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三年山东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赏析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3 东营区校级模拟)阅读回答问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①
杜 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做了一首《早春》诗,诗人作此诗酬和。②力疾:扶病强起。③风尘:指战乱。
(1)诗人情感“抒写中有无限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诗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深沉蕴藉,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2.(2023 泰山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两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直抒胸臆,意思是我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暗示了曹操东征乌植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形象,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自己。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C.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D.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的感情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3.(2023 东港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②如练③,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④,谙尽⑤孤眠滋味。都来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有落花的台阶。②月华:月光。③练:白色的丝绸。④欹(qī):倾斜。⑤谙(ān)尽:尝尽。⑥都来:算来。
(1)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既写出了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又写出了塞下奇异的声音。还表现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B.【甲】词中“霜满地”借边塞的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C.【乙】词中“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D.两首词都写秋天的景象,“雁”“霜满地”纷纷坠叶”“银河”是秋天特有的意象,作者都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秋夜。
(2)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句诗词。
(3)甲、乙词下片哪个字分别为核心词?分别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4.(2023 岱岳区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是登高所见,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C.末联由景生情,抒发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全诗处处写楼。景象前后三变,先是朦胧凄迷,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神异渺茫,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2)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日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尾联最相近的一项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2023 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谪居在巴山楚水荒凉地区,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其中“二十三年”是实写。
B.诗的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虽有人事全非的生疏与惆怅,但心里也有欣慰之情。
C.诗的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D.诗的尾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遭贬的时间。
B.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和对亡友的怀念。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2023 宁阳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战绩”。
B.“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虚写出了诗人茅屋的破落,一到下雨就没有干爽之处。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出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表现他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使诗歌具有了深广的历史意义。
B.诗人采用议论和抒情,并借助具体的描写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使诗歌的思想高度大大提升。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正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的散句乃至长短句错落有致的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D.全诗看似平铺直叙,好像没特别之处,但是,写起来却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才水到渠成,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点破主题。
7.(2023 烟台模拟)古诗阅读。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①此词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寒蛩:秋天的蟋蟀。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了一种悲凉氛围。
B“阻归程”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家,可见词人思念故园却又不甘功名未立的矛盾心里。
C.词人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处境孤危,深感寂寞的心情。
D.全词流露出作者隐忧时事的悲凉悱恻之思,沉郁而悲怆。
(2)寂静的深秋之夜,词人在睡梦中惊醒,万千心绪,无人可诉。此词表达了作者 心境。
8.(2023 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B.陶渊明爱菊,咏菊,菊寄托着他的高洁的情致。
C.前一句虚写,后一句实写,虚实结合,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D.“东篱”一词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2)下列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是指诗人归隐田园后,远离官场就感觉清静了。
B.“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感觉与处境的辩证关系,达到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境界。
C.“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诗人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景象的赞美,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D.“真意”指人生理想,这使诗人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
9.(2023 诸城市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南山”,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均有归隐之意。
B.颔联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C.颈联感慨流年易逝,表现诗人看破红尘,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一句,写出了诗人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2)诗歌最后一句“松月夜窗虚”中,“虚”字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其内涵。
10.(2023 齐河县二模)欣赏诗歌,完成问题。
【甲】
孟郊
(唐)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乙】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此指不如意的处境。
(1)【甲】所写的哪两点能直接体现【乙】所言的“昔日龌龊”?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派生了出两个成语,分别是: 、 。
(3)【乙】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广为流传。请从语言内容、情感态度或表达效果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认为诗句受世人喜爱的原因。
11.(2023 李沧区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皤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金城:唐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兰州。此诗为诗人赴任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金城时所作。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体会人事规律。
(1)你从诗歌后两联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胸前生起层层白云,瞪大眼睛看着鸟儿从远处飞到身边。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 密州出猎》),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郡赦免魏尚呢?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12.(2022 历下区二模)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①,予客济源②,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释】①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荷叶荷花何处好”这一设问开篇,引出昔日与友人畅游大明湖的回忆。
