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03 09:50:17

文档简介

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D 25.【答案】A
二、综合题
26.【答案】(1)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随机取样 偏大
(2) 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D
27.【答案】(1) 兴奋 流动性
(2)识别谷氨酸、运输Na+
(3) 升高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
(4)协助扩散
28.【答案】(1) 抗原呈递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呈递抗原 ①②③⑤⑥
(2) 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② 细胞因子
(3)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4)组成不同病株的RNA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9.【答案】(1) 热觉感受器 下丘脑 自主神经系统 ①汗液分泌增加②皮肤血管舒张 (2) 上移 =
(3) ①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M具有解热作用 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30.【答案】(1) ① ① (2)A
(3) ② 足三里→Prokr2神经元一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5) ② 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
试卷第1页,共3页仁寿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地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属于抽样检测法
B.培养后期,培养液中代谢废物的积累会降低K值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无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以减小误差
2.当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呼吸加快,心跳增强,血管收缩,但是体温稳定,从而适应这种特殊情况。与人体这些适应性活动相关中枢分别是( )
A.脑干、脑干、脊髓、下丘脑
B.脊髓、脊髓、下丘脑、脑干
C.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脊髓
D.下丘脑、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
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
B.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
C.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草场中的所有蛇是一个种群
B.生物个体特征的集合就形成了种群的特征
C.“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可以称为种群密度
D.样方法就是通过一个样方的平均密度来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5.我国批准使用的新冠疫苗根据生产工艺和技术路线,分为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三种。在完成基础免疫后,经过一定的时间,体内的抗体会逐渐减少或消失,为使机体继续维持一定的免疫力,可以再次接种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如果使用同种工艺生产的疫苗进行加强,叫做同源加强免疫,如果使用不同种工艺生产的疫苗进行加强,叫做序贯加强免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者体内的巨噬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并经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
B.第二次接种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全部来自第一次接种后产生的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
C.接种了某厂家生产的灭活疫苗的人群,加强免疫时接种另一厂家生产的灭活疫苗,属于同源加强免疫
D.第一针接种新冠疫苗,第二针接种乙肝疫苗,属于序贯加强免疫
6.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属于感觉性记忆,记忆的持续时间很短
B.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W区出现问题
D.聋哑人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仅依靠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7.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图1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2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和图2的g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图1中曲线Ⅱ可表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其中cd段下降可能为代谢产物(酒精)大量积累所致
D.图1中曲线Ⅱ的f点与图2曲线的g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8.人在进食后,迷走神经支配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胃酸主要含水和胃蛋白酶,同时迷走神经还能支配幽门黏膜G细胞分泌胃泌素(一种蛋白类激素),胃泌素具有调节胃壁细胞分泌胃酸、促进胰岛素和降钙素的释放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胃壁细胞和幽门黏膜G细胞膜上都有神经递质受体
B.胰岛B细胞中一定含有能完整表达的胃泌素受体基因
C.胃酸和胃蛋白酶都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
D.胃蛋白酶和胃泌素的分泌都需要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参与
9.2023年3月17日,北京动物园熊猫馆馆长王鹏“奶爸”的一声“丫头”,当即被旅居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的大熊猫丫丫在时隔20年后再次认出,一人一熊四目泪奔。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丫丫再次看到自己奶爸时交感神经占优势,瞳孔扩张、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增强
B.丫丫和奶爸相隔20年后在异国重逢心潮澎湃,人和熊体内的肾上腺素都增加
C.保护野生大熊猫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大熊猫凭着惊人的嗅觉,即使在时隔20年后这种类似人类的第三级记忆令丫丫记忆犹新
10.如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表示从细胞体到轴突),其中哪一条最为准确( )
A.A B.B C.C D.D
11.下图表示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体内病原体随着感染后的时间进程其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图中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
B.吞噬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病原体数量增加很快,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无法产生
C.B细胞缺陷小鼠体内无法合成抗体,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细胞因子,加强了浆细胞的增殖分化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通过渗透作用完成
13.某实验小组为探明生长素参与低钾胁迫下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吸钾机制,以烟草为实验材料,设置5mmol/L(正常供钾)、0.15mmol/L(低钾)2个钾浓度和5个外源生长素浓度(0、5、10、20、40μmol/L)多个实验组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外源生长素浓度条件下,低钾水平根尖内源生长素浓度均高于正常供钾
B.正常供钾水平下,添加外源生长素以后,侧根尖内源生长素均表现出增加趋势
C.实验表明低钾胁迫可刺激烟草植株生长素的合成,促进根部对生长素的累积
D.相同外源生长素浓度下,主根尖内源生长素浓度高于侧根尖是顶端优势所致
14.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光照和温度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但不会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原因是水稻合成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导致植株过度增高
D.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
16.为探究巢中雏鸟的数量是否影响亲鸟的存活,某人将某种鸟的雏鸟移出至人为设定的雏鸟数量不等的鸟巢中,以形成雏鸟数量减少(3-4只,简称“减少”)、雏鸟数量正常(5-6只,简称“正常”)、雏鸟数量扩大(7~8只,简称“扩大”)的巢,实验结果见右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移出雏鸟后,剩余雏鸟从亲鸟处得到食物的机会减少
B.据图可知,育雏规模越大,则存活亲鸟的比例越大
C.据图可知,雏鸟数量越少,则亲鸟的存活比例越大
D.据图可知,亲鸟的性别比例会影响雏鸟的种群密度
17.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存在V1和V2两种受体。血管升压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V1受体结合,引起胞浆内Ca2+升高,使血管强烈收缩;当血管升压素在血液中的浓度远高于正常浓度时,才显示血管收缩的作用。血管升压素与肾集合管细胞的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通过增加水通道蛋白来促进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管升压素在下丘脑中合成,由垂体释放后随体液运输
