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通过课文朗读,借助课后注音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罗、杜、鹃”等15个字;联系生活经验或上下文语境理解“突兀森郁”“蜿蜒”等词语。
阅读与鉴赏: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画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理清浏览顺序,了解按浏览顺序写景的方法,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表达与交流:在品读各处景物的过程中,知道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运用写作方法,模仿课文,描写一处自己印
象深刻的景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浏览顺序,了解按浏览顺序写景的方法,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运用写作方法,模仿课文,描写一处自己印
象深刻的景点。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朗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词典或生活积累理解文中生词。
3.查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
4.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任务二:朗读展示,分类学词
活动1:课文朗读,我能行
1.读课题并质疑,“记”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浏览双龙洞的呢?
2.分节朗读课文,要做到不错字、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子。
3.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读出特点。
活动2:字词掌握,我在行
1.读准句子中的多音字。
“公路盘曲而上。”
(1)读好句子,读准多音字“曲”。
(2)读词语“弯曲、 歌曲”,想一想为什么读这个音?
提示:“曲”字在字典中的解释,结合语境理解意思,读准多音字字音。
2.读准并理解重点词语。
浙江油桐杜鹃一簇石钟乳
臀部稍微额角挤压擦伤
蜿蜒源泉突兀森郁盘区而上变化多端
(1)个别读,正音。
提示:读好词语中“浙、臀、蜿”的音调。
(2)自主交流读懂了的词语。
提示: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突兀森郁、蜿蜒、盘曲而上”,查资料理解“石钟乳”,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变化多端”。
(3)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3.写生字。
(1)读准字音:浙 罗 杜 鹃 窄 郁 肩 臀 移 额 陆 乳 笋 端 源
(2)小组讨论识字方法,并让代表发言。
鹃(带“鸟”旁,与鸟类有关。)肩、臀(带“月”旁,与身体有关。)
(3)观察字形,将生字分类。
(4)课本68页,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将自己容易写错的笔画用红笔画出来。
(5)指导书写“臀、乳”。
(6)书写“臀、乳”,做到正确、美观。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浏览双龙洞的?
(1)圈画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
(2)同桌合作将作者浏览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2.全班交流,梳理思维导图:
3.对照思维导图,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任务四: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活动1:赏美景,发现游记特点
1.朗读第1自然段,组内讨论:作者交代了什么?读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提示: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表达得简洁明了。
2.作者游双龙洞的途中看见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描写的景物的句子。
(看见的景物:映山红、油桐、山上沙土)
(2)组内交流: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看到的景物的?
指导:作者描写看到的景物,关注了它们的状态、数量、颜色。
(3)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3.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溪流的?
指导:作者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描写其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
(3)运用“时而……,时而……”说句话。
(4)同桌赛读,看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
4.听老师范读2-3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作者一路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丽景色。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初感游记的特点了,作者先简明交待游记的时间、地点,一路上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记录下来,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双龙洞吧。
活动2:读游览经过,探寻游记特点
1.再读文中表达作者行踪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浏览顺序的?
(1)小组交流。
指导: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和表示距离的数字感受逐步改变的场景。
(2)大声读出表达作者行踪的语句,体会游记过渡衔接。
(3)出示校园分布图,想一想如何向家人介绍你的校园呢?
2.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想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圈画关键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3.组内交流所画句子,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完成下面表格。
5.小组讨论:对照表格,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游览地方的特点写出来的?
6.默读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景物的特点。
7.说一说,作者记录游记的一些小秘密。
8.小结:游记除了交代游览路线,还要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体现景物的特点,游览时所到之处记录有详有略,印象深刻的景点就把它详细写下来。
活动3:聚焦重点,感悟游记特点
1.在游双龙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印象深刻呢?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2.默读第5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从圈出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出示句子: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这是作者的直观描写,那你从哪些词中看出小船的小呢?
(2)你平常做的小船能坐几人,又是怎样坐船的?
(3)读读句子,体会船的小。
(4)作者为什么写船很小呢?(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5.船是怎样入洞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式?
6.出示句子: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1)比较读,说一说“贴”能不能换成“触”“挨”,为什么?
(2)和船底接触的身体部分说明什么?
(3)这样具体、细致地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用朗读感受一下吧。
7.出示句子: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朗读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写了什么呢?你通过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圈画词语,组内交流。
(从作者乘坐时感受的角度描写孔隙的狭小。)
(2)引读。(怎么躺的?感觉到什么?为什么不能动?)
(3)如果你是游客,过了孔隙你会怎么和别人介绍呢。
8.小结:作者把见到的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亲身感受写清楚,写出了孔隙的狭窄、矮小,让人身临其境。
任务五:寻找溪流,探究路线
1.通读全文,找出溪水流经的景点,画出相关语句,思考:文中多处提到“溪水”,你知道为什么吗?
2.小组讨论:将作者的浏览路线与溪水的来路进行对照,你发现什么?
3.组内派代表,交流发现。
4.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泉水流出的方向正好与作者浏览的景点相反,所以泉水的来路也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想一想,如果让你以泉水的来路记录游览的经过,你该如何介绍呢?
任务六:习得方法,迁移练写
1.运用学到的方法,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的特点写出来。
2.朗读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
3.评价标准(见下表)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2.把双龙洞按浏览的顺序介绍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