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6:4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醉翁亭记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四、预习单
活动一:文学文化常识
欧阳修,字 ,号 ,晚号 。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 ,世称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有 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活动二:给加点字注音
岩穴暝( ) 晦明变化( ) 山间之朝暮( )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 ) 觥筹交错( ) 颓然( ) 树林阴翳( )
活动三:初步感知
1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教师:“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同学们,我们观看的这幅图片是什么景观?
学生:从匾牌上看,是“醉翁亭”。
教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2.新授(详备)
环节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而获罪,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滁州后,欧阳修经常去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预习检查
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画横线的字词读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蔚然wèi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伛偻yǔ lǚ 提携xié 山肴yáo 野蔌sù 觥筹gōng
酿泉niàng 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 晦明变化huì 阴翳yì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要求学生先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读、读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疏通重点字词,翻译文章
1.疏通段落,在疏通的基础上,试着翻译文章,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正确翻译。
2.文言字词梳理总结
(1)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2)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等。)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茂盛。今义:清秀。)
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今义:用推力或弹力送出箭、子弹、 足球等。)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3)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动词,到
执策而临之:动词,面对
太守自谓也:动词,命名
太守谓谁:动词,为、是
予谓菊:动词,认为
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开放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形容词,快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三)概括段落
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第3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3.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2)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字的意思。
云归而岩穴暝 暝:
佳木秀而繁阴 秀:
4.小结
本文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5.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整理并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导入
复习导入:背诵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字词。
2.新授(详备)
环节一:深入研讨,品析情感
1.第①段是怎样由远及近、由面到点,步步“推出”醉翁亭的?
先从远山落笔,定点观察环视,点出滁州地理位置的总体特点“环滁皆山也”;然后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及近看,特写西南诸峰,尤其是琅琊山;之后移步换景,写“山行六七里”,指出酿泉;最后写“峰回路转”,引出醉翁亭所处地理位置。整段从山落笔,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②段中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写山间之朝暮,朝“明”暮“晦”,把山间早晨和傍晚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写山间之四时,抓住了四时的典型特征——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水石,尽显景物之情态,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3.第③段具体写了几个场景?哪个场景是核心?为什么要反复写“乐”的场景?
四个: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反复写“乐”的场景是为了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表现这个地方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状。
4.第④段中是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5.第②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也表示转接,但含有层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哲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这些词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段按时间顺序来写。
第②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主要是按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从春到冬(“野芳……石出”的时间顺序来写;第③段写滁人游、太守宴,是按滁人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时间顺序来写;第④段写太守归,是按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三段按“写景一写人一写乐”的顺序来写,层次分明。
6.文中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①山水之乐;
②宴酣之乐;
③禽乌之乐;
④滁人之乐;
⑤大守之乐。
7.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遺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3.课堂检测
(1)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
B.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
4.小结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5.作业设计
试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