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3 13:04:11

文档简介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地理爱好者在海边拍摄到的日全食照片。日全食是地球上观测到太阳最光亮部分被月球全部遮挡的天文现象,照片中出现的亮光只有日食过程中才能被观测到。完成下面小题。
1. 照片中出现的亮光源自太阳( )
A. 光球层 B. 耀斑爆发 C. 色球层 D. 日冕物质
2. 相较于平时,日全食发生时太阳辐射的传输特点是( )
①传输到地月系的太阳辐射量减少②传输到地月系的太阳辐射量增多
③向太阳系外传输的太阳辐射量减少④向太阳系外传输的太阳辐射量增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地理爱好者拍摄日全食照片时,当地的潮汐状况是( )
A. 当时为低潮 B. 当时为高潮 C. 当日为小潮 D. 当日为大潮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日全食是光球层被遮挡,照片中出现的亮光来源于光球层的外围,日冕层可见光较少,应为色球层,C对,AD错。耀斑爆发属于太阳活动,不是随时都能发生的太阳现象,B错。故C项正确。
【2题详解】
日全食发生时,月球遮挡了部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传输到地月系的太阳辐射量减少,①对,②错;由于地球、月球太阳位于同一线上,地月系对太阳辐射的总体遮挡面积减小,导致向太阳系外传输的太阳辐射量增加,③错,④对。综上,B对,ACD错。故B项正确。
【3题详解】
日全食时,月球和太阳在地球同一侧,且在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引起大潮,C错,D对。日全食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故高潮和低潮不确定,排除AB。故D项正确。
【点睛】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
江西省某中学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对学校附近的地层进行考察。考察发现,该地地层发生了弯曲,在考察,点还发现了不同的海洋生物化石。下图是某同学根据考察结果绘制的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地面高低起伏是因为(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堆积
5. 考察点还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发生过( )
A. 海面下降 B. 陆地下沉 C. 海洋生物登陆 D. 陆地生物进化
6. 四个考察点,形成化石的生物最高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4. A 5. A 6. B
【解析】
【4题详解】
图示地区地面底层有高低起伏,明显不完整有被外力侵蚀破坏的痕迹,江西位于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A正确,B错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一般时干旱地区典型,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考察点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是海洋环境。后陆地抬升,海面相对下降,海洋变成陆地,B错误,A正确。海洋生物登陆后转变为陆地生物,CD错误。A项正确。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剖面图可以确定地层的上下关系,由此可知四个考察点中,乙地层在另外三个的上面,乙是最晚形成的地层,形成化石的生物级别最高。B项正确。 故选B。
【点睛】就局部地区和具体情况而言,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包括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风的因素包括风速、风向、吹袭持续时间和湍流的程度等。通常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风的涡动性越强,土壤的风蚀强度越烈。同时,这些因素又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使其变干而加剧风蚀。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下图是某河流干支流(局部)分布略图,该河流地处湿润地区。因航运需要,在干支流之间开挖了人工河道。完成下面小题。
7. 人工河道开通对图示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蒸发、下渗均增加 B. 蒸发、下渗均减少 C. 蒸发增加,下渗减少 D. 蒸发减少,下渗增加
8. 与过去相比,人工河道开通后图示河段径流量( )
A. 甲增加,乙减少,丙减少 B. 甲增加,乙减少,丙增加
C. 甲减少,乙增加,丙减少 D. 甲城少,乙增加,丙增加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人工河道的开通增加了该地水域面积,以及水流的滞留时间,使水体的蒸发和下渗增加。A项正确。
【8题详解】
人工河道开通后,水体的蒸发和下渗增加,丙处径流减少,B、D错误;流入甲的径流,会通过人工河道部分分流到乙,使甲处径流减少,乙处径流增加。C项正确。
【点睛】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莫霍界面深度是从地球固体表面到莫霍界面的垂直距离,莫霍界面深度与地表高度正相关。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莫霍界面等深线略图(单位:km)。完成下面小题。
9. 甲地地表以下32km处是( )
A. 莫霍界面 B. 地壳 C. 地幔 D. 软流层
10. 乙、丙两地莫霍界面深度至少相差( )
A. 2.4km B. 2.6km C. 3.0km D. 3.4km
11. 甲、丙两地地表状况表现为( )
A. 甲地河流流向西北 B. 甲地河流流向西南
C. 丙地可能主要为山地 D. 丙地可能主要为水域
