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诞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2.学习难点:体会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之中隐含着一个成语“名落孙山”; 你知道“皇榜”、“名落孙山”都与我国古代的哪一考试制度在关吗?
(二)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开始用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 ,我国的 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
(2)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科目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两科最重要。 、 、 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3)唐太宗重视 的培养和选拔,他大大扩充了 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在洛阳宫殿,她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出题面试应举的人,这是 的开始;她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考试,称为 。
(5)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6)科举制改善了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 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促进了 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缓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 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合作探究:
(1)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诞生阶段。
①为改变官员选拔中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②(变一变)科举制度诞生于什么朝代哪位皇帝在位的时候?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阶段。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的完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关键人物)。
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什么?
②女皇武则天在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考查科目上有什么创新?
唐玄宗把什么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④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哪两科最重要?哪一科的考试和录取相
对更困难? “状元”是哪一科考试的第一名?
⑤明经科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官任意选取儒家经典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这与我们现在考试中的哪种试题类型相似?
(3)科举制的影响:
①写一写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②议一议科举制度对周边国家有哪些影响?
(4)说一说什么是科举制度?(从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考试的形式、录取的标准等方面)
(四)课堂练习:
1、科举制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初期在选拔官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正式设置进士科,以选拔官员的皇帝是: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3、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 )
A.父传子 ,子传孙,世代为官 B.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C.能言善辩,委以重任职 D.名人推荐保举,注重出身门第
4、周凯武艺高强,尤擅于骑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武举考试,结果考中。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武则天
5、科举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关于“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创立和发展过程,表述错误的是: ( )
A.隋文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B.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C.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D.唐玄宗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6、下列诗句与实施科举制的背景有关的是:( )
①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②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③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朝的教育事业产生什么影响?
(五)深度思考,拓展延伸:
参看本课课后思考与探究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