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现代人习惯用钟表记录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式记录时间的更替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古代铜壶滴漏
沙漏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2.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赏析文章的内涵。
3.理性思考、自主探究,鉴赏文章的语言。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陶世龙,生于1929年。
四川省安岳县。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
《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02
知背景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踪迹( ) 刨刮( )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浑浊( )
掸开( ) 沟壑( ) 钟鼎文( )
xiē形( ) 海kū石烂( )
zōng
lù
cāo
shí
lì
wéi
jūn
枯
dǐng
zhuó
楔
páo
hè
dǎn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刨刮:
山麓:
龟裂:
山脚。
裂开缝隙。
刮平。
海枯石烂:
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胶结:
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3.课文是按照哪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04
识文本
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29):
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
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
岩石对历史发展的见证。
第一层(5~21):
第二层(22~25):
第三层(26~29):
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第三部分(30~31):
2.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04
识文本
“时间的脚印”是指从岩石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即岩石产生时间的长短、在这块岩石产生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情。
3.课文是按照哪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04
识文本
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
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实际意义(读懂岩石记录可以为人类造福)
按照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高士其的这首小诗紧扣题目,并且把时间拟人化。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首小诗也引出了后文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搬运、堆积
胶结、重生
3.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2)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5.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没有偏离。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情况,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层岩石的气候、生活等状况。
7.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历史痕迹:
(1)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2)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3)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4)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8.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9.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 )
(2)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
(3)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 )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10.品味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的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排比句,生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向书页一样平卧着。
用“卧”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的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4)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时间的脚印
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的一种重要记录方式。(1—4)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30)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31)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
岩石对历史发展的见证
1.选择题请使用DCF。
2.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②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③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④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⑤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攻击”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①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2)②段在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3)⑥段在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4)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
课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不少于200字。
【参考例文】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地质学可以根据岩石来推测相关资料,考古可推测地球文明史的相关资料。所以,如果文明历史算地球历史的一部分,那么岩石和考古是地球历史的见证。否则,如果文明历史不算地球历史,那么岩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