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研究人员发现某植物BUD1突变体出现矮小丛生的性状。科研人员在该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顶芽顶端施加具有放射性的IAA,4h后检测基部的放射性,以研究BUD1基因与IAA极性运输方向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侧芽处IAA含量较高,则会抑制植株顶芽的生长,从而出现矮小丛生的植株
B.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的,说明突变体中IAA的极性运输受到抑制
C.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的,说明IAA的极性运输需要ATP供能
D.该实验表明,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是BUD1基因过量表达,抑制了顶端优势的出现
2.控制栽培的雌雄同株植物(黄瓜、南瓜等)花的性别的分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生产中一般需要增加雌花数目,以便结更多的果实。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是影响性别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表示不同物质对黄瓜花性别分化的影响,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萘乙酸和乙烯利均能促进雌花形成
B.无法判断赤霉素对其他植物雌、雄花分化的影响
C.整形素促进雄花形成的作用比赤霉素更显著
D.萘乙酸、乙烯利、整形素在植物体内都能合成
3.如图为研究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1→2”和“5→6”生长素的运输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B.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生长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C.图中“3→4”和“7→8”生长素都是从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茎和根的生长方向,实验时间为无关变量
4.如图,图1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2表示相应的生理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此时膜内外具有电位差
B.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化会出现图1中的③,该电位的形成与图2中的乙所代表的生理变化对应
C.若降低神经纤维外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升高
D.若某物质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将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f表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B.大脑可对缩手反射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图乙中神经递质由细胞X合成,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之后可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6.人体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部分调节机制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为神经元,幽门黏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其可促进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记为途径一,通过“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记为途径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胃黏膜壁细胞为胃泌素的靶细胞
B.兴奋在①和②两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与途径一相比,途径二的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比较长
D.研究表明胃液中HCI的增加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7.某研究小组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时,对实验数据保存不当,导致a、b、c代表的数据不慎丢失,其余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2,4-D浓度/(mg·L-1) a b c
一段时间后插条的平均生根数 8.7 12.6 6.2
A.若c最大,则a一定大于b B.若b最大,则a一定小于c
C.若a=0,则c一定大于b D.若c=0,则a一定小于b
8.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胚芽鞘的弯曲情况;图2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c时比a时形成的α角度大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形成的α角度可能相同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生长
D.詹森通过该实验证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9.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每段切段平均长度,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素浓度(mg·L-1) 0 0.001 0.01 0.1 1 10 100 待测样液
切段平均长度(mm) 6.5 6.8 8.2 10 12 10 5.5 10
A.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待测样液组和生长素0浓度组为对照组
B.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为1mg·L-1
C.该实验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因为有的切段长度大于6.5mm,有的小于6.5mm
D.要进一步确定萌发小麦种子的生长素浓度,可在生长素浓度0.1~10之间进行梯度为1的实验
10.研究发现,人体体重与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一瘦素有关,相关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抑制]。若昼夜节律紊乱、进食频率过高,则人体内的瘦素分泌会增加,形成瘦素抵抗,改变靶细胞中的信号通路,使人体不能抑制食欲,导致体重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瘦素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调控人体的能量平衡以及体重
B.控制昼夜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C.瘦素能作为信号分子调节靶细胞代谢,但不能直接参与靶细胞的信号通路转导
D.瘦素基因只存在于脂肪细胞中,但瘦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到达人体全身
11.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①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的细胞的裂解
②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③病毒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后与抗体结合从而形成沉淀
④某些病毒可破坏被其感染的免疫细胞,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下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国针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有效地阻止了病毒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B.T细胞通过其表面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D.多次接种新冠疫苗可提高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13.研究发现,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该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其机制如图1、图2所示,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电击关联形成的
B.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C.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
D.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14.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15.我国学者首次揭示了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机制。健康受试者于夜间分别在某波长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然后在不同时间检测血糖水平(图1)。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夜间光照条件下,受试者血糖代谢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B.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C.若受试者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
D.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16.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①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②刺激X→a→下丘脑→b→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