B.上阕将荷花、荷叶喻为“红妆”“翠盖”,抓住了“新秋”的景物特征。
C.下阕“千里”极言相距之远,“三年”则点出了与李辅之分别时间之长。
D.这首词上下两阕所记出游,既不同时也不同地,但都表现了词人的欢欣、愉悦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一句的妙处。
13.(2022 夏津县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苏轼是 词派的代表人物,《江城子》下片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属于表达方式中的 ,试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江城子》《定风波》中的“何妨”意思分别是 , 。请结合词的内容,并借助链接材料,简析两首词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苏东坡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能以超然的态度来处理,但对于国家则始终执着没有改变。(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14.(2022 东营模拟)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龙潭夜景之下作者情感“深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15.(2022 东明县三模)古诗词鉴赏。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③摩挲:用手抚摸。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颖的这首七言诗,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第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16.(2021 长清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题。
题画
沈周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开眼阑干接平楚①,夹洲亭馆跂②长沙。
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③鸥飞照鬓华。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注释】①平楚:楚:树丛。登高远望,见树梢齐平。②跂: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③故故:沙鸥鸣叫的声音。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不乏动感的暮春图景,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B.颔联中的“跂”字生动传神,把亭馆拟人化,由此使颔联与首联气息相连,富于生趣。
C.本诗围绕“题画”,由色彩、画面联想到的“画”里的声音、心绪、思想等。
D.尾联用平白的口语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可堪入画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2)自选角度,赏析“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鸥飞照鬓华”一句的妙处。
17.(2021 泗水县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以下各题。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写出了日暮时分,羊儿、牛儿回到村子里已经很久了,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觉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
B.颔联写出了夜晚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诗人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深藏着极浓的悲郁。
C.诗的首联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D.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2)“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8.(2021 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蝶恋花 别范南伯水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划(chǎn)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惜别,下片写别后情景。全词细腻委婉,工巧别致。
B.词的首句直言离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
C.“弱柳系船都不住”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因前程未卜而担忧,心中无限惆怅,“绝”写出朋友心事沉重。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的妙处。
19.(2021 槐荫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元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①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②,诗和雪缴缠③。一笑琅然④。
【注释】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的孤舟、灯火是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生动。
B.寂静的深夜,“朔风”骤起,诗人推开船窗,看到了“雪满天”,惊喜顿生。
C.全曲始终洋溢着欢畅愉悦之情,是羁旅作品中少有的洒脱、豪放之作。
D.全曲写湖上雪景,以情设景,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语言隽永,生趣盎然。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的妙处。
20.(2021 岱岳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诗歌首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此句是为了把“君子”比作关雎,说他们都在寻找美妙的爱情。
B.写关雎是为了引起下文对“君子”思念“淑女”内容的描写。
C.这是整首诗的“诗眼”,其他内容都是对这句诗的具体描述。
D.先写关雎的孤独寂寞,以利于与“君子”的“琴瑟友之”相对比。
(2)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相恋时的喜悦之情。
B.表现了相思的缠绵之情。
C.表现了相会时的兴奋之情。
D.表现了求之不得后的痛不欲生。
(2021---2023)三年山东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3 东营区校级模拟)阅读回答问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①
杜 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做了一首《早春》诗,诗人作此诗酬和。②力疾:扶病强起。③风尘:指战乱。
(1)诗人情感“抒写中有无限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诗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深沉蕴藉,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考点】诗;主旨情感;表达技巧.
【答案】(1)诗歌首联抒发了诗人伤春之感,颔联写日益衰老的哀愁,而颈联却描写了早春的意蕴,用笔舒缓,在看似暂别伤感时,又为下文铺垫,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抒发了思乡情。
(2)示例:情景交融。全诗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都为悲“所用”,抒发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情。
【分析】《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自己读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写见得伴客萧条,而伤感自己老了。颈联写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尾联写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这首诗基调沉都,笔势跳脱。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理解时应将题干中“曲折”一词与诗歌内容相结合。诗人在“悲早春”的同时又描绘了早春的景象,更将自己伤春、伤伤老以及思乡的“悲”抒发得淋漓尽致。作答时可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解答时可通过炼字、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情景交融,全诗的感情基调正是首联中的“悲”;再结合首联的伤春、颔联的伤老以及尾联的思乡情进行简述即可。
答案:
(1)诗歌首联抒发了诗人伤春之感,颔联写日益衰老的哀愁,而颈联却描写了早春的意蕴,用笔舒缓,在看似暂别伤感时,又为下文铺垫,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抒发了思乡情。
(2)示例:情景交融。全诗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都为悲“所用”,抒发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情。
译文: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早来而悲日。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日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2023 泰山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诗的开头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两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直抒胸臆,意思是我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暗示了曹操东征乌植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形象,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自己。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C.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D.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的感情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表达技巧;哲理雅趣.
