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3 11: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磨豆成浆 B.剪纸成花 C.酿谷成酒 D.雕石成像
2.如图是将两铅块用力压在一起, 悬挂后加重物也不分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3.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 ”下面的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
A.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B.用量筒“量”出小钢珠的质量
C.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 D.用量筒“量”出 0.2kg 的酒精
4.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 及时盖上瓶盖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5.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
的装有酒精的烧杯中,10 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 20℃,那么不准确的是( )
第 1 页(共 17 页)
A.甲 B.乙 C.丙 D.都不正确
6.某种物质熔点为 232℃, 在这个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常用的液化石油气, 是采用什么方法使它由气体变为液体而储存在罐里的( )
A.常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B.低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C.常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D.低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8.某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在做“ 比较水与砂石吸收热量时的温度变化 ”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
的装置。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 错误的是( )
A.应该控制水和砂石的质量相同
B.物质的温度升高的快,说明其比热大
C.加热时间相同, 说明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基本相同
D.要使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
9.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17 页)
A.在第 10 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 EF 段, 该物质继续吸热
C.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10 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45 ℃
10.在测量金属块质量的实验中,当天平平衡时, 王涛同学正确读得金属块的质量为 54.4g,则
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正确且操作规范的是( )
第 3 页(共 17 页)
A.
B.
C.
D.
11.a、b 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128 克、 60 克, 体积分别为 16 厘
米 3 、12 厘米 3。在这两个金属球中, 如果有一个是实心的,那么( )
A.这个实心球是 a,金属的密度是 5 克/厘米 3
B.这个实心球是 a,金属的密度是 8 克/厘米 3
C.这个实心球是 b,金属的密度是 5 克/厘米 3
D.这个实心球是 b,金属的密度是 8 克/厘米 3
12.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 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C.
B.
D.
第 4 页(共 17 页)
13.夏天, 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右下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
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4.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 2015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1972 年,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 青蒿(图示)中提取到了一种无色固体, 熔点为 156℃~157℃,他们将这种无色固体物质命名
为青蒿素, 它可以有效治疗疟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是一种植物 B.构成青蒿的细胞有细胞壁
C.青蒿素是晶体 D.青蒿素和松香的熔化图像相似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用小刀切开一小块金属钠,发现切面呈银白色。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 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跳动,水面有气泡冒出,水温升高。根据以 上介绍,请你总结出有关钠的物理性质:
(至少写两条);写出钠的一条化学性质:
16.李丽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 ”实验。她将适当的水装入 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 但纸锅并没有燃烧。
(1)水的沸腾是剧烈的 现象。
(2)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要 ,温度 ,低于纸的着火点,
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17.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 100 毫克,用这架天平称量一个物体,当在右盘中 加上 5.20 克砝码时, 天平指针向左端偏 1 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上 100 毫克的砝码时,天平
指针则向右端偏 1.5 小格,那么所称物体的质量为 。
18.小明利用图乙进行冰的加热实验,并绘制了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
(1)实验前, 小明测得室温如图甲,则室温为 。
(2)小明认为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两次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他判断的依据
是 。
(3)请在试卷中画出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温的变化趋势。
19.在日常生活中样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科学现象, 通过实验来观察这些现象,我们还会发现许多
有趣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1)将一小勺白糖慢慢地加入满满一杯水中,杯中水 (选填“会 ”或“不会 ”)不会
第 5 页(共 17 页)
溢出, 原因是: 。
(2)取一只杯子, 在杯中倒满水,若将一只回形针轻轻地放入水中,杯中水不会溢出, 实验表 明: 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可放入好多回形针。细心的小雨同学发现:水虽然没有溢出,但
是水面却向上凸起。请教老师后,她明白了: 原来水的表面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
(填“引力 ”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某同学要利用天平、砝码、烧杯、量筒来测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在标尺左端“0”处,发现指针如甲图所示, 此时他应进行
的操作是 ;
(2)平衡后, 在称物体的质量时,他在天平右盘加入砝码后, 指针如乙图所示,这时他应进行
的操作是 ;
(3)他按实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表格如下,请你将表格上空白项目补充完整。
烧杯质量(克) 烧杯与杯中盐水质量(克) 盐水质量(克)
50.6 61.6 ①
21.小乐在长白山天池游玩期间,拾到了一种能浮在水上的石头, 当地人把它称为“浮石 ”。小
乐对此非常感兴趣, 对它展开了研究:
(1)小乐通过观察发现,“浮石”(如图所示)呈灰黑色,有气孔构造。据此, “浮石 ”应属
于下列哪类岩石 。
第 6 页(共 17 页)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2)小乐选取了一小块“浮石 ”,来测定它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得“浮石”的质量:在调节天平的平衡时, 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左侧的平衡 螺母向 移,右侧的平衡螺母向 移。如果操作正确,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
则“浮石 ”的质量 m1 为 g。
②在量筒中倒入 V1 为 60mL 的水,将绑有细线的石块用细铁丝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 V2
为 68mL。
第 7 页(共 17 页)
③用天平测一空烧杯的质量 m2 为 40.5g。
④将上述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擦干石块的表
面, 将其放入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 m3 为 54.1g。
则浮石的密度为 g/ cm3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并画出了冰的熔化图像。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较大的冰块 ”或“碎冰 ”)
(2)根据乙图可知,该试管中冰熔化所需的时间为 分钟。
(3)小明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 并测出了不同浓度下盐水的 凝固点如
表所示。请简要说明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的原
因: 。
盐水浓度(%) 9 15 21
凝固点(℃) -6 -11 -18
23.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 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 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 114g,测得装满 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
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240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 是偏大还是偏小?
