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2: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实高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按要求填空(8分)
(1) ,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3)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
(4)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 根据要求作答(12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 )。(3分)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①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 ②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③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 ④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
A.④②①③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2)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D )(3分)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分)
同学们来到七宝老街,看到蒲汇塘桥上有一幅对联,气势非凡,颇有意味,可惜的是,下联有一个字脱落了。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是( )
上联:东南三泖绿水源流远
下联:西北九峰青山气势□
A.壮 B.幽 C.大 D.深
(4)以下“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6小题。(14分)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②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众多,如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
③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④除此之外,孟子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 ;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
⑤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他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经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自是绝非偶然。
⑥“文如其人”命题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尺度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具有“应然”意义了。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②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③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分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3.根据文章,请在材料一第④段划线处填入“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2分)
“志在文中”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B.“以意逆志”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得以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与“文如其人”共同揭示出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
5.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 C )。(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当时的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6.“文如其人”肯定了作品能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风格即人”关注到艺术家气质个性与其作品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请借鉴上述理论,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分析。(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
成传说的幺店子
卢一萍
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
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
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们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价格收费。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
④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
⑤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店主熟得很,那里吃住便宜,说不定还可以赊账。
⑥我们顺着公路,大概又走了七八里路,果然在二洞桥看到了那家店。没有别人住店,很是安静,通铺的木头以及木板墙壁都泛着亮光,那是不知多少年来,睡在这溜通铺上的人留下的汗渍、污渍。因靠近河边,有些热,我们只需要一个枕头,一倒在已被汗水渗得发亮的竹席上,就睡着了。
⑦第二天早上才六点多,屋顶上一片嘈杂,无数的鸟儿醒来了。店主人知道我们要赶路,给我们来了一个冒儿头。罗强烈有经验,多要了一个冒儿头,捏成饭团,带在路上吃。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
⑧人到上两,就觉得是异地了。因为内心知道,这里将不会再有一个人认识我。在上两舍不得住店,便蹲了一夜街角。不想山里夜寒,晚上竟然冻醒,两人挤在一起,时睡时醒,袖手哆嗦着等待天明。
⑨从上两到玉泉,再至大坝,人烟渐少。过玉泉约莫十多里路,顺着土路爬上一架坡,便到了一个垭口上,却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木头房已很老旧,一看这户人家住这里就有好几代了。一问,果然是。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砍树搭窝棚,烧荒种玉米,用自制的土布绣上一个“店”字,用木杆子挑起来,旅人们就有了遮风避雨之处,就有了临时的归宿。
⑩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然后条件慢慢改善,修了房,造了屋,门口阶沿上,摆起了具有标志性的“哨凳”——一条长一丈、六条腿的木头板凳,供“背二哥”住宿、歇气时来放二架子。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这句话,那些开幺店子的人大都说过。
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
7.第②段写到幺店子的“高档客房”,连用三个副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8.文中既写到作者的亲身经历,又将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穿插其中,请对这种组材方式加以赏析。(4分)
现实生活中,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有读者认为文本最后如果写到这些转变,更能突出标题中的“已成传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0-12题。(7分)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10.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D )。(1分)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联紧承诗题,写梦中携手同游的热闹与欢乐,和晨起的悲伤哀痛形成巨大落差。
B.颔联自现境况,说自己在微之去世后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暗示彼此离别之长之苦。
C.尾联说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
D.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对微之的思念之情告慰之意,抒情方式主以间接抒情。
12.从“寄”和“雪”切入,对“我寄人间雪满头”一句进行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1分)
①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③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④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⑤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兼韩、白之奇策①,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曹操传》)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B.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C.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D.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6.苏轼评价太祖说“故一世之雄也”,请根据选文,分析曹操的“非常”与“超世”体现在哪里?(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注】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半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赦 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破荆州,下江陵 ( )
②举匏樽以相属 ( )
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
19.《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C )。(2分)
A.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乙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辞达而已矣”,这里“言须文”与“辞达意”是什么关系?请根据乙文内容,简述作者的看法。(4分)
