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安塞腰鼓 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安塞腰鼓 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0:33: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安塞腰鼓,那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在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谁都会觉得它美、好、精彩。可是真要我们用文字去描述这舞蹈,却又会觉得很难很难,会感到言语的匮乏。
第3课 安塞腰鼓
刘成章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鉴赏文章语言,掌握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评价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刘成章,1937年生。
陕西延安人。
当代诗人、散文家。
《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其中《羊想云彩》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01
晓常识
腰鼓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远古时代,黄河各流域部落的男性常用一截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携在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在秦朝为了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犯疆土,每个士兵身上都背着鼓,用于警报。
01
晓常识
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
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到省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黄土高原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祖国的新景象,他感悟到:“安塞腰鼓”不仅是陕北这块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它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的精神象征,于是决定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传达黄土地上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02
知背景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骤雨( ) 恬静( ) 烧灼( )
晦暗( ) 蓦然( ) 亢奋( )
束缚( ) 颤栗( ) 渺远( )
飞溅( ) 冗杂( ) 羁绊( )
辐射( ) 闭塞( ) 磅礴( )
严jùn( ) tóng仁( ) jiá然而止( )
zhòu
tián
kànɡ

pánɡ bó



huì
jī bàn

jiàn
rǒnɡ
zhuó
miǎo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戛然而止:
叹为观止:
惊心动魄:
大彻大悟:
彻底觉悟或醒悟。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说说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朗读课文,说说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
04
识文本
(1)壮阔
(2)豪放
(3)火烈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04
识文本
写安塞腰鼓的表演,人、舞、鼓汇成了茫茫的一片。
静态的人物造型描写。
写极动极静之后,是一声不甚清晰、遥远而渺茫的鸡啼,显得余音悠悠,韵味无穷。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27):
第三部分(28—30):
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作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主线,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
(1)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2)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激越的鼓声美。
(3)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击鼓的后生美。
(4)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变幻的舞姿美。
2.在作者写作本文的年代,西北还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歌颂拥有“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的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创造过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但在当时,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生活贫困。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浮生的生命能力就在这沉重的驱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和土地是有希望的。
3.作者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什么妙处?
作者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句内部的排比: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潇潇!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5.从修辞、句式、叠词、文章结构等方面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一段,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4-16)
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3)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25-27)
这综合交错运用了排比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4)“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
腰鼓声“戛然而止”后的寂静,与腰鼓声中那充满生命力的喧腾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从人们内心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6.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表现黄土高原上的人要冲破束缚,并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3)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者以无比热烈、激情四溢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催人奋进。
1.选择题请使用DCF。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哪些景物作衬托?
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写腰鼓表演的气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可以。“似乎”表意好像有猜测的意思,去掉之后,就变成肯定的语气了。
比喻、排比、拟人。
1.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请仿照示例,为你所在地区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写一条宣传语。
要求:突出该民间艺术的特点,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悠扬婉转的紫阳民歌,犹如沁人心脾的清茶,滋养着勤劳朴实的陕西人民。
【示例】
奔放欢快的二人转,好比是阳光、空气和水,是东北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