第 8 页(共 17 页)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
解: A.磨豆成浆的过程中分离出豆浆,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B、剪纸成花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酿谷成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雕石成像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2.
解: 分子间的引力的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但它们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距离稍大时表现为
引力, 距离很近时则表现为斥力,两铅块紧密结合,是引力发挥了主要作用。
故选: B。
3.C
【解析】积累法:要测一个小物体的质量,由于受天平感量的限制,不能准确测量时,采用累积
法,即测出几个相同小物体的质量, 则每个小物体的质量就等于物体的总质量除以物体的个数。
其思路为:“聚少成多,测多算少”。累积法测微小物体的质量:微小物体的称量用“称多算少 ”
方法, 即取 n 个小物体称出其质量 M,则每个小物体质量 m=。
A.称出空瓶的质量,然后称量瓶和墨水的总质量,两者质量差即为墨水的质量, 根据ρ = 可得
V = ,即可求出墨水瓶的体积;故 A 不符合题意;
B、小钢珠排开水的体积即为小钢珠的体积,利用量筒量出小钢珠的体积,根据ρ = 可得m = ρV,
第 9 页(共 17 页)
即可求出小钢珠的质量; 故 B 不符合题意;
C、一张纸的质量太轻, 天平无法测出;故 C 符合题意;
D、已知酒精的质量,根据ρ = 可得V = ,即可求出酒精的体积; 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4.
解: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增大了表面积、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故 A 不符合题意;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 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 减慢了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 B 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 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 加快了蒸发,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
解: 甲放在空气中时, 它所显示的是空气的温度;乙放在密闭的酒精瓶中,它的显示的是瓶中酒 精的温度,因为是密闭的,因此它的温度等于外边空气的温度;丙放在开口装有酒精的瓶中,瓶 中的酒精要蒸发,蒸发要吸热,使瓶中酒精的温度比外界空气的温度低,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应 该比外界空气的温度低。由此可以判断,甲、乙两只温度计的示数应当相同,而丙的示数应该比
其它两支的示数要低才对,现在三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故丙不准确。
故选: C。
6.D
【解析】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可根据熔化开始, 中间和结束三个时间点对它的状态进行判
断。
当物质刚刚到达熔点 232℃时,它是固态;在熔化过程中,它是固液态共存;在熔化结束时,它
全部是液态,故 D 正确, 而 A.B、C 错误。
故选 D。
7.A
【解析】使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法。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常温下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液化的。因为液化石油气在使用过程中处于常温环境, 因此不可能是降低温度使其液
第 10 页(共 17 页)
化的。
使得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 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日常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因为是在常 温下使用的,不可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液化,所以采用的是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之后
贮存在钢罐中的。
故答案为: A
8.B
【解析】(1)使用相同的酒精灯,那么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就可以将热量的多少转换
成时间的长短;
(2)根据公式 Q=cm△t 可知,当吸热和质量相同时,温度升高的快,说明比热容小;
(3)根据公式 Q=cm△t 可知, 当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比热容大的吸收热量多,加热时间长。 A.水和沙石的质量会影响加热时间的长短,因此应该控制水和砂石的质量相同, 故 A 正确不合
题意;
B.物质的温度升高的快, 说明其比热小, 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加热时间相同,说明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基本相同, 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 要使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的热量多,加热时间长, 故 D 正确不合
题意。
故选 B。
9.D
【解析】根据对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理解分析判断。
根据图像可知,从 A 到 D 不断吸热,BC 段温度保持不变,则 BC 段为熔化过程,CD 段为液态,则
第 10min 时,物质处于液态, 故 A 错误;
从 D 到 G,物质温度不断降低, 即不断放热, 故 B 错误;
该物质从第 3min 开始熔化,到第 6min 熔化结束, 则熔化过程持续了 3min,故 C 错误;
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为 45℃,则它的熔点为 45℃,故 D 正确。
故选 D。
10.C
第 11 页(共 17 页)
【解析】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摆放砝码。
如果金属块的质量为 54.4g,那么摆放砝码的正确顺序为:
先放 100g 的砝码, 发现右盘重, 将其拿下;