21.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4分)
三 写作(70分)
22. 按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认为年轻人应该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议论文体;(3)不少于800字。
华实高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卷
答案版
(完卷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按要求填空(8分)
(1) ,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3)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
(4)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 根据要求作答(12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A )。(3分)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①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 ②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③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 ④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
A.④②①③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前文强调历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与此衔接应该是④“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而后文说学习文化,故④后接②,强调人在社会生活要学习文化;
“文化得靠记忆”“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强调记忆的重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强调记忆对于文化就是桥梁,起沟通作用,而“不但”“而且”形成递进分句,先①后③排列。
(2)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D )(3分)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A.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B.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的精神,与题干表述不符。故选D。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分)
同学们来到七宝老街,看到蒲汇塘桥上有一幅对联,气势非凡,颇有意味,可惜的是,下联有一个字脱落了。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是( B )
上联:东南三泖绿水源流远
下联:西北九峰青山气势□
A.壮 B.幽 C.大 D.深
(4)以下“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C )。(3分)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6小题。(14分)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②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众多,如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
③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④除此之外,孟子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 ;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
⑤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他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经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自是绝非偶然。
⑥“文如其人”命题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尺度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具有“应然”意义了。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②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③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分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3.根据文章,请在材料一第④段划线处填入“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2分)
“志在文中”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B.“以意逆志”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得以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与“文如其人”共同揭示出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
5.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 C )。(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当时的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6.“文如其人”肯定了作品能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风格即人”关注到艺术家气质个性与其作品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请借鉴上述理论,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分析。(6分)
【解析】①《沁园春·长沙》塑造了充满壮志豪情,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1分)这与作者本人的革命者形象是一致的(1分)。青年毛东胸怀天下,有主宰山河的壮志,词中“独立”一词,就表现了其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1分)。
②词中秋山、枫林、碧江、船只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风格豪迈爽朗,蕴含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感情。(1分)结尾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豪情,体现的是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情怀。(1分)诗中呈现的豪壮风格正是诗人雄伟人格的投射,正所谓“风格即人”。(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
成传说的幺店子
卢一萍
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
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
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们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价格收费。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
④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
⑤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店主熟得很,那里吃住便宜,说不定还可以赊账。
⑥我们顺着公路,大概又走了七八里路,果然在二洞桥看到了那家店。没有别人住店,很是安静,通铺的木头以及木板墙壁都泛着亮光,那是不知多少年来,睡在这溜通铺上的人留下的汗渍、污渍。因靠近河边,有些热,我们只需要一个枕头,一倒在已被汗水渗得发亮的竹席上,就睡着了。
⑦第二天早上才六点多,屋顶上一片嘈杂,无数的鸟儿醒来了。店主人知道我们要赶路,给我们来了一个冒儿头。罗强烈有经验,多要了一个冒儿头,捏成饭团,带在路上吃。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
⑧人到上两,就觉得是异地了。因为内心知道,这里将不会再有一个人认识我。在上两舍不得住店,便蹲了一夜街角。不想山里夜寒,晚上竟然冻醒,两人挤在一起,时睡时醒,袖手哆嗦着等待天明。
⑨从上两到玉泉,再至大坝,人烟渐少。过玉泉约莫十多里路,顺着土路爬上一架坡,便到了一个垭口上,却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木头房已很老旧,一看这户人家住这里就有好几代了。一问,果然是。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砍树搭窝棚,烧荒种玉米,用自制的土布绣上一个“店”字,用木杆子挑起来,旅人们就有了遮风避雨之处,就有了临时的归宿。
⑩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然后条件慢慢改善,修了房,造了屋,门口阶沿上,摆起了具有标志性的“哨凳”——一条长一丈、六条腿的木头板凳,供“背二哥”住宿、歇气时来放二架子。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这句话,那些开幺店子的人大都说过。
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
7.第②段写到幺店子的“高档客房”,连用三个副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解析】“只”指只有,意味着少,还有出乎意料的少的意思。(1分)“也”意味着在蚊帐这一项上与稍好的客房没有两样(1分),“还”表明有增多的部分,但“还”的后面竟然是“桌椅”这种最平常的家具(1分)。这些副词与“高档”二字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更显出幺店子的简陋。(1分)
8.文中既写到作者的亲身经历,又将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穿插其中,请对这种组材方式加以赏析。(4分)
【解析】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作为客观事实从历史文化层面理性地介绍(1分),将我的亲身经历容纳入时代的变迁、淳朴的人情中(1分),二者相互映衬,表现出幺店子给予挣扎的讨生活的人的温暖(1分),以及作者对淳朴人情社会的怀念与对其消失的惋惜。(1分)
