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4专题四第1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选修4专题四第1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01 09: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孙中山
(1866—1925)甘地
(1869—1948)凯末尔
(1881—1938)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问题: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领导了本国的什么运动? 三个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共同之处:就是为国家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奋斗终身。他们三人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时,其所在的国家中国、印度、土耳其分别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由于三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尽一致,因而三位先驱的民族解放道路各不相同。 问题: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领导了本国的什么运动?从“医人”走向“医国”,并从“改良”走向“革命”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和作猜猜他是谁?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课程标准: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投身民主革命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促成国共合作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一、从“医人”到“医国”原因:民族危机刺激海外求学经历  此时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爱国心驱使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⒉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答: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良,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
     国。二、从“改良”到“革命”19世纪末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事迹:1、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2、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3、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4、坚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  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
悲,风云因而变色,全
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
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
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
役并寿。
——孙中山  孙中山在海外闻讯叹息:“吾党青年,付之一炬。”黄兴有挽联道:“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花岗72烈士墓1)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背景(1905年)武装起义逐渐展开—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 人心思变革命团体相继建立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革命大同盟概况1905年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意义:有力地促成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2)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基点: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标准: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格式:从性质(实质)、
进步性和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怎样评价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
      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⒈背景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⒉提出:1905年,提出同盟会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⒊内容
          ⑴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 ⑵反映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愿望
  ⒋评价     ⑶推动辛亥革命发展
      局限性必修Ⅲ专题四学习内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⑴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⑵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华民国的建立⒈时 间:
⒉领导人:
⒊国 旗:
⒋定 都:3、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什么?孙中山:“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一览表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什么?孙中山:“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⒈政府人员组成⒉颁布的法令和措施革命党人掌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请阅读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上面的引文有何重要历史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答:主权在民;参议院有弹劾权。以此限制袁世凯。⒈性质:
⒉内容:
⒊意义: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约法》的性质、内容、意义是什么?必修Ⅰ专题三学习内容二“辛亥革命”责任内阁制1)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 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2)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
  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⒊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最伟大的功绩)。
  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究  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答: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⑵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袁世凯称帝(1916年元旦)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孙中山发动“兴师讨袁”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1920年底,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北伐 袁世凯镇压,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但中国危局依旧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发动叛乱而失败 4、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政府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对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叛变了。这样看来,以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吴玉章(同盟会会员)
  材料二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二次革命失败后,1914年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失败后,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这些斗争的失败说明了什么?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政党:纲领:军队:群众: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武装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尽头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原因:3、内容:1)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
主义为指导)寻求新道路
2)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2、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①不反帝→反帝
②反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①不反帝→反帝
②反满→民族平等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普遍平等的民权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贯彻了三大政策的精神革命纲领、
奋斗目标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方法、途径推动国民
革命发展核心一、三民主义
二、新三民主义
           
  ⒈背景
  ⒉提出:
  ⒊内容
          ⑴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
      进步性  的转变
          ⑵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⒋评价      是基本一致的,成为国共两党合作
           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局限性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必修Ⅲ专题四学习内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低纲领:实现人民权力
     八小时工作制
     彻底的土地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区别中共新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本质区别:一、三民主义
二、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多次失败和奋起抗争的经历     
  ⒈背景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⒉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广州)
  ⒊内容
          ⑴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
      进步性  的转变
          ⑵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⒋评价      是基本一致的,成为国共两党合作
           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
          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四、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孙中山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⒈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⒊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⒍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⒈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⒊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⒋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孙中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