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6: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情景交融 物我共奏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位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课。第七单元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引导学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郁达夫通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具体的形式表达出对北平深切的不舍和眷恋。
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材:
说学情:
本文授课对象为全体高一学生,他们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水平仍需提高,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新课标以及单元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逐步深入分析文本,并且理解《故都的秋》独特的“清、静、悲凉”景物特点(重点)
2.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旨趣(难点)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诵读法,提问分析法,小组合作法
说教法
细读文本,归纳景物特点。使学生徜徉自然之景,感受美的熏陶。
再读文本,反复品味,体会作者的“悲秋”之感。
把握情景关系,明确作者对悲秋的喜爱与颂赞。
结合作者背景,知人论世,揭示作者“以悲为美”的审美特点。
课后作业,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手法。
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情景交融 物我共奏
——《故都的秋》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老舍《济南的秋天》
问题一:小组成员朗读课文,想一想,两位名家同是写秋天,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明确:秋天的“静”、秋天的“清”,双方都有,但是,郁达夫所欣赏的秋天的“悲凉”,在老舍那里是没有的。
问题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写了哪些景物,又有何特点?
景物 特点 意境
故都的秋
秋之落蕊
秋蝉
秋雨
细腻、清闲、
落寞、深沉
衰弱
息列索落
庭院
冷清
清、静
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问题三:请同学们继续小组合作,感受第三自然段对北平秋天的描写,品味文中语句,思考作家对景物怀着怎样一种感情?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故都的秋》选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故都的秋》选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故都的秋》选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清 、静
《故都的秋》选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故都的秋》选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清 、静
《故都的秋》选段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选段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选段
——“悲”
郁达夫的主观感受——景后之情

清、静

故都的秋
写景中流露的感触
抒情、议论中的感触
问题四:作者在文章中对这清、静、悲凉的秋有着怎样的感触呢?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对故都秋味的深爱与颂赞
悲?
喜?
作者感触——新的审美意境的开拓
三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年时期的郁达夫就饱尝孤儿寡母生活的窘迫与不安。十七岁时,随长兄一起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深受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影响。在异国他乡的十年,郁达夫遍历屈辱与歧视。长期的生活环境压抑,使得郁达夫形成寂寞孤独、抑郁善感的性格。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问题五:郁达夫为何偏爱这些有着悲意的景色?
1、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多与“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华彩的情趣不同,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和情绪。
2、把外在的“物”和感情之本的“哀”相契合而生成的协调的情趣世界理念化。由自然人生百态出发、引生的关于优美、纤细哀愁的理念。
——《日本国语大字典》
物哀美学:
作者自身的身世性格
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日本“物哀美学”影响
“以悲为美”的审美旨趣
郁达夫为何偏爱这些有着悲意的景色?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课后作业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校园里寻找独属于你心中的那片美景,并为它解码。
注意:1、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2、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