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通过讨论、比较,体会“辩斗”的语言特点。
* 体会两小儿敢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
* 从两小儿的“辩斗”中,知道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两小儿敢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从两小儿的“辩斗”中,知道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此题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又名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这篇文章记载了两个小孩对太阳问题的争论,表现了古人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良好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全文只有两百多个字,但叙事简洁,人物语言丰富、表情夸张、语气强烈,读来饶有风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逐步领会文章的意思。
2.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不懂的语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读法和译法。首先要求学生把每句话读通顺,每段话读流畅。再根据注释和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不懂的词句。在此基础上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理解,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后问题。(课件出示思考题)再次熟读课文达到熟练地步。并尝试背诵课文。本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两小儿争论太阳离地远近的问题;第二段写两小儿及其母亲对孔子争论太阳远近的问题;第三段写两小儿辩斗时的理由和孔子当时的表现及态度。以上可以由学生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完成。
3.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分段检查)并结合检查订正字音:沧(cāng)汤(shāng)盂(yú)熟为汝(rǔ)笑而不答(dá)重点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及其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vì)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shāng),此不为(vì)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并把它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三句重点句子的解释要引导学生理解正确。)要求把句子翻译正确通顺无错误,句意明确无语病。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三个重点句子的翻译也可通过抢答形式完成。)归纳本文的通假字:“为”通“谓”音“vì”。“汤”通“烫”。“汝”通“你”。实词“沧”、“汤”、“去”、“盂”;虚词“以”、“日”、“则”、“如”、“及”、“而”等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教师注意总结方法)学生结合注释看图理解其它重点词语:辩斗:辩论到双方争执不下;孔子东游:孔子到东方游学;问其故:向孔子问起这件事的原因;不能决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笑而不答:微笑着不回答子路的问题;道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最后归纳小结本文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谁能告诉老师本文讲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记叙了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的故事,再次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以及大胆质疑、探索的精神。
(二)精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人物的特点
1. 研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并讲出两小儿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2)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认为:早晨的太阳很大,但是由于空气的透明度低,所以看起来大;中午的太阳小,因为空气透明度高。所以,一儿判断早晨太阳离人近。
另一儿认为:早晨天气凉爽,中午天气炎热。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太阳离人近。所以中午太阳更热。
(3)这一段作者写了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而各持一端。那现在让我们模拟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一下他们的心理。(学生模拟表演)
(4)看到两个孩子各持一端,互不相让,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并尝试背诵。
2. 研读第二段:
(1)两小儿的辩论引来了孔子的关注,孔子对他们的问题有什么态度?为什么?请同学们自读第二段。
孔子不能决也。因为两个孩子的问题都很难,而孔子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2)对于孔子的回答,两小儿满意吗?他们是什么反应?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不满意。一儿曰:“然则你无所不知乎?”意思是一儿讽刺孔子:你总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你什么都知道还来干什么?这是对孔子的质疑与嘲讽。另一儿笑而不答,是因为他并不认同孔子的解释。这一环节是对孔子的一次考验。表现了两小儿对于孔子这位大学问家的质疑与否定。也从侧面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面对两小儿的质疑与否定,孔子并未生气或辩解,而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第二段,体会孔子的态度。(学生自读体会)
3. 研读第三段:
(1)两小儿的辩斗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他们还引经据典地辩论了起来。请同学们自读第三段。并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两个小儿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理由,继续辩论太阳的问题。连博学的孔子也无法作出判断。而这件事被人们认为连圣人孔子也无法决断,可见两个小孩的问题十分棘手难以解答。通过这样的叙述进一步表现出两小儿辩论的激烈程度和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退让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而孔子面对这种情况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待知识真理的态度。最后以“孔子不能决也”结尾留下了悬念和问题。(注意要抓住三个小儿辩论时的语气语调及神态如一儿得意洋洋满怀自信;另一儿比较坚定有权威。)在分角色朗读时加以指导训练。尝试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