③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④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可促使肌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⑤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⑥激素一经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就被灭活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7.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细胞b分泌的激素增加
B.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图乙和图甲均有关
C.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
D.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b的速度快
18.人在长期恐惧、焦虑时会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肾上腺素、钠尿肽和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当心脏血输出量过多时,心房细胞就会分泌肽类激素——钠尿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钠尿肽能抑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多
B.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能调节血糖升高
C.长期焦虑可能会影响细胞因子的合成,引起特异性免疫下降
D.钠尿肽促进排钠可能是因为钠尿肽促进了醛固酮的分泌
19.脊髓损伤修复是世界医学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戴建武团队经过8年100余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移植能明显促进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促进施旺细胞及血管周围成纤维细胞向损伤区迁移,促进损伤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并且减少胶质瘢痕成分蛋白沉积。同时发现支架材料移植不仅能改善损伤区微环境,还能调控远端脊髓组织退行性微环境,最终促进损伤修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B.脊髓胸段损伤可能导致胸段以下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功能丧失
C.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移植可能通过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促进损伤修复
D.胶质瘢痕成分蛋白含量增多可能有利于神经元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20.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首个动物激素,它的发现对于机体稳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沃泰默把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发现会有胰液分泌
B.沃泰默和斯他林、贝利斯通过除去小肠神经来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
C.斯他林、贝利斯直接将小肠黏膜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发现有胰液分泌
D.斯他林、贝利斯的实验并不能证明神经对胰腺分泌胰液没有影响
21.下图是体温调节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痛觉神经纤维的冲动发放频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在35℃左右时温觉感受器兴奋,低于10℃时,冷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在35℃环境中,人体不会出现中暑现象
C.温度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下,痛觉神经纤维兴奋有利于人体躲避不利环境
D.低温致使冷觉感受器兴奋,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22.常言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许多人认为,有时候在一个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反而容易得病。这类言论是免疫学当中很有名的“卫生假说”,即如果童年时太缺乏接触传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肠道菌群、益生菌)和寄生物,可能会不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反而增加过敏等的概率。换句话说,就是“太干净的孩子体质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题干中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应该多让小孩接触各种病原体
B.适度接触传染源可以促进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免疫力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并呈递抗原
D.过敏反应是免疫反应过度导致的一种异常的自身免疫病
23.渴感的产生主要由体液渗透压升高和血容量减少两个因素引起,动物血容量降低8%~10%时,通过刺激心肺感受器和动脉压力感受器,经舌、咽、迷走神经传入下丘脑,进而引起渴感。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Na+、Cl-等离子含量
B.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可加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速率以缓解渴觉
D.动物血容量减少引起渴感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
24.下图是健康人由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25.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DC)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树突状细胞因其表面具有树枝状突起而得名,广泛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B.树突状细胞来源于神经干细胞
C.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26.某地森林由于过度砍伐发生的演替过程为:破坏的森林-灌丛-灌草丛-草本,该演替过程叫逆行演替。当外界破坏作用停止,该群落又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的原生群落,这种演替叫进展演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发生逆行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消失
B.进展演替恢复到森林阶段时,群落演替将不再进行
C.一般情况下逆行演替的时间要比进展演替所需时间短
D.该地群落发生的逆行演替为初生演替,进展演替为次生演替
27.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火灾等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生态学家对某林窗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 植物高度 种群密度单位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艾蒿 1-2米 株/平方米 5 8 10 6 4 1
紫荆 2-5米 株/10平方米 1 3 5 6 4 2
樟树 10-55米 株/100平方米 0 1 2 5 8 8
A.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艾蒿、紫荆竞争处于劣势
B.在研究该林窗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第8年测得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为9690kghm2·a),除了3600kg/hm2·a)未被利用、2070kg/hm2·a)被初级消费者摄入,其余的均为自身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
C.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鼹鼠的种群密度,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大
D.该林窗内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28.2020年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一8848.86米。珠穆朗玛峰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及灌木。山间有孔雀、长臂猿、藏熊、雪豹、藏羚等珍禽奇兽。下列错误的是( )
A.雪豹有时会用尿液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来标记领地,这属于化学信息
B.与牦牛不同,雪豹能量流动的去向缺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C.青藏苔草与旱獭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D.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得雪豹全部灭绝,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29.长白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雄伟壮丽,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营养结构复杂。某科研团队以其中的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个样地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其中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公顷) 占比(%) 密度(株/公顷) 占比(%) 密度(株/公顷) 占比(%)
胡桃揪 94 92.16 8 7.84 0 0
白桦 1.38 34.24 125 31.02 140 34.74
红松 60 4.22 307 21.57 1056 74.21
A.估算胡桃楸、白桦、红松的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1m2的样方法
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056+307+60三者之和的平均值
