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4: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衔、溺”。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展开神奇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4.能感知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特点,明白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小古文, 能按事情发展顺序, 用自己的话讲好故事。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盘古开天地》,导入新课
在我小的时候,爷爷爱讲《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故事,奶奶会告诉我,天上住着七仙女……长大后,当我会自己阅读了,便痴迷于一个个神话故事。大家来看看图片,相信你们一定和我一样对神话故事充满好奇。(出示共工、祝融、女娲、夸父的图片。)
1.孩子们,还记得《盘古开天地》吗?故事中那一个个神奇的想象和盘古伟大的开创精神一定还让你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神话故事,去寻找另一位伟大的人物形象。
2.板书课题《精卫填海》,齐读课题。你发现这则故事和我们前面学过的《盘古开天地》有何不同吗?
3.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时代的古籍,是非常古老的一部著作。书中不仅记述了神话,还包含了地理、物产、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字词, “读通” 古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标注本课生字的读音, 读准字音和词语。
2.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生字, 指名认
读: 衔, 堙, 炎帝, 溺而不返。
(1) 理解“衔” 的演变。师: 生字中的“衔” 字特别有意思。(出示“衔” 的篆文“ ”) 看, 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篆书“衔” 字。咱们祖先造字的时候,“衔” 指的是行进中的马车。古人驾车时, 为了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 将两端系着缰绳的小铜棒横在马嘴里。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 横画慢慢变平, 竖画慢慢拉直,就演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所以, “衔” 现在的意思就是———含着。
(2) 描红书写“衔” 字。师: 我们来写写这个字。
左中右结构的字, 书写时要把左中部件写得高一些,右边部件写得低一些, 高低错落, 这样才匀称美观。把“衔” 字工工整整描红, 并书写两遍。教师提示要注意写字姿势, 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3) 指名读词语。师: 谁知道炎帝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炎帝资料。
(略)。师: 阅读后, 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我
们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 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4) 齐读生字和词语。
3.朗读课文。
(1) 出示带有节奏线的课文。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师: 几千年前的文字, 咱们要读好节奏, 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同学们自由练读吧。
(2) 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师生合作朗读。同桌合作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好停顿
1.读准字音容易,想要理解它就有难度了。还记得理解小古文的法宝是什么吗?是啊,让我们借助注释去试着理解自己不明白的词语。
2.通过刚才的自学,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吗?
3.指名说。相机指导“少女”一词。(这里的少女指的是小女儿,但是在现在,少女则指的是少年女子,一般指12~16岁的女子。)古今意义的差别,也是学习文言文时要多关注的语言现象。
相机理解“溺”“堙”,指导理解“于”“之”。
4.有了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你一定也明白了全文的意思。指名说。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小古文,我们不仅可以读准字音,更能读出停顿。齐读,读好停顿。
总结:理解了意思,朗读就有了节奏。
6.一则故事自然有它的起因、经过、结果,这篇小古文也不例外。我们也找找它的起因、经过、结果吧!(指名回答,板书)让我们看着板书试着背一背这篇小古文。
7.没有了注释的帮助,你可以借助板书上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我们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吗?
生评价:讲清楚了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四、展开想象,讲述故事
1.过渡:我们回忆一下《盘古开天地》,还记得文中哪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吗?
师总结:是呀,大家对盘古身化万物的部分记忆犹新。他呼出的气息居然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的声音居然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居然变成了太阳,右眼居然变成了月亮……这些都是神奇的想象。
生对比发现,故事要精彩就要展开想象。
2.再看看《精卫填海》,只有短短35个字,哪些地方又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呢?指名回答。
3.明确哪些地方可以补白,总结:女娃是怎么游的?怎么溺的?怎么化的?精卫是怎么衔的?怎么堙的?
4.想象起因,她是怎么“溺”的?
指名想象起因,相机引导,关注想象的神奇。
5.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篇神话故事的创编。
五、根据关键词句对比联想,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三组词语,进行对比联想。(1)合作学习:
对比女娃与东海这两个形象。
对比西山与东海这两个方位。
对比精卫用于填海的西山之木石与东海这两个形象。
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精卫填海的困难是什么
(2)交流汇报。
通过对比联想学生体会:女娃“弱小”,东海“强大”;西山离东海“遥远”;西山之木石“渺小”,东海“巨大”。
2.抓人物动作,展开联想。
(1)找一找,表示精卫填海动作的词语。(衔)
(2)想一想,精卫“衔”木石填海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选择一种精卫“衔”木石填海时会遇到的困难,联想画面,它当时会怎么想 怎么做
环境:①酷暑寒冬②暴风骤雨
③______④______……
他人:⑤不解疑惑⑥冷嘲热讽
⑦______⑧______……
自身:⑨精疲力竭⑩嘴破血流
______ ______……
3.说一说,你认为精卫是一只怎样的鸟儿 (出示导说小助手)
精卫“衔”西山之木石填海时,______(遇到的困难),它______(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认为它是一只______的鸟儿。
4.师小结:我们抓住文中的三组关键词,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对比联想,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透过“衔”这个动作,联想精卫填海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画面,体会到了精卫坚忍执着的形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山海经》中的另一个小故事,借助注释阅读,检验自己是否能读懂:
夸父与日逐(1)走(2),入日(3)。渴,欲(4)得饮,饮于河、渭(5);河、渭不足(6),北饮大泽(7)。未至(8),道渴而死(9)。弃其杖。化为邓林(10)。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逐:竞争。
(2)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想要。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足:够。
(7)大泽:大湖。
(8)未至:没有赶到。
(9)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10)邓林:即“桃林”。
2.同学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谁来讲一讲
预设: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3.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也不陌生,它就是远古神话《夸父逐日》,也出自《山海经》,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最神奇的地方是哪里?
预设1:夸父在追太阳的过程中能把河水全部饮干。
预设2:夸父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4.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听到这里,你认为夸父与精卫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预设:坚韧执着,不屈不挠,认准目标就要坚持做到底。
七、时代气息
1.远古神话中的人物精神,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实际的意义。(出示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大会上提到了“精卫填海”,他希望全国人民有这样的精神:勇于追求、锲而不舍。
2.背诵课文《精卫填海》,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八、课外延伸
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选择一个故事讲出来,并且绘制一幅有趣的神话故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