【答案】9. C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处莫霍界面深度低于32km,即当地地壳厚度小于32千米,地表以下32km处在莫霍界面之下,为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ABD错误,C项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等值线规律,乙地莫霍界面深度为33.5~34km,丙地莫霍界面深度为30.5~31km,两者之间差值区间为2.5~3.5km。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莫霍界面深度与地表高度正相关,根据等深线值可以判断,图中地势大致西南高东北低,因此河流在甲处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A、B项错误;丙处莫霍界面深度小于四周,说明固体地表海拔低于四周,该地位于我国东部,降水丰富,可能有水源汇集形成水域,C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莫霍界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下图是山东寿光的一处蔬菜大棚景观图。大面积的大棚,影响了该地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导致对流层上部气温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12.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导致近地面( )
A. 空气温度上升 B. 空气湿度上升 C. 空气污染加剧 D. 热量向上输送
13. 大棚所在地对流层上部气温下降,是因为大棚( )
①阻断了部分空气的对流运动②减少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③削弱了对流层上部大气逆辐射④增强了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2. D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对流层上部气温低,下部温度较高,大气对流运动促进上下热量交换,导致近地面热量向上输送,D项正确,近地面热量向上,自身温度下降,A错,对流向上传递水分,空气湿度下降,B错;空气对流使近地面污染向高空传递,污染减轻,C错。故选D。
【13题详解】
大棚所在地对流层上部气温下降,是因为大棚阻断了部分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少了近地面热量向上输送,①对;同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长波辐射减弱,从而使高空获得的热量减少,②对;大棚在近地面,影响不到对流层上部的大气逆辐射,③错;增强棚内长波辐射不会影响对流层上部气温,只会增加近地面气温,④错。综上,A项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少量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近地面吸收短波辐射以后,增温,释放出长波辐射,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所以近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少量热量散失到宇宙中去。
下图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4. 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海水密度最接近( )
A. 1024kg·m-3 B. 1025kg·m-3 C. 1026kg·m-3 D. 1027kg·m-3
15. E、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 盐度,盐度 B. 盐度,温度 C. 温度,温度 D. 温度,盐度
16. 60°S几乎没有陆地,由此可知60°N海水盐度低于60°S的原因是( )
A. 海面降水量大 B. 海面蒸发量小 C. 海水盐度偏高 D. 入海径流量大
【答案】14. B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先确定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纬度,再根据纬度确定海水密度(见图)。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海水密度最接近1025kg·m-3,B项正确,ACD错。故选B。
【15题详解】
E区间温度向高纬方向递减,密度向高纬方向递增,二者相互契合,盐度与密度空间变化不契合,E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是温度;F区间盐度向高纬方向递增,密度也向高纬方向递增,二者相互契合,温度空间变化不明显,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是盐度。E、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温度和盐度。D项正确,ABC错。故选D。
【16题详解】
60°S与60°N相比较,60°S几乎没有陆地,缺乏径流,盐度偏高,由此可知60°N海水盐度低于60°S的原因是入海径流量大。D项正确;60°N海域面积小,降水少,A错;60°N温度高于60°S,蒸发量较大,B错;海水盐度偏高与题目矛盾,C错。故选D。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盐度较低;2.有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高,有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低;3.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4海区形状越封闭,盐度就会越趋向于更高或更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是联系自然界四大圈层的纽带,土壤和植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植被破坏容易造成土壤退化,在坡地上尤为明显。下图示意自然界以植被为核心的要素联系。
(1)指出图中土壤为植物提供的支持要素。
(2)简述坡地上植被破坏后土壤退化的具体表现。
【答案】(1)水分,养分。
