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江南在柳永的笔下有声有色,有韵有味,读其诗词,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是当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战火下的扬州城成了一片废墟,歌舞升平均成往昔。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和断壁残垣,他满腔的感伤、悲愤化作一首《扬州慢》。
情境设置
扬州慢
姜夔
准确地背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
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曾经的名城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而此时的南宋朝廷,与金人议和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朝纲废弛,一派歌舞升平,不思进取,不图恢复。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他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也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姜夔喜欢自创新曲,本篇《扬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白石道人诗集》。
关于作者
他被誉为“江湖雅士”“词中老杜”
题目解读
《扬州慢》的词牌和标题是统一的,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初读全词
读诵指导
1.把握节奏,慢词是应该慢读,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2.把握感情基调 :凄凉伤感。
3. 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 , 如“厌”、“寒”、“难赋”和“冷”等。
扬州的别称
悲伤的样子
年号纪年+干支纪年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
诵读诗歌, 解读小序
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小序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写作的缘由,他人的评价。
满眼
悲
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低沉悲哀
jì
雪止天晴
译读: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黍离之悲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读:看那黍子排列成行,高粱苗儿茁壮生长。走上旧地步履迟缓,想起往昔黯然神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远走?
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知识链接
王都之风,即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
黍子,农作物,形似小米,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行列貌。一说低垂貌
行走
心中
行步迟缓貌
心神不定的样子
堵塞,气逆不顺。此处以食物卡在
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昔
今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
玉人吹箫
桥边红药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空城
名都
对比
破败荒凉
繁华热闹
胡马窥江去后
(虚写)
(实写)
写什么?
再读上阕,体会情感
思考:词人为什么产生“黍离之悲”(寻意象,找词眼)?
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明确: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
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
品读上阕,分析技巧
活动: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黍离之悲”的?
思考:作者一开始就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有什么作用?
姜夔通过杜牧的诗歌,早就对扬州的繁华心生向往,他慕名而来,就是要亲身感受一下扬州的繁盛,没想到眼前的景象竟是这样的破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以虚景反衬实景(虚实结合),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恰似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意(用典),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借代、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化用杜牧诗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
思考:作者一开始就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有什么作用?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赏析:杜牧用描写、比喻,特别是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美迷人,也写出了扬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之处。“春风十里”是繁华的代名词。
译读: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
像是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
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知识链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自胡马(借代)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
作者巧用移情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绘图景
明手法
析效果、悟情感
品读上阕,分析技巧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 “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无此韵味。”
注意此类题目答题的思路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这几句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释字义
绘画面/勾意境
明手法、析情感
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通感——触觉写听觉)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沉痛悲凉之感。
品读上阕,分析技巧
提示: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思路
上阕主要写词人路经扬州时所见到的凄凉萧条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作者抓住“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小结上阕
①内容上:由“空”引出“惊”,作者通过想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②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思考: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很高的赞赏。算:料想。
品读下阕,分析技巧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成语:豆蔻年华)
豆蔻词工: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青楼梦好: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品读下阕,分析技巧
译读:意思是,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
杜牧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遣怀》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语。
明确:借用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全非,繁华不再。使“黍离之悲”更加深化。
一方面从杜牧的角度看,假如他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自然是难以写出赞美扬州的美丽诗篇的。
另一方面,从姜夔的角度看,他纵然有过人的才情,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完全抒发。
思考: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思考:这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动静结合
移情于景(物)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冷落凄凉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波心荡,冷月无声。
品读下阕,分析技巧
译读:当年杜牧描写过的二十四桥还在,但只见桥下流水冷清,微波之中摇荡着孤零零的月影,寂然无“玉人吹箫”之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①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②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
品读下阕,分析技巧
思考:这两句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叹,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小结下阕
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总结全词
思考:本词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悟情感)
1.对扬州,悲痛今日的荒凉,追忆往日的繁华。
2.对金人,痛恨
3.对统治者,警醒与不满。
4.对百姓,历经战乱之苦的同情。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忧国忧民)
为何写?
主旨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虚实结合
用典
借景抒情
拟人
视听结合 通感
联想
动静结合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波心荡,冷月无声
反衬 反问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对比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回顾:如何表达这些情感?
(赏技巧)
怎
么
写
?
竹西佳处
昔日→名都
(虚写)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昔盛今衰的感伤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实写)
特色: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清角吹寒
今日→空城
上片
下片
淮左名都
昔日→名都
(虚写)
(实写)
今日→空城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黍离之悲(主题)
回顾全词
扬州慢
理解性默写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
是: , 。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
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的句子:“ , , ”。
5.《扬州慢》的“ , , ”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6.《扬州慢》中,“ , , ”诗句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 , ”两句用假设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8.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 , ”三句写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9.在《扬州慢》中,“ , ”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在《扬州慢》中, , ,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 重到须惊
波心荡 冷月无声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念桥边红药 年年开为谁生
演唱《扬州慢》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词,由姜夔一个人看到的一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