换用较小的 50g 砝码,发现左盘重, 继续放入 20g 的砝码,这时右盘重;
将其拿下, 换用更小的 10g 砝码,还在右盘重;
将其拿下, 换用 5g 的砝码,还是右盘重;
将其拿下, 换用游码,当质量为 4.4g 时天平平衡。
因此最终砝码为 50g,游码为 4.4g。
故选 C。
11.B
【解析】已知 a 和 b 的质量和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分别计算 a、b 两个金属球的密度,比较两者
的密度大小可以判断.
a 球的密度 ρa=va (m a)=16 (1)c (2)m (8g)3=8g/cm3,b 球的密度 ρb=v (m)b (a)=12cm (60g)3=5g/cm3 ,空心的物体密度较小,因此
a 球是实心的。故答案为 B。
12.
解: A.钾的活泼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银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氢气的密度最小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水银的熔点低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13.D
【解析】(1)物质有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2)高温的气体遇到低温的物体才会放热液化,因此水珠肯定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放冰水的烧杯内侧温度低,外侧的空气温度高,外侧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外壁液化变 成小水珠,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外壁;放热水的烧杯内侧温度高,而外侧温度低,内侧高温的水
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内壁液化变成小水珠,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内侧。
第 12 页(共 17 页)
故选 D。
14.D
【解析】①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 ②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因素: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
不变, 则为晶体.
A.、青蒿是一种植物,正确; B、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 体、线粒体等结构, 正确;C、晶体具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青蒿有熔点, 属于晶体,
正确; D、松香是非晶体,两者熔化图像不一样,错误;
故选 D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金属钠的颜色为银白色 ;常温下为固态;钠的密度比水小(或钠比水轻),钠的熔点低, 质地软
等;钠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
【解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
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1)钠的物理性质有:
①金属钠的颜色为银白色;
②常温下为固态;
③钠的密度比水小(或钠比水轻);
④钠的熔点低;
⑤质地软。
(2)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钠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且放出热量。
16.(1)汽化
(2)继续吸热;保持不变
【解析】水沸腾时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发生了剧烈的汽化现象;水沸腾的特点: 水在沸腾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 但要不断吸热。
第 13 页(共 17 页)
(1)水在沸腾过程中, 发生了剧烈的汽化现象;(2)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要继续吸
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故答案为:(1)汽化;(2)继续吸热;保持不变。
17.
解:当右盘中加上 5.20 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 1 小格, 说明物体的质量稍大于 5.20g。
在右盘加上 100 毫克的砝码时, 天平指针向右端偏 1.5 格。
即 100 毫克的质量使指针偏转 2.5 格,则改变 1 小格的质量为 100mg÷2.5=40mg=0.04g。
当右盘中砝码质量为 5.20g 时, 指针向左端偏 1 小格,
若在右盘中再加 40mg 的砝码时, 指针将会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天平将平衡。
因此, 物体的质量为 5.20g+0.04g=5.24g。
故答案为: 5.24g。
18.(1)28℃
(2)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3)
【解析】(1)根据图甲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 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 0℃以上还是以下,最
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停止加热后水温肯定会降低,根据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1)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刻度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 0℃以上,那么示数
为 28℃。
(2)小明认为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两次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他判断的依据是:没有生成
新的物质。
第 14 页(共 17 页)
(3)当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会下降,但是降低的速度会越来越小,最终与室温相等, 如下图
所示:
19.不会 分子间存在间隙 引力
【解析】
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糖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
了,所以杯中的水不会溢出.