B.浓度和受体类型的不同会使血管升压素产生不同调节效果
C.血管升压素调节血管强烈收缩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水通道蛋白增加使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速率加快,血浆渗透压降低
18.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下图)。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发生了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C.顶端弯钩的内侧中生长素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D.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19.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年龄组成
20.下图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a~h为参与该过程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h属于淋巴细胞,c和g统称为记忆细胞
B.信号③是白细胞介素-1
C.浆细胞识别抗原后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程1表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
21.在t1、t2、t3时刻给予神经纤维同一处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注:阈下刺激表示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不能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B.t1时刻的刺激无法引起神经纤维受刺激处部分Na+通道打开
C.适当降低细胞内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之间
D.t5后钠钾泵吸钾排钠,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2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采用样方法
B.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不止一种
C.种群和群落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D.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3.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D.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24.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脱落酸主要是由茎尖、成熟的叶片合成的,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②各种激素是孤立起作用的,相互之间没有作用
③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
④喷施赤霉素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原因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⑤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
⑥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的调节,又影响基因组的表达
⑦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a-淀粉酶,从而降低了成本
⑧在单子叶植物水稻田里喷洒高浓度生长素可除去双子叶杂草
⑨生长素与乙烯通过拮抗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A.4项 B.5项 C.6项 D.7项
二、综合题
26.(共10分,每空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丰富度指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样方大小要适宜;②取样时要做到 ;该小组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 。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 。
②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则图甲中 点不可能出现该种年龄结构。
27.(共7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甲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下图乙中曲线1表示其体内某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Na+含量变化,曲线Ⅱ表示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甲图判断,谷氨酸是 (填“兴奋”或“抑制”)型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与膜的 有关。
(2)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 (2分)。
(3)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内渗透压 ,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为 (任意一种即可)。
(4)乙图中,AB段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
28.(共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研究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过程及其传播途径利于有效防止病毒感染和控制疾病的蔓延。下图表示机体首次和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免疫系统协调配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①~⑦代表免疫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APC称为 细胞,其主要功能是 ;图中细胞受刺激后能进行分裂分化的有细胞毒性T细胞和 (填序号)。
(2)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时,B细胞的激活需要 和 两个信号,B细胞激活后分裂分化形成 (2分),图中 (填序号)所分泌的 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3)为了更好地预防新冠肺炎,专家建议在接种两针新冠疫苗的基础上接种第三针加强针。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请说明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 (2分)。
(4)目前全球的新冠疫情仍处于不断蔓延的状态,我国也先后在多地出现了疫情暴发的情况。现今发现的新冠病毒有α、β、γ、δ等多种类型,经专家对病毒RNA测序后确定近几个月侵染我国的新冠病毒多数是δ毒株,专家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29.(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皮肤中的 兴奋,该兴奋传至 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 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进而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 (2分)。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 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 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 (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此时产热量 (填“>”“<”或“=”)散热量
(3)若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 A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 A 的结构类似物 M,为探究 M 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 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 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 溶液 退热
丁 ① 发热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30.(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I、低强度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Ⅱ、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相当于 (①“抗原”/②“抗体”)巨噬细胞属于 (①“免疫细胞”②“淋巴细胞”)(填序号,下同)
(2)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3)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其属于 (①中枢/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途径: (2分)
(4)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请结合图1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 (2分)。
(5)图2中甲、乙分别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 (填①“引起”②“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