(共47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背景和表现;结合材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后产生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2.明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 多元一体 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 国家结构形式 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 民族问题 的基本政策。
2.建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 民族平等 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3.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 团结互助 ”。
(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4.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微思考1材料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第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2月28日修正)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涉及哪些内容。它的颁布和修订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接受国务院统一领导。意义: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微思考2材料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西藏墨脱公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提示:原因:改革开放的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国家的大力支持;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
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进行治理,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地区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的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提示:背景:汉唐以来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以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核心归纳
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
①基本依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及内容: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4)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学以致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大大缩小。各少数民族不仅能够在自治地方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且能够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并行使相关权利。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是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
B.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迅速实现政权的巩固
C.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共同繁荣
D.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进步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迅速巩固与半个多世纪以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不符,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繁荣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间的发展差距缩小,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一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摘编自《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
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材料二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纪实》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的原因。
提示:(1)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2)原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搞好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保持边疆稳定,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核心归纳
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配套暂行条例和规定,完善法律实施监督机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3)在政策上实行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和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
(4)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以致用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年份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 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 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 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 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 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 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C.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D.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是题干材料中的表面现象,故排除。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和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多元一体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的经验,但又与传统治理模式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多元一体格局,但并不是开创了多元一体格局,故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传统边疆治理模式不同,因而不是照搬,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A
3.毛泽东认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他强调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为了( )
A.更好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
B.消除各个民族之间的区别
C.推行相同的地方管理体制
D.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A
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以下是对相关史实进行梳理而编制的时间轴,空白处应填入
( )
A.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C.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故D项正确;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故A项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故B项错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
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具有怎样的意义
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在民族交错居住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内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错居住、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人民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