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教学的审题立意[上下学期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作文教学的审题立意[上下学期通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7-24 10: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教学的审题与立意
宿州二中 陈恒广
一、 导入
导入:综观2006年高考,17道作文题,7道话题作文,6道命题作文,4道材料作文,和自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相比,现在应该是一元(话题作文)为主,多元(其他作文形式)并存的时期。尤其2006年全国卷1和2均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多媒体展示)
例如:(2006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 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如:(2006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就提醒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必须重视材料作文的形式。
材料作文较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上有一定难度。它首先考察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是否具有审清材料中心内涵的能力,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使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很难拿到高分。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导入:既然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关系全局,那么,把握审题立意的正确有效的方法就至关重要了,下面,我们分别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审题立意。
一、 准确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
导入: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位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就认为大象是一堵墙,一根柱子,一把扇子,一根绳子,这是为什么?这就告诉我们,想问题,看事物应该全面。
同样在材料作文中,其审题立意也应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完整地领会材料的整体精神。我们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忌片面,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这就是第一点,准确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出示标题)
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例: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显得华贵奇异,但不很香;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带刺。
分析总结:
本则材料围绕着一个内容,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列举现象;第二段以“有人说”的形式对上文进行总结概括。综合整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第二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观点,正如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
第二,
2、 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导入:关键语句是材料中的“眼”。什么是关键语句?就是材料中能够揭示其本质内涵的部分。
曾有人问巴西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这“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例: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键时刻,对手认输了。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总结分析:抓关键词句:根据材料中的“拼命坚持”“精神上压倒对方”“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更加顽强地坚持着”等词句,可以有下面的立意:“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便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困难或敌人)”,“振作精神便能顽强坚持”。
三、由表及里,挖掘本质
导入:1987年l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些什么呢 ”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四周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学者的话背后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成功需要好习惯。
例: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总结分析:
对这个材料,要用辨证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个要点”背后的东西才是这则材料的旨点。“出身贫寒,学历低下,体弱多病”本是成功的不利因素,但是,恰恰是不幸促使松下幸之助努力学会了诸如坚强、谦虚、自强等美德,敢于与命运抗争。
4、 多角度思维
导入: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诗歌,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这就是第四点,多角度思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我们可以认为,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我们也可以认为,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才大有市场,鲁人未必会穷。这就告诉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例:1928年,才26岁的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开始讲课后,原先准备要讲一课时的内容,十分钟就讲完了。他没有东扯西拉,拖时间,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引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评价这次讲课时,认为:沈从文坦言、直率,是“成功”的!
分析总结:
思路一:同学们可从“他没有东扯西拉,拖时间,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中得到启示,将文章题目定为《可贵的坦诚》,沈从文不仅文章好,而且人品好,这正应了一句成语“文如其人”。
思路二:同学们也可由沈从文的行为“引出一阵善意的欢笑”中得到启示,将文章题目定为《理解万岁》。人都有过第一次,都有过“失败”的记录,因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而应该宽容、理解、安慰对方。
思路三;沈从文觉得自已是“失败”了,作出了坦诚的解释,可是胡适却认为沈从文坦言、直率,是“成功”的。据此,同学们可将文章题目定为《如何看待“成功” 》。从成功的标准这个角度立意,沈从文虽然没有成功地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可是他却成功地教给了学生做人的知识,坦言,直率这些美德将给学生良好的印象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说,沈从文是成功的。
例:2006山东高考作文题
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分析总结:
诗歌共两节,上下形成对照关系。第一节是仰望,“总以为”一词表明诗人有所否定;第二节是近观,强调事物或事物的本质或真相。与其他材料相比,诗歌给考生更多的想象空间,立意相对比较宽松,但应兼顾两节,体现远望和近观的辨证关系。
切合题意的有:强调近观的“近观发现本质”,关注仰望的“距离产生美”,表明近观与仰望关系的“理想与现实”“梦想与现实”,表明辨证关系的“辨证对待仰望和近观”
符合题意的有:实践出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里如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功背后有失败、辉煌后有艰难,精神追求、理想追求。
如不从诗歌寓意入手,单纯引发联想、感悟,如爱、友谊、自信、环保、科学等属于偏离题意。
小结: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选择最佳角度,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5、 抓住关联,辨证分析
导入:有时候,命题由多则材料内容组成,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辨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例:材料一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分析总结:
两则材料在内涵上有共同性。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如果几则材料观点对立,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如: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总结:
材料1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可以改变人;材料2说明人可以不被环境影响。两则材料虽然对立,但都统一在“人与环境”这个话题之上,“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两则材料的中心。
例:(一)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已,只要够个兵的量就心满意足了。”
(二)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分析总结:仔细阅读材料,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关联点,即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
总结:我们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要注意把握好以上几点(多媒体),根据材料的不同,灵活处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审好题,立好意,走好作文第一步。
三、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
①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