若将回形针放入水中, 水虽然没有溢出, 但是水面却向上凸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当水的表面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所以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2)向右盘加砝码或向右移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3)11
【解析】(1)天平的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称量开始后, 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右盘的砝码轻还是重, 从而通过砝码的增减或游码
的移动,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
(3)根据 m 盐水=m 总-m 杯计算即可。
(1)根据甲图可知,指针偏向右侧, 说明右盘重, 左盘轻,因此操作为: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
至天平平衡。
(2)平衡后, 在称物体的质量时,他在天平右盘加入砝码后, 指针偏向左侧,说明左盘的物体
重,而右盘的砝码轻,那么接下来的操作为: 向右盘加砝码或向右移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3)盐水的质量: m 盐水=m 总-m 杯=61.6g-50.6g=11g。
第 15 页(共 17 页)
21.(1)A
(2)左; 左; 9.6;0.8
【解析】(1)长白山的天池是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岩石一般气孔较多, 呈灰黑色,是岩浆岩中的玄武岩。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 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 石, 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 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2)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需要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平衡螺母右 调,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左调,这一规则对左右平衡螺母的适用。天平读数时,左盘物体的质量= 右盘砝码的质量+游码的指示值。(3)密度 ρ=m/V,要求浮石的密度根据题中量筒排水法测出的
石块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的浮石的质量, 即可求出密度。
(1)小乐通过观察发现,“浮石”(如图所示)呈灰黑色,有气孔构造。根据岩石的特点可知,
玄武岩有灰黑色,有气孔构造的特点,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所以 A 选项正确;
(2)根据分度盘指针向右偏可知,平衡螺母要向左调,且左右平衡螺母均向左调, 故可填, 左 移和左移。根据天平中的砝码和游码可知,浮石的质量为:5g+4.6g=9.6g。浮石吸收水的质量: m3-m2-m1=54.1g-40.5g-9.6g=4g,由水的密度为 1g/cm3 这部分水的体积为 4mL,所以浮石的总体
积为 68mL-60mL+4mL=12mL=12cm3 ,浮石的密度: ρ=m/V=9.6g/12cm3 ,解得 ρ=0.8g/cm3。
故答案为:(1)A;(2)左;左; 9.6;0.8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1)碎冰
(2)10
(3)积雪上洒盐降低了积雪的熔点, 使积雪熔化
【解析】(1)在实验中,冰块的颗粒越小,受热越均匀,冰块的状态和温度变化越同步,越容易
发现冰的熔化规律;
(2)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将结束熔化的时间与开始熔化的时间相减即可;
(3)晶体的凝固点越低,则越容易熔化, 而不容易凝固, 根据表格分析盐水浓度对积雪凝固点
第 16 页(共 17 页)
的影响即可。
(1)实验中宜选用碎冰;
(2)根据乙图可知,开始熔化的时间为 5min,结束熔化的时间为 15min,则冰熔化需要的时间:
15min-5min=10min。
(3)根据表格可知,盐水的浓度越大,它的凝固点越低, 则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
除雪的原因:积雪上洒盐降低了积雪的熔点, 使积雪熔化。
23.(1)解: 柑橘排水质量:m 排 =m 总﹣m 剩 =360g﹣240g=120g;
答: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 120g
(2)解: 柑橘的体积: V 橘 =V 排 = p (m)水 (排) = 1g (1)/ (2)cm (0g)3 =120cm3;
柑橘的密度: ρ 橘 = v (m)橘 (橘) = 120cm (114g)3 =0.95g/cm3;
答:这个柑橘的体积为 120cm3 ,密度为 0.95g/cm3;
(3)解: 实验中, 测柑橘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时,柑橘会带出一部分水,使排开水的质量
变大、测得柑橘的体积变大,因此影响到最终的密度测量值偏小。
答: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小的。
【解析】(1)用排水法测橘子的体积,橘子的体积= 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 - 测得溢水杯剩
余水的总质量;
(2)利用公式 ρ=,求出橘子的体积;
(3)此实验中,测柑橘的体积, 即排开水的体积时,柑橘会带出一部分水, 使排开水的质量变
大、测得柑橘的体积变大,因此影响到最终的密度测量值偏小。
第 17 页(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