(2)有机质(养分)含量下降,土层变薄,黏粒物减少(保肥能力降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自然界以植被为核心的要素联系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主要考查土壤功能、影响土壤的形成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自然界以植被为核心的要素联系,土壤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例如氮、磷、钾、钙、镁等,这些养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叶片生长和花果结实;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行代谢和生长发育。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它能够满足植物的生理需求,保持植物的生命活动。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植被破坏容易造成土壤退化,在坡地上尤为明显。植被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植被破坏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因此,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植被破坏会导致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丧失、截流坡面径流的能力下降,坡面径流增加,坡面冲刷严重,导致坡地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黏粒物质减少,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非洲(北半球)某城市位置示意图,该城市位于绿洲南部边缘。绿洲和沙漠之间热力环流显著,城市附近的甲、乙两地,风向和风力都存在着昼夜变化,丙地有灌丛分布,风沙沉积明显。
(1)分别指出甲地白昼和夜晚风向。
(2)与甲地相比,判断乙地白昼和夜晚的风力大小。
(3)解释丙地灌丛引起风沙沉积的原因。
【答案】18. 白昼:东北风,夜晚:西南风。
19. 白昼风力小,夜晚风力大。
20. 灌丛增加地面摩擦力,使风力下降,从而搬运能力下降。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非洲某地绿洲和沙漠之间热力环流为背景,涉及风向判断、风力大小的比较、灌丛引起风沙沉积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白天绿洲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风由绿洲吹向沙漠,结合地转偏向力应为东北风;夜晚反之,吹西南风。
【小问2详解】
白天,风由绿洲吹向沙漠,甲位于上风,乙位于下风,且受城市的阻挡,风速相对甲小;晚上,风由沙漠吹向绿洲,乙位于上风,甲位于下风,且受城市阻挡,故乙风力大于甲。
【小问3详解】
丙处有灌丛分布,风遇到灌丛时,灌丛增加地面摩擦力,风速会降低,搬运能力下降,同时风向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导致风携带沙粒沉积在灌丛周围,形成风沙沉积。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荷兰艾瑟尔湖位置略图。艾瑟尔湖原本是海洋,叫须德海。荷兰人通过建设拦海大坝将须德海与外海隔开,并且建有水闸,用于排水。最终须德海演变成了淡水湖泊,与建坝前的须德海相比,目前艾瑟尔湖湖面高度明显降低,并且变得更加稳定。
(1)指出艾瑟尔湖湖面高度降低对荷兰陆地面积的影响,以及湖面高度更加稳定的原因。
(2)潮汐的周期性表现为每月有2次大潮、2次小潮,每日有2次高潮、2次低潮。根据潮汐周期确定艾瑟尔湖水闸排水的最佳时机。
(3)简述须德海演变成淡水湖泊的过程。
【答案】(1)影响:陆地面积扩大。
原因:不受潮汐影响。 (2)大潮,低潮。
(3)大坝隔断海水,淡水注入,排出(替代)含盐的水体。
【解析】
【分析】本题以艾瑟尔湖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补给关系以及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艾瑟尔湖湖面高度降低,会使得陆地出露面积增加,荷兰海拔较低,面积会扩大;根据材料信息“荷兰人通过建设拦海大坝将须德海与外海隔开”可知,拦海大坝将艾瑟尔湖与外海隔开,使其不受潮汐的影响,湖面高度更加稳定。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潮汐的周期性表现为每月有2次大潮、2次小潮,每日有2次高潮、2次低潮”可知,大潮时高潮更高,低潮更低,因此大潮的低潮时海水水位较低,最有利于水闸排水。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选项“荷兰人通过建设拦海大坝将须德海与外海隔开,并且建有水闸,用于排水。最终须德海演变成了淡水湖泊,与建坝前的须德海相比,目前艾瑟尔湖湖面高度明显降低,并且变得更加稳定”分析,由于建设了拦海大坝,隔断了海水,使其与海洋分离;不断弓|淡水注入,排出盐度较高的水,使淡水逐渐替代原来含盐的水体,湖泊演变为淡水湖。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茂密,形成独特的水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1)解释林地水汽散失环节的形成原因。
(2)指出受水汽散失环节影响的海陆间水循环环节。
(3)若水汽散失环节因故消失,必然对林地水循环带来影响。有人认为带来的影响是林地降水增多,有人认为带来的影响是林地降水减少。亮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森林蒸腾(蒸发)作用强,林地空气湿度大(于附近地区)。
(2)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3)观点1:林地降水增多。(只有观点不给分)理由:水汽散失环节消失可能是因为附近地区空气湿度增大,水汽被保留下来,林地空气湿度上升。
观点2:林地降水减少。(只有观点不给分)理由:水汽散失环节消失可能是因为林地森林遭到破坏,蒸腾作用减弱,林地空气湿度下降。
【解析】
【分析】本题以森林植被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水循环类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环节 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茂密,故当地森林蒸腾(蒸发)作用强,蒸腾的水汽释放在林地上空,林地空气湿度大(于附近地区)。
【小问2详解】
水汽随大气运动散失,水汽减少会影响当地的降水,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小问3详解】
本体为开放题,关键时理由合理,水汽散失消失有两种可能。观点1:林地降水增多。(只有观点不给分)理由:水汽散失环节消失可能是因为附近地区空气湿度增大,附近空气湿度饱和,将导致水汽被保留下来,林地空气湿度上升更容易成云至雨。