C.在自然演替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D.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长白山地区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而在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这体现了垂直结构
3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日照处理使菊花延时开放,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属于化学信息
C.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题10分)
31.如图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请据图回答:
(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 (填数字代号);CO2浓度最高的是 (填数字代号)。
(2)肌肉注射和打点滴时,药物分别直接进入了图中的 和 。(填数字代号)
(3)某人皮肤被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 (填数字代号)。
(4)正常情况下,②中不应该存在的物质有_________(填字母)。
A.麦芽糖 B.尿素 C.过氧化氢酶 D.促胰液素
(5)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填数字代号)。
①tRNA转运氨基酸②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④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⑤血浆蛋白的合成
32.下图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 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免疫,细胞 b 是 细胞(填名称),物质乙是 。
(2)图中 a、b、c、d、e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
(3)细胞 c 被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分别是 与 B 细胞接触、 表面发生变化的特定分子与 B 细胞结合。
(4)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机体可以通过过程 (填数字)产生细胞 e。
(5)若要清除新冠病毒,除了需要图示过程参与外,还需要 填“细胞”或“体液”)免疫参与,这属于免疫系统功能中的 。
33.酚类物质是山楂种子发芽的抑制物,多酚氧化酶可以将其氧化,如图是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种子的种仁、种皮后,测得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除赤霉素以外,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主要还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 等。
(2)多酚氧化酶主要在 处发挥作用,这可能与胚将来发育成植株有关。
(3)从图中可推测出赤霉素可能具有 的生理作用,其中浓度为 的赤霉素溶液的效果最好。
(4)有人认为,图示体现了赤霉素具有促进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
34.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400m2,理由是 。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 。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 (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参考答案:
1.B
【分析】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详解】A、若侧芽处IAA含量较高,会抑制植株侧芽生长,不会抑制植株顶芽生长,A错误;
B、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的,则说明突变体中IAA的极性运输受到抑制,使植株的生长受抑制,B正确;
C、通过本实验无法得出IAA的极性运输需要ATP供能的结论,C错误;
D、本实验并未检测基因的表达情况,因此,无法说明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是BUD1基因过量表达,抑制了顶端优势的出现,D错误。
故选B。
2.D
【分析】分析题图:与清水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萘乙酸和乙烯利处理的实验组雌花的数量均有所增加,萘乙酸和乙烯利均能促进雌花形成。
【详解】A、与清水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萘乙酸和乙烯利处理的实验组雌花的数量均有所增加,萘乙酸和乙烯利均能促进雌花形成,A正确;
B、从题目信息只能得出赤霉素对黄瓜花性别分化的影响,但不能确定其对其他植物雌、雄花分化的影响,B正确;
C、赤霉素与整形素处理的实验组,雄花的数量与清水组相比均有所增加,其中整形素处理的实验组雄花更多,整形素促进雄花形成的作用比赤霉素更显著,C正确;
D、萘乙酸、乙烯利、整形素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不能合成,D错误。
故选D。
3.D
【分析】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A、图1中引起生长素从1到2和从5到6的因素相同,都是重力引起,A正确;
B、茎的负向重力性有利于植物接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根的正向重力性利于植物深入土壤吸收,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B正确;
C、图1中3→4和7→8表示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正确;
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茎和根的生长方向,D错误。
故选D。
4.C
【分析】题图分析:图1所示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其中③由Na+内流引起,④是动作电位峰值,⑤由K+外流引起。图2为神经细胞膜两种离子通道的变化,其中甲表示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说明此时细胞未受到刺激;乙表示Na+通道开放,K+通道关闭,此时细胞受到刺激。
【详解】A、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此时膜内外具有电位差,A正确;
B、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引起Na+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化对应图1中的③,该电位的形成对应图2中的乙,B正确;
C、若降低胞外Na+浓度,细胞内外Na+浓度差减少,Na+内流的量减少,导致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C错误;
D、若某物质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将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5.D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纤维,a是效应器,d图是突触,乙是甲图d的放大;图乙中①是突触前膜,乙是突触后膜。
【详解】A、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图甲中f表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即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A 正确;
B、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大脑可对缩手反射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B 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图乙中神经递质由细胞X合成,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正确;
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因此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也可以引起神经元抑制,D错误。
故选D。
6.C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胃泌素是幽门黏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由于只有胃黏膜壁细胞表面含有其胃泌素的特定受体,故胃泌素的靶细胞是胃黏膜壁细胞,A正确;
B、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经过了一个突触,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是神经调节的过程,通过过“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由于其中存在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其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C错误;
D、胃泌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而胃液中的HCl增加又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7.C
【分析】1、2,4-D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适浓度时促进作用最强,超过最适浓度,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浓度过高,则会抑制植物生长。在最适浓度左右,可能出现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的结果。
2、设计生物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性原则等,要控制好实验的变量。比如无关变量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3、进行正式实验之前,有时可以先做一个预实验,以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
【详解】A、若c最大,b的促进作用最强,a的作用小于b大于c,因此,a可能小于b,也可能大于b,A错误;
B、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最大,则a、c均为促进作用,则a与c之间大小关系无法确定,B错误;
C、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a=0,则c是抑制作用,b是促进作用,则c一定大于b,C正确;