现实生活中,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有读者认为文本最后如果写到这些转变,更能突出标题中的“已成传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解析】示例一:不必写这些转变,幺店子接待的客人多数是最贫苦、也最吃苦的“背二哥”,多数幺店子也是“背二哥”搭建的,其中有店主对客人们感同身受的同情,因此作者写幺店子“已成传说”,是感慨山乡行旅者悲苦生活的结束,更是怀想无私的、深怀同情的淳朴人情与文化。(2分)幺店子的消失与转为土菜馆有其社会历史变迁的因素存在,作者并不想仅仅针对两代人的价值观进行评价,从而使文章流于简单化。(1分)结尾定格在幺店子的荒凉,余韵袅袅,含蕴深沉。而对比之后,显得直白。(1分)
示例二:可以写这些转变,作者在第15段已经将儿女的离去和老人的坚守做了对比(1分),重点表现文化观念的差异(1分),还可以进一步以“农家乐”“土菜馆”商业气息浓重与幺店子只取薄利,看重人情的文化形成对比(1分)。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幺店子承载的人情、关怀等乡土精神的怀念。(1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0-12题。(7分)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10.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D )。(1分)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尾字“游、收、秋、头、不(通否)”押平水韵“十一尤”。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联紧承诗题,写梦中携手同游的热闹与欢乐,和晨起的悲伤哀痛形成巨大落差。
B.颔联自现境况,说自己在微之去世后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暗示彼此离别之长之苦。
C.尾联说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
D.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对微之的思念之情告慰之意,抒情方式主以间接抒情。
【解析】C.“尾联说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理解错误,尾联是说阿卫韩郎也相继去世,我们很快都会重新聚首,只是不知微之是否有感,这正是本诗的告慰之意。
12.从“寄”和“雪”切入,对“我寄人间雪满头”一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1)由“寄”想到“寄人篱(檐)下”,因为诗人在诗句中流露出自己暂时寄居世间、随时都可能离去的感伤,或者是生命不能自主的怅然。
(2)由“雪”想到“朝如青丝暮成雪”,“雪”都是用来写白发,寄寓时光匆逝、生命短暂的感伤。
【解析】“我寄人间雪满头”,好友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而诗人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
“寄”可以理解为寄居、“寄人篱(檐)下”,也让人想到《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流露出自己暂时寄居世间、随时都可能离去的感伤,或者是生命不能自主的怅然。
【翻译】:夜里梦见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绢帕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满头白发。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1分)
①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③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④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⑤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兼韩、白之奇策①,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曹操传》)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B.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C.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D.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句意: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行进。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解析】“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错误。从“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知,曹公年轻时,识得他有雄才大略的是“桥玄、何颙” 两人,而非只有桥玄。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翻译】各位一定要帮助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并任用他们。
【解析】(赋分点:1. “明扬”:举用,选拔。2. “仄陋”:指有才德而地位卑微的人。3.“举”:选拔、提拔;4.“用”:任用)
16.苏轼评价太祖说“故一世之雄也”,请根据选文,分析曹操的“非常”与“超世”体现在哪里?(3分)
从军事才能、政治才能、丧葬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从小就机智敏锐,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世人并不看重他;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
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建安元年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太祖便赶到洛阳,保卫京都。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车出轘辕关,向东进发。自从献帝(被董卓威逼)西迁长安,朝廷日渐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的礼制才得以重新建立起来。建安三年正月,曹公回到许都,初次设置军师祭酒之职。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 行进。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地方,曹公军队前后受敌。曹公便连夜在无法通行的险要之处开凿了一条地下通道,把辎重全部偷运过去,同时布下伏兵。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了,就全部出动追赶。(这时)曹公便发动埋伏的骑兵、步兵,两面夹攻,大败贼军。
建安七年正月,曹公驻军谯县,派使者用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去祭祀(已故太尉)桥玄。建安八年秋七月,曹公颁布政令:“自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没见过仁义礼让的风尚,我为此非常担忧。现公布法令:从今以后,各郡国要提倡和研究儒家经典,有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建安十五年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啊!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而任用他们。建安十七年正月,汉献帝命令曹公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
建安二十一年夏天五月份,天子将曹操的爵位晋升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史官)评论道:太祖筹划方略,推演谋算,东征西讨,鞭挞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用其长,克制情感,从长谋算,不计旧怨。最终得以总揽朝纲,缔造帝王大业,是因为他的智力胆略超群绝伦。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超绝一世的豪杰吧。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注】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半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赦 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破荆州,下江陵 ( )攻占(攻下,夺得)
②举匏樽以相属 ( )通“嘱”,劝请
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终究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享有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
【解析】C.“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于”,介词,在。/介词,被。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19.《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C )。(2分)
A.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乙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辞达而已矣”,这里“言须文”与“辞达意”是什么关系?请根据乙文内容,简述作者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文章要讲文采,有文采方能把握事物的微妙,为世人所传诵;而文无定法,章无长短,能够把意思表达得自然通畅就是最好的(或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
【评分标准】分别解释“文”“辞达”的意思(各1分);在简述中正确呈现二者关系(1分),表达作者观点(1分)。
21.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文理自然”为条理自如:《前赤壁赋》写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先写泛舟赤壁时所见之景引发的人生感慨,再写赤壁之水月变化规律给予的人生启示。(或写出主与客的情感变化:乐:美景当前,暂时摆脱现实苦闷;悲: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悲英雄不复,功业不永、悲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笑:参悟万物,通透古今超脱自在。)
(2)“姿态横生”为姿态多变,不受拘束:《前赤壁赋》不受赋的拘束影响,主要抒发了夜游赤壁之时,被贬黄州的内心的矛盾心理与最终的纾解。(或写出“水月”对作品表达的作用:作者对“水月”的描绘,为整篇文章营造了诗意而美好的意境,贯通了写景抒情说理的文脉,启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彰显了作者旷达的精神、高洁的风骨。)
三 写作(70分)
22. 按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认为年轻人应该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议论文体;(3)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