【答案】(1)D
(2)C
【分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说法错误。
故选:C。
答案:
(1)D
(2)C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2023 东港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②如练③,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④,谙尽⑤孤眠滋味。都来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有落花的台阶。②月华:月光。③练:白色的丝绸。④欹(qī):倾斜。⑤谙(ān)尽:尝尽。⑥都来:算来。
(1)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甲】诗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既写出了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又写出了塞下奇异的声音。还表现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B.【甲】词中“霜满地”借边塞的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C.【乙】词中“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D.两首词都写秋天的景象,“雁”“霜满地”纷纷坠叶”“银河”是秋天特有的意象,作者都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秋夜。
(2)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句诗词。
(3)甲、乙词下片哪个字分别为核心词?分别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词;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D
(2)运用夸张的手法,词人举酒未饮,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词人将无法排遣愁情写得凄切,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3)甲词“泪”字,“泪”包含着戍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也含蓄地表达出对朝廷软弱的愤懑不平。抒发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乙词“愁”字,写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孤枕难眠的愁苦神态、无计回避的怀旧思念之愁。抒发了词人长期客居他乡的思亲思乡之情。
【分析】《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御街行 秋日怀旧》词的上阕着重描写秋叶的景色,开头一个“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紧接着从视觉来写,视线越过珠帘投向楼外,看见垂地般的银河,皓月当空,将词人的思绪引向千里之外的故人,景中透情,引起下阕。下阕抒写离恨,“愁肠已断”作情极之语,已不能自持,潸然泪下,在辗转难眠之中饱尝了愁苦滋味。最后三句用白描手法写愁思,很是真切生动。这首词层深曲折,愁意、愁态、愁容步步逼近,层层翻出,将词人怀人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银河”不是秋天特有的意象,而【甲】诗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和“羌管悠悠霜满地”,【乙】诗中“夜寂静,寒声碎”都是从作者的听觉角度进行的描写,所以选项“作者都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秋夜”的表述不恰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的意思是: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愁肠已断”和化酒成泪,都是夸张的表述,所以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既言肠已被愁剪断,酒自是无法入肠使人醉,但却还能在人的眼中化作一泓清泪,以“酒”和“泪”点出作者怀乡思人的苦闷愁绪,将人心难以承受的愁苦,表现得更为凄切。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和主旨情感分析。
【甲】词中的核心在尾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收束全词,其中最核心的词为“泪”,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泪”字中流露出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无奈,浓浓的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又兼有思乡忧国的情怀。
【乙】词的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所以核心词就是“愁”。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借酒解忧解,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将作者怀人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1)D
(2)运用夸张的手法,词人举酒未饮,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词人将无法排遣愁情写得凄切,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3)甲词“泪”字,“泪”包含着戍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也含蓄地表达出对朝廷软弱的愤懑不平。抒发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乙词“愁”字,写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孤枕难眠的愁苦神态、无计回避的怀旧思念之愁。抒发了词人长期客居他乡的思亲思乡之情。
译文:
《渔家傲 秋思》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御街行 秋日怀旧》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4.(2023 岱岳区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A.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是登高所见,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C.末联由景生情,抒发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全诗处处写楼。景象前后三变,先是朦胧凄迷,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神异渺茫,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2)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日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尾联最相近的一项是 C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
【答案】(1)D
(2)C
【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全诗并非处处写楼,尾联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表达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与诗歌名句情感的理解。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A.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孤苦无依、苦闷抑郁的心情和追怀隐逸之士避世退隐的愿望。
B.表达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赞美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悲伤的感情。
C.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之情。
D.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故选:C。
答案:
(1)D
(2)C
【参考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2023 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写自己被谪居在巴山楚水荒凉地区,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其中“二十三年”是实写。
B.诗的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虽有人事全非的生疏与惆怅,但心里也有欣慰之情。
C.诗的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D.诗的尾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遭贬的时间。
B.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和对亡友的怀念。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哲理雅趣.