观点2:林地降水减少。(只有观点不给分)理由:水汽散失环节消失可能是当地就没有水汽来源,因为当地林地森林和其他植被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蒸腾作用减弱,林地空气湿度下降,低于成云至雨的最低要求。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地理爱好者在海边拍摄到的日全食照片。日全食是地球上观测到太阳最光亮部分被月球全部遮挡的天文现象,照片中出现的亮光只有日食过程中才能被观测到。完成下面小题。
1. 照片中出现的亮光源自太阳( )
A. 光球层 B. 耀斑爆发 C. 色球层 D. 日冕物质
2. 相较于平时,日全食发生时太阳辐射的传输特点是( )
①传输到地月系的太阳辐射量减少②传输到地月系的太阳辐射量增多
③向太阳系外传输的太阳辐射量减少④向太阳系外传输的太阳辐射量增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地理爱好者拍摄日全食照片时,当地的潮汐状况是( )
A. 当时为低潮 B. 当时为高潮 C. 当日为小潮 D. 当日为大潮
江西省某中学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对学校附近的地层进行考察。考察发现,该地地层发生了弯曲,在考察,点还发现了不同的海洋生物化石。下图是某同学根据考察结果绘制的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地面高低起伏是因为(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堆积
5. 考察点还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发生过( )
A. 海面下降 B. 陆地下沉 C. 海洋生物登陆 D. 陆地生物进化
6. 四个考察点,形成化石的生物最高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下图是某河流干支流(局部)分布略图,该河流地处湿润地区。因航运需要,在干支流之间开挖了人工河道。完成下面小题。
7. 人工河道开通对图示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蒸发、下渗均增加 B. 蒸发、下渗均减少 C. 蒸发增加,下渗减少 D. 蒸发减少,下渗增加
8. 与过去相比,人工河道开通后图示河段径流量( )
A. 甲增加,乙减少,丙减少 B. 甲增加,乙减少,丙增加
C 甲减少,乙增加,丙减少 D. 甲城少,乙增加,丙增加
莫霍界面深度是从地球固体表面到莫霍界面的垂直距离,莫霍界面深度与地表高度正相关。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莫霍界面等深线略图(单位:km)。完成下面小题。
9. 甲地地表以下32km处( )
A. 莫霍界面 B. 地壳 C. 地幔 D. 软流层
10. 乙、丙两地莫霍界面深度至少相差( )
A. 2.4km B. 2.6km C. 3.0km D. 3.4km
11. 甲、丙两地地表状况表现为( )
A. 甲地河流流向西北 B. 甲地河流流向西南
C. 丙地可能主要为山地 D. 丙地可能主要为水域
下图是山东寿光的一处蔬菜大棚景观图。大面积的大棚,影响了该地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导致对流层上部气温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12.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导致近地面( )
A. 空气温度上升 B. 空气湿度上升 C. 空气污染加剧 D. 热量向上输送
13. 大棚所在地对流层上部气温下降,是因为大棚( )
①阻断了部分空气的对流运动②减少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③削弱了对流层上部大气逆辐射④增强了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4. 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海水密度最接近( )
A. 1024kg·m-3 B. 1025kg·m-3 C. 1026kg·m-3 D. 1027kg·m-3
15. E、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 盐度,盐度 B. 盐度,温度 C. 温度,温度 D. 温度,盐度
16. 60°S几乎没有陆地,由此可知60°N海水盐度低于60°S的原因是( )
A. 海面降水量大 B. 海面蒸发量小 C. 海水盐度偏高 D. 入海径流量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是联系自然界四大圈层的纽带,土壤和植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植被破坏容易造成土壤退化,在坡地上尤为明显。下图示意自然界以植被为核心的要素联系。
(1)指出图中土壤为植物提供支持要素。
(2)简述坡地上植被破坏后土壤退化的具体表现。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非洲(北半球)某城市位置示意图,该城市位于绿洲南部边缘。绿洲和沙漠之间热力环流显著,城市附近的甲、乙两地,风向和风力都存在着昼夜变化,丙地有灌丛分布,风沙沉积明显。
(1)分别指出甲地白昼和夜晚的风向。
(2)与甲地相比,判断乙地白昼和夜晚的风力大小。
(3)解释丙地灌丛引起风沙沉积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荷兰艾瑟尔湖位置略图。艾瑟尔湖原本是海洋,叫须德海。荷兰人通过建设拦海大坝将须德海与外海隔开,并且建有水闸,用于排水。最终须德海演变成了淡水湖泊,与建坝前的须德海相比,目前艾瑟尔湖湖面高度明显降低,并且变得更加稳定。
(1)指出艾瑟尔湖湖面高度降低对荷兰陆地面积的影响,以及湖面高度更加稳定的原因。
(2)潮汐的周期性表现为每月有2次大潮、2次小潮,每日有2次高潮、2次低潮。根据潮汐周期确定艾瑟尔湖水闸排水的最佳时机。
(3)简述须德海演变成淡水湖泊过程。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茂密,形成独特的水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1)解释林地水汽散失环节的形成原因。
(2)指出受水汽散失环节影响的海陆间水循环环节。
(3)若水汽散失环节因故消失,必然对林地水循环带来影响。有人认为带来的影响是林地降水增多,有人认为带来的影响是林地降水减少。亮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