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 长征》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学会正确书写“磅”、“岷”等生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诗歌,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如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难点:
1. 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学会正确书写生字。
2.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诗歌――《七律 长征》。这首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无比艰辛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精神上的考验,是信念与意志的较量。在这次长征中,红军将士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通过这首诗,去感受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去体会那些在战火中依然保持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与豪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七律 长征》,让我们的心灵也跟着长征的步伐,去追寻那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的声音穿越时空,向那些伟大的红军战士们致敬!
二、词语解释
1. 精彩(jīng cǎi):这里的“彩”是指颜色,而“精”则表示美好。精彩一词形容事物美好、出色,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2. 振奋(zhèn fèn):振奋是指使人精神振作、奋发。在这个词语中,“振”表示振动,“奋”表示兴起,合在一起就是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兴起的意思。
3. 遗产(yí chǎn):遗产是指一个人死后留下的财产或事物。在法律上,遗产通常是指死者的财产权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4. 瞻仰(zhān yǎng):瞻仰是指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仰望。这个词语中,“瞻”表示观看,“仰”表示向上看,合在一起就是崇敬地观看、仰望。
5. 感慨(gǎn kǎi):感慨是指因感受到的事物而引起的深刻情感。在这个词语中,“感”表示感受,“慨”表示感叹,合在一起就是因感受到的事物而引起的深刻感叹。
6. 悠久(yōu jiǔ):悠久是指时间长久、久远。这个词语中,“悠”表示长久,“久”也表示长久,合在一起就是长久、久远的意思。
7. 磅礴(páng bó):磅礴是指气势宏大、雄伟。这个词语中,“磅”表示广大,“礴”表示厚实,合在一起就是形容气势宏大、雄伟。
8. 岷山(mín shān):岷山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座山,也是长征途中的一座著名山脉。岷山山脉绵延起伏,山势险峻,是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理标志。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早年曾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1920年代,他在湖南组织工人运动,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毛泽东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和湖南农民协会会长。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逐渐发展壮大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毛泽东领导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即后来所说的长征。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七律 长征》等著名诗篇。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表达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句话直接表达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强调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万水千山等艰难险阻,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而是以等闲视之的态度去面对它们。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和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第2自然段讲解】
通过对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描绘,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五岭逶迤腾细浪”,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五岭山脉的蜿蜒曲折,就像是细小的波浪一样起伏不断;“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话则描绘了乌蒙山的雄伟壮观,就像是巨大的泥丸一样在红军脚下滚动。这句诗通过对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描绘,表达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勇往直前,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和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第3自然段讲解】
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情景,表达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解析:“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金沙江波涛汹涌,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一种暖气蒸腾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则描绘了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给人一种寒意凛然的感觉。这句诗通过对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描绘,表达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而是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成功地渡过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为实现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自然段讲解】
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
解析:“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诗描绘了红军在翻越岷山时,看到千里雪山的壮丽景色,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则表达了红军在成功翻越岷山后,所有人都露出了欢快的笑容。这句诗通过对岷山千里雪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描绘,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五、总结:
《七律 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作,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浪漫主义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长征的壮丽图景,展现了红军将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过程中,红军将士们经历了艰难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斗志。
2. 诗歌的艺术特色:《七律 长征》以其雄浑的气势、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长征的壮丽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万水千山”、“五岭逶迤”、“金沙水拍云崖暖”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3. 革命精神的传承:长征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红军将士们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勇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 历史事件的思考: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通过学习长征,我们可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之,《七律 长征》这首诗不仅是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也是对长征精神的深刻体现。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与伟大,还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