【答案】(1)B
(2)A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意思是: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人事全非,心中有了怅惘之情,所以“心里却有欣慰之情”是错误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二十三年”,指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不是白居易。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B
(2)A
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2023 宁阳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战绩”。
B.“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虚写出了诗人茅屋的破落,一到下雨就没有干爽之处。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出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表现他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本诗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使诗歌具有了深广的历史意义。
B.诗人采用议论和抒情,并借助具体的描写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使诗歌的思想高度大大提升。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正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的散句乃至长短句错落有致的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D.全诗看似平铺直叙,好像没特别之处,但是,写起来却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才水到渠成,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点破主题。
【考点】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C
(2)B
【分析】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雨脚如麻未断绝”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故选:B。
答案:
(1)C
(2)B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2023 烟台模拟)古诗阅读。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①此词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寒蛩:秋天的蟋蟀。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了一种悲凉氛围。
B“阻归程”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家,可见词人思念故园却又不甘功名未立的矛盾心里。
C.词人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处境孤危,深感寂寞的心情。
D.全词流露出作者隐忧时事的悲凉悱恻之思,沉郁而悲怆。
(2)寂静的深秋之夜,词人在睡梦中惊醒,万千心绪,无人可诉。此词表达了作者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 心境。
【考点】词;词句赏析;主旨情感.
【答案】(1)B
(2)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
【分析】《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词的上阕写深夜梦回的压抑心情。寒蛩的鸣叫,朦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时间、景色、环境、行动,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绕阶独行,以及隔帘望空中朦胧月色,可以看出他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下阕写壮志受阻,首句直伸心志。二三句以“旧山松竹老”喻故乡中原盼归人老和作者急欲杀回故乡,收复中原的心情。作者用曲折含蓄之笔,顿挫出之。“欲将”三句,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比喻,抒写抗金主张、曲高和寡的郁闷、忧愤心情。全词沉郁低徊、曲折含婉、抑扬顿挫、比喻蕴蓄、情景交织,有很高的艺术境地。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赏析。
ACD.正确;
B.有误,所谓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
故选:B。
(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表达词人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对奸臣当道,苟且愉安的愤恨之情;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等诸多情感。
答案:
(1)B
(2)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8.(2023 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B.陶渊明爱菊,咏菊,菊寄托着他的高洁的情致。
C.前一句虚写,后一句实写,虚实结合,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D.“东篱”一词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2)下列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A.“而无车马喧”是指诗人归隐田园后,远离官场就感觉清静了。
B.“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感觉与处境的辩证关系,达到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境界。
C.“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诗人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景象的赞美,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D.“真意”指人生理想,这使诗人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山水田园.
【答案】(1)C
(2)A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ABD.正确;
C.有误,“前一句虚写,后一句实写,虚实结合,物我两契,陶然自乐”理解错误。都是实写,没有虚写。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A.有误,“而无车马喧”是指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C
(2)A
参考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2023 诸城市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中的“南山”,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均有归隐之意。
B.颔联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C.颈联感慨流年易逝,表现诗人看破红尘,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一句,写出了诗人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2)诗歌最后一句“松月夜窗虚”中,“虚”字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其内涵。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
【答案】(1)C
(2)“虚”字语意双关,表层意思指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或环境的空虚。深层意思指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或精神的空虚。
【分析】《岁暮归南山》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D.正确。
C.有误,“诗人看破红尘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分析有误,应是“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松月夜窗虚”意思是“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一个“虚”字,表意丰富,既写出了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也表现了诗人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
答案:
(1)C
(2)“虚”字语意双关,表层意思指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或环境的空虚。深层意思指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或精神的空虚。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2023 齐河县二模)欣赏诗歌,完成问题。
【甲】
孟郊
(唐)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乙】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此指不如意的处境。
(1)【甲】所写的哪两点能直接体现【乙】所言的“昔日龌龊”?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派生了出两个成语,分别是: 春风得意 、 走马观花 。
(3)【乙】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广为流传。请从语言内容、情感态度或表达效果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认为诗句受世人喜爱的原因。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成语和熟语.