D、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c=0,则a可能属于促进作用随2,4-D浓度增大而增大的阶段,也可能属于随2,4-D浓度增大而减小的阶段,故a可能大于b,也可能小于b,无法判断a、b大小,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分析可知,图1中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α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图2中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
【详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植物的生长为促进,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c时,对植物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比a时形成的α角度小,A错误;
B、根据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程度可能相同,形成相同的a角,B正确;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抑制胚芽鞘生长,而右侧又不含生长素,所以胚芽鞘不弯曲,C错误;
D、拜尔通过该实验证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B。
9.C
【分析】题意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变量是切段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切段起始长度、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段平均长度大于对照组,则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段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则体现生长素抑制生长的作用。
【详解】A、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生长素0浓度组为对照组,待测样液组为实验组,A错误;
B、该实验生长素浓度梯度较大,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应该在生长素浓度0.1~10mg·L-1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探究,B错误;
C、与对照组切段平均长度6.5mm相比较,有的切段长度大于6.5mm,有的小于6.5mm,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待测样液切段平均长度与生长素浓度为0.1mg·L-1时和生长素浓度为10mg·L-1时的切段长度相等,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1还是10mg·L-1,可以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1,反之就为10mg·L-1,D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题图分析: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其作用于有两个,一是作用于靶细胞,最终引起食欲下降,减少能量摄入;二是反作用于脂肪细胞,抑制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图中瘦素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图中显示瘦素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进而对人体的能量平衡以及体重进行调控,A正确;
B、下丘脑中有控制昼夜节律等生物节律的中枢,B正确;
C、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进行调节,但不能直接参与靶细胞的信号通路转导,C正确;
D、组成人体 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分化产生的,据此可推测,瘦素基因不只存在于脂肪细胞中,应该在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含有该基因。瘦素由脂肪细胞合成并分泌后,可以通过体液传送运输到人体全身,但只在靶细胞部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11.B
【分析】病毒感染后,病毒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一方面T细胞会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
【详解】①T细胞(主要是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的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①正确;
②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②正确;
③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③错误;
④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下降,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故选B。
12.B
【分析】1、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2、疫苗相当于抗原,经注射进入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并在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后者可产生针对该种抗原的抗体。
【详解】A、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用于免疫预防,不能作为治疗手段,A错误;
B、效应T细胞通过其表面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B正确;
C、接种的疫苗是灭活的病毒,抗原不能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且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C错误;
D、多次接种新冠疫苗能增加机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D错误。
故选B。
13.D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说明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属于条件反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A正确;
B、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电击的情况下,神经元释放了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产生学习和记忆,而在压力和睡眠条件下,释放的多巴胺减少,且多巴胺只和DAMB受体结合,说明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C正确;
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D。
14.B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因此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运动时大汗淋漓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其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B。
15.A
【分析】1、分析图1曲线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30分钟后两者出现差别,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
2、根据图2可知:光调节葡萄糖代谢的机制: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向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传入神经→下丘脑和延髓箭头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
【详解】A、血糖代谢的调节除了如图2所示的神经调节之外,还存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A错误;
B、由图1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说明与夜间黑暗条件,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正确;
C、光照通过反射弧使交感神经作用于棕色脂肪细胞利用葡萄糖减少,若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黑暗条件下葡萄糖的利用也会减少,即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C正确;
D、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向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传入神经→下丘脑和延髓箭头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故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A。
16.B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的调节过程,故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素,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
【详解】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而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①错误;
②刺激X→a→下丘脑→b→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②正确;
③激素是传递调节信息的物质,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③正确;
④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④错误;
⑤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起调节作用,⑤正确;
⑥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⑥错误;综上所述,②③⑤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7.A
