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四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礼记·大传》中记载:“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3.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农经商,获得金钱
③走上战场,杀敌立功 ④努力耕织,购置田产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孟子 B.庄子 C.邹衍 D.墨子
5.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6.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反映了( )
A.世官制的沿革 B.察举制的弊端
C.科举制的兴起 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
7.毛泽东同志有诗云:“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
A.任用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B.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C.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管理 D.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8、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9.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10.古代某税制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量出以制入”等。据此判断,该税制为(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11.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 )
A.《夫妇对坐宴饮图》 B.《女史箴图》 C.《职贡图》 D.《契丹人饮马图》
1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按其设置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书省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内阁学士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13、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是对这一职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分割宰相的军权 B.制约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4.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15.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1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清廷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亲临监视下,集众喇嘛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章程的颁布( )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C.说明驻藏大臣地位最高 D.消除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矛盾
18.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主要有( )
①中书门下的设置 ②行省制度的设置
③内阁的设置 ④宰相权力的调整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段歌词描绘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舞蹈艺术 D.书法艺术
20、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 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勇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 孙中山 B. 林则徐
C. 李鸿章 D. 陈独秀
21、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赌王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 日本军队 B. 俄国军队
C. 八国联军 D. 英法联军
22、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 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23.洋务派在新政期间,不仅创办企业、建立近代海军,还举办新式学校、派遣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技、翻译西方书刊等。所有这些表明洋务派( )
A.认清了当时中西差距的根源 B.开始放弃自大虚骄的心态
C.自觉地担负起近代化重任 D.已摆脱了洋人的钳制和阻扰
24.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25.有学者指出:成戌变法期问,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到修理街道等琐事。新政上渝纷至沓来,急而乱,多而杂,前渝方下,后谕又催,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令人眼花乱。这可用于说明( )
A.光绪帝比较動政爱民 B.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C.光绪帝对政务不谙熟 D.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6.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推翻君主制度
C.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28.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它特别规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它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29.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和影响下,从通都大邑到边远城市,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版。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提倡科学等口号的提出,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反映出( )
A.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 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非选择题(共40分,1题20分,2题20分)
1.连线题(共20分,填序号,不连线)
(1)唐朝 ①贾思勰 A 《授时历》
(2)西晋 ②郭守敬 B《梦溪笔谈》
(3)北朝 ③沈括 C《千金方》
(4)元朝 ④孙思邈 D《齐民要术》
(5)北宋 ⑤裴秀 E《禹贡地域图》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材料四
、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4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2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4分)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所涉及运动的内容 (6分)
班级: 肇东四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答题卡
姓名: 时间:75分钟
学号: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材料分析题(1题20分,2题20分)
1、(填序号) 2、(1)
(1)
(2)
(4)
(5)
(3)
(4)
班级: 肇东四中历史试题答案
姓名:
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D C C B C D A C B C D C A D B C D B D D B D D D A C D D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题)
二、材料题(1题20分,2题20分)
1、 唐朝 贾思勰 《授时历》 1、(1) ④ C
西晋 郭守敬 《梦溪笔谈》 (2) ⑤ E
北朝 沈 括 《千金方》 (3) ① D
元朝 孙思邈 《齐民要术》 (4) ② A
北宋 裴 秀 《禹贡地域图》 (5) ③ B
2、(1)程序:中书出令、皇帝画敕、门下审核、尚书执行。(4分)
(2)制度: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4分)
根本目的:为了从中国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3)内容:建立共和政府;实行五权分立。(4分)
(4)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