【答案】(1)一夜多次梦醒 赶考失败而落泪
(2)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
(3)示例:
从语言内容上看,诗人不刻意景物描写,而是突出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在车马拥挤的长安道上,无数春花是不可能“一日看尽”的,诗人使用夸张手法,虽无理却有情,写出了诗人的得意之感,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从情感态度上看,这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科举高中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充分展示人生得意时的恣意与快感,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从表达效果上看,诗句具有象征意味,一语双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分析】《再下第》写了作者练习两次科考落第,表达了诗人忧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昔日龌龊”指不如意的处境。【甲】文中“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意思是一夜睡不好,多次醒来长叹,每次做梦都太短,来不及梦到回家就醒了;“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意思是两度赴京考试都落第,只好泪流满面地面对长安花景,辜负这帝都春色与大好年华。所以从【甲】诗看“昔日龌龊”是指诗人一夜多次梦醒、科举失败伤心落泪。
(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春风和煦,心情得意,马蹄也似乎格外迅疾轻快,一天时间就把长安城的花都看了一遍。这两句派生出了“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春风得意”意思是:旧时借指考中进士,现多用来形容人做事成功的得意情态。“走马观花”意思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
(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唐朝的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流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更加突出了作者中进士之后内心的得意与欢快之情。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三次科举,一朝得中,自己的胸中所学得以施展,大好前程就在前方不远,内心壮志满怀得意非凡。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答案:
(1)一夜多次梦醒 赶考失败而落泪
(2)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
(3)示例:
从语言内容上看,诗人不刻意景物描写,而是突出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在车马拥挤的长安道上,无数春花是不可能“一日看尽”的,诗人使用夸张手法,虽无理却有情,写出了诗人的得意之感,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从情感态度上看,这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科举高中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充分展示人生得意时的恣意与快感,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从表达效果上看,诗句具有象征意味,一语双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译文:
再下第
一夜睡不好,多次醒来长叹,每次做梦都太短,来不及梦到回家就醒了,内心既幽愤又思乡,还有愧对父老的深深自责。两度赴京考试都落第,只好泪流满面地面对长安花景,辜负这帝都春色与大好年华。
登科后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点评】诗词赏析方法: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1.(2023 李沧区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皤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金城:唐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兰州。此诗为诗人赴任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金城时所作。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体会人事规律。
(1)你从诗歌后两联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胸前生起层层白云,瞪大眼睛看着鸟儿从远处飞到身边。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 密州出猎》),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郡赦免魏尚呢?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考点】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尾联抒发的情感含蓄复杂,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形势的担忧,对久戍不归的战士们的同情,以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2)B
【分析】《金城北楼》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勾画了秋天夜晚金城及其周围山川的壮丽森严景象。颔联描写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后两联由写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或直接发问,抒写了作者对广大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力求早日平息战乱、安定边土的愿望。全诗风格具有明快苍劲的特色,情感表达颇为含蓄,后人多誉其有“兴象”。
【解答】(1)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意思是: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诗人高适在即将赴凉州之际,登楼赏景的同时,放眼河西边塞,自然会联想到自古以来战争不息,边塞不宁的问题,更加激发了报国安边的感奋情绪。“怨无穷”传达出戍边战士的同情和自己对久战不息的忧怨之情,是深沉而又含蓄的感慨,感慨声中蕴含着诗人自己以“塞上长城”自许的情志,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诗人担心边塞形势,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荡胸生曾云”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故选:B。
答案:
(1)尾联抒发的情感含蓄复杂,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形势的担忧,对久戍不归的战士们的同情,以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2)B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2022 历下区二模)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①,予客济源②,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释】①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以“荷叶荷花何处好”这一设问开篇,引出昔日与友人畅游大明湖的回忆。
B.上阕将荷花、荷叶喻为“红妆”“翠盖”,抓住了“新秋”的景物特征。
C.下阕“千里”极言相距之远,“三年”则点出了与李辅之分别时间之长。
D.这首词上下两阕所记出游,既不同时也不同地,但都表现了词人的欢欣、愉悦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一句的妙处。
【考点】词句赏析;表达技巧.
【答案】(1)D
(2)示例一: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示例二:作者运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化为有形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桥下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分析】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词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表达了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惆怅。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解答时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一尊白酒寄离愁”的意思是:醇酒千钟求一醉,忘却一切世间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的意思是:真希望桥下的流水殷勤地把我的愁绪带走。作者借酒消愁,“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表达离愁。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词句“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中的”殷勤”与”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态与动作,又以”桥下水”比喻”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借”几日到东州”的发问,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D
(2)示例一: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示例二:作者运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化为有形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桥下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译文:
荷叶荷花哪里最好呢?要看刚到秋天的大明湖上,荷花如同红妆的丽人,荷叶如同碧绿的伞盖。江山如画的景色里,我们二人同游显得更意气风发,
谁知一别三年,故人远在千里之外,只能借月色寄托相思,三年孤独更让人为从前的欢乐同游而悲伤。喝一杯酒来寄托我惆怅的离愁,殷勤询问桥下的流水,不知它要经过几天才能流到东州,与你相见呢?