【分析】由图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乙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A、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使其激素分泌增加(分级调节)或减少(负反馈调节),A错误;
B、人体体温调节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所以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图乙和图甲均有关,B正确;
C、细胞c为神经元细胞,与细胞d之间可形成突触结构,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号,即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细胞d,C正确。
D、图甲表示体液调节,图乙表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速度快,D正确。
故选A。
18.D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钠尿肽能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即抑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多,A正确;
B、肾上腺素被称为应激激素,同时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的作用,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能调节血糖升高,B正确;
C、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长期焦虑可能会影响细胞因子的合成,引起特异性免疫下降,C正确;
D、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故钠尿肽促进排钠不是通过促进醛固酮分泌实现的,D错误。
故选D。
19.D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的全能性指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A、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A正确;
B、大脑皮层有控制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和产生躯体感觉的中枢,脊髓各段有控制相应部位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所以脊髓胸段损伤可能导致胸段以下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功能丧失,B正确;
C、由题干可知,“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移植能明显促进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促进施旺细胞及血管周围成纤维细胞向损伤区迁移,促进损伤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并且减少胶质瘢痕成分蛋白沉积”,说明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移植可能通过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促进损伤修复,C正确;
D、由题干“发现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移植能减少胶质瘢痕成分蛋白沉积”可知,胶质瘢痕成分蛋白含量减少可能有利于神经元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D错误。
故选D。
20.D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详解】AC、将稀盐酸注入血液进行对照试验的是斯他林和贝利斯,并非沃泰默,并且将稀盐酸注入血液并不会造成胰腺分泌胰液,AC错误;
B、沃泰默认为胰腺分泌胰液是顽固的神经调节,是没有将神经去除干净造成的(即没有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斯他林和贝利斯利用刮下的小肠黏膜并制成提取液,该过程破坏了细胞结构,可有效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B错误;
D、斯他林、贝利斯的实验中小肠黏膜离体研磨可以彻底排除神经调节对胰腺分泌胰液的影响,该实验没有探究在神经调节存在的情况下,神经对胰腺分泌胰液是否有影响,因此斯他林、贝利斯的实验并不能证明神经对胰腺分泌胰液没有影响,D正确。
故选D。
21.C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题图分析: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是28℃左右,温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是35℃左右,它们在最敏感时放电频率最大,痛神经纤维对过低温度和过高温度都敏感,有利于人体躲避不利环境。
【详解】A、由图可知,低于10℃时,冷觉感受器冲动发放频率为0,因此低于10℃时冷觉感受器不会兴奋,A错误;
B、人体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在35℃环境中,如果产热大于散热,人体仍会出现中暑现象,B错误;
C、由图可知,温度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下,痛觉神经纤维冲动发放频率高,痛觉神经兴奋,痛觉神经纤维兴奋有利于人体躲避不利环境,C正确;
D、低温致使冷觉感受器兴奋是属于兴奋的产生过程,未发生在完整反射弧上,不是反射,D错误。
故选C。
22.B
【分析】人体关于免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可以适度的接触传染源,不宜过多接触,A错误;
B、适度接触传染源可以促进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免疫力,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不可以呈递抗原,C错误;
D、过敏反应不是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源所致,D错误。
故选B。
23.D
【分析】1、Na+和Cl-主要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调节细胞内液渗透压。
2、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下降。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含量和Na+和Cl-含量决定,A正确;
B、食物过咸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
C、渴觉的产生是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C正确;
D、动物血容量减少引起渴感,是通过渗透压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将兴奋传递给大脑皮层进而产生渴感,并未由渴感产生对应的应答,所以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24.D
【分析】由图可知,①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③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为TSH(促甲状腺激素),⑤表示分泌。
【详解】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参与调节,故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C正确;
D、当人从温暖环境中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人体会迅速散失大量热量,而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最初进入寒冷环境的很短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可能小于散热速率,但总体来看,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保持体温相对恒定,机体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不会有明显差异,D错误。
故选D。
25.D
【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树突状细胞类似于吞噬细胞,能吞噬、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把抗原传递给T细胞,可按照吞噬细胞来理解树突状细胞。
【详解】A、免疫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
B、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错误;
C、树突状细胞可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构成的,C错误;
D、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D正确。
故选D。
26.C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草本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并不会在逆行演替的过程中消失,A错误;
B、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因此进展演替恢复到森林阶段时,群落演替仍在继续,B错误;
C、逆行演替通常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所需时间一般情况下往往短于自然恢复的进展演替,C正确;
D、该群落发生的次生演替属于进展演替,不发生初生演替,逆行演替通常是人类作用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27.B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艾蒿、紫荆由于高度矮于樟树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A正确;
B、除了未被利用、被初级消费者摄入,其余的还有自身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以及以残枝败叶传递给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B错误;
C、由于第二次捕捉鼹鼠难度增加、被标记个体迁出或死亡、标志物脱落等原因,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大,C正确;
D、该林窗内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这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D正确。
故选B。
28.C