【点评】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13.(2022 夏津县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苏轼是 豪放 词派的代表人物,《江城子》下片运用了 用典 的写作手法。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属于表达方式中的 描写 ,试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江城子》《定风波》中的“何妨”意思分别是 有什么妨碍、有什么关系 , 不妨、不如 。请结合词的内容,并借助链接材料,简析两首词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苏东坡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能以超然的态度来处理,但对于国家则始终执着没有改变。(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考点】表达技巧.
【答案】(1)豪放 用典
(2)描写 这三句生动形象地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3)有什么妨碍、有什么关系 不妨、不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分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本词共三处运用了典故,分别是孙权射虎、魏尚复用、抗击侵敌(天狼喻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去云中教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企望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西北望,射天狼”这里“天狼”即“天狼星”,代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运用射杀天狼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理解。“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所以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以及情感的分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什么呢?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鬓微霜”点明作者此时年龄已老,“又何妨”表明了作者不在乎年龄,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乙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何妨:不如,不妨。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句自然界中的风雨喻指人生中的挫折。“何妨”一词表现了作者不以人生失意为意,从容乐观、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答案:
(1)豪放 用典
(2)描写 这三句生动形象地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3)有什么妨碍、有什么关系 不妨、不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译文: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定风波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2022 东营模拟)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龙潭夜景之下作者情感“深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龙潭夜坐》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诗作。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龙潭夜坐》是明朝中期诗人王守仁的诗作。诗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1)示例一: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示例二: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怀才不遇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坦荡豁达,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示例三:整首诗既有怀才不遇的落寞,又有对官场的厌倦,还有面对美好河山超越痛苦的积极豁达等复杂情感。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角度多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示例一: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示例二: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赋予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示例三: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示例四: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描写形象生动,使人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落寞、对官场的厌倦、面对美好河山又有超越痛苦的豁达等复杂的情感。
译文: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15.(2022 东明县三模)古诗词鉴赏。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③摩挲:用手抚摸。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董颖的这首七言诗,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第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
【答案】(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分析】《江上》是宋代诗人董颖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这首诗先写江水和天空,再写白鸥和岸边的柳树,总体上是由远望到近观;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意思是: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两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当成人来写,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柳树能够快快长大。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依依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憧憬。
答案:
(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译文:
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我用手抚摸着沙滩上那数尺高的纤细的柳树,期待你长得茂密成荫,好用纤绳系上我的行舟。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6.(2021 长清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题。
题画
沈周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开眼阑干接平楚①,夹洲亭馆跂②长沙。
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③鸥飞照鬓华。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注释】①平楚:楚:树丛。登高远望,见树梢齐平。②跂: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③故故:沙鸥鸣叫的声音。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不乏动感的暮春图景,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B.颔联中的“跂”字生动传神,把亭馆拟人化,由此使颔联与首联气息相连,富于生趣。
C.本诗围绕“题画”,由色彩、画面联想到的“画”里的声音、心绪、思想等。
D.尾联用平白的口语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可堪入画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2)自选角度,赏析“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鸥飞照鬓华”一句的妙处。
【考点】词句赏析.
【答案】(1)A
(2)示例:这一联写河中鱼,洲上鸥的欢快身影。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来表现水中悠悠游动的鱼有同样欢乐的人的心境。
【分析】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A.有误,“暮春”错误,“嫩黄杨柳”“半著花”表明是初春时节。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颈联“悠悠鱼泳知人乐,故故鸥飞照鬓华”,前一句写河中鱼似乎知道游客的欢乐,借用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鱼在水中流动的情形,表现水中悠悠游动的鱼有同样欢乐的人的心境;后一句则是借鸥鸟的白色与人鬓边白发相照应的情景,写出阅历丰富之人面对自然的娴静意趣,抒发了诗人对可堪入画的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答案:
(1)A
(2)示例:这一联写河中鱼,洲上鸥的欢快身影。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来表现水中悠悠游动的鱼有同样欢乐的人的心境。
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7.(2021 泗水县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以下各题。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写出了日暮时分,羊儿、牛儿回到村子里已经很久了,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觉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
B.颔联写出了夜晚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诗人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深藏着极浓的悲郁。
C.诗的首联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D.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2)“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点】形象意境.
【答案】(1)D
(2)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诗人独自看着这月下山间的景色。
【分析】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国难归的悲哀,荡漾在精美传神的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何须”一句委婉地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故选:D。
(2)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