【分析】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少,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信息种类概念: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电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分泌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指通过特殊的行为,对同种或异种动物传递某种信息。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级同化的能量/上一级同化的能量×100%。
【详解】A、雪豹有时会用尿液方式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以标记领地,尿液中独特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雪豹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与牦牛不同,它的能量流动去向缺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
C、青藏苔草与旱獭不能代表两个营养级的全部生物,而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C错误;
D、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得雪豹全部灭绝,此区域的食物网变得简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C。
29.C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对于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这些高大的乔木,可以采用逐个计数,A错误;
B、由干红松个体教量多、体积较大,竞争阳光的能力更强,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056+307+60三者之和即1423株/公顷,B错误;
C、由于红松较高大,与白桦树竞争阳光的能力更强,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所以在自然演替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C正确;
D、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长白山地区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而在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这体现了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30.D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A、长日照处理使菊花延时开放,即日照时间能改变开花的时间,同时能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说明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可以由生物产生,也可以由无机环境发出,例如光照、温度,D错误。
故选D。
31.(1) ② ①
(2) ③ ②
(3)③
(4)AC
(5)①③⑤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液。
【详解】(1)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其运输方向为血浆→组织液→肌肉组织,因此,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②血浆;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并且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方式也为自由扩散,因此,①②③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①细胞内液。
(2)肌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即内环境中的③组织液,而打点滴时通过静脉注射实现,故药物直接进入了内环境中的②血浆。
(3)皮肤被烫伤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内环境中的③组织液。
(4)②表示血浆,麦芽糖为二糖,二糖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浆;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也不应该存在于血浆中,故②中不应该存在的物质有A麦芽糖和C过氧化氢酶。
(5)①蛋白质合成时,tRNA转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②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因此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发生在细胞内,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进入内环境;④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⑤合成血浆蛋白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因此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①③⑤。
32.(1) 体液 辅助性T细胞 抗体
(2)b、c、d
(3) 病原体 辅助性T细胞
(4)⑤⑦
(5) 细胞 免疫防御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剌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有抗体产生;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旧称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物质乙是抗体,可以与新冠病毒(抗原)结合。
(2)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图中能直接的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b、c、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3)细胞c是B细胞,与抗原结合成为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发生特定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4)细胞e是浆细胞,可以通过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也可以通过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即图中的⑤⑦产生细胞e。
(5)图中为体液免疫,若要清除新冠病毒,还需要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参与,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最后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33.(1) 赤霉素 脱落酸
(2)种仁
(3) 促进种子萌发 200mg/kg
(4)不能,因为没有出现酶活性受到抑制的情况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分析题图:酚类物质是山楂种子发芽的抑制物,多酚氧化酶可以将其氧化分解,可见多酚氧化酶可促进种子萌发;由两曲线图看出:赤霉素浓度为200mg/kg时,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此时山楂的发芽率应该最高。
【详解】(1)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
(2)依题意,酚类物质是山楂种子发芽的抑制物,多酚氧化酶可以将其氧化有利于种子的发芽。曲线图显示,种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种皮,据此可说明:多酚氧化酶主要在种子中种仁处发挥作用,这可能与胚将来发育成植株有关。
(3)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能提高多酚氧化酶活性,有利于解除酚类物质对山楂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据此可推测赤霉素可能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作用。当赤霉素的浓度为200mg/kg时,种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说明此浓度的赤霉素溶液的效果最好。
(4) 图示显示,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种子的种仁、种皮后,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赤霉素浓度为零时),即没有出现酶活性受到抑制的情况,所以不能体现赤霉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4.(1) 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
增长型
(2) 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土壤湿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高
(3)①③④
【分析】样方法也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具体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对每个样方内的个体计数,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调查对象:植物昆虫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等。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详解】(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
(2)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由题意可知,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土壤湿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竞争。
(3)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确;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比例,②错误;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
④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确;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
故选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