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年级 历史 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 型 新授课 时 间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 教学随笔
情境导入 目标展示 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70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自主学习 初探新知 1.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你如何看待这次改革? 3.继赫鲁晓夫之后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科技进步改革的重心是什么?结果如何?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5.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背景: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表现:经济上建立经互会(1949) 目的: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政治上: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中苏关系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 (2)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合作探究二 赫鲁晓夫改革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2:“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1)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依据教材P84第2段,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改革内容: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合作探究三 勃烈日涅夫改革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年): 2.改革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3.结果:①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合作探究四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2.改革内容:首先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①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合作探究五 东欧剧变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何为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2.依据教材P85第2段归纳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内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 外因:(1)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2)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3.依据教材P85第2段指出东欧剧变的表现及实质。 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合作探究六 苏联解体 1.依据教材,指出苏联解体的时间、实质,分析其影响 时间:1991年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苏联解体的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2.依据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改革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思想路线。这一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归纳总结: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限时记忆 练习巩固 限时记忆 必背知识清单: 1.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苏联解体的影响?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练习巩固 1.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 ) 年份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速7.4%6.4%4.2%3.3%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赫鲁晓夫改革 C. 戈尔巴乔夫改革 D. 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说明了( B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3.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后果包括( C ) ①苏联的政治体制急剧变化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④苏联立即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归纳总结 拓展新知 二战结束后,在苏联的帮助和扶持下,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改革成为必然趋势。由于改革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加之外部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取代,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我们需要吸取教训,注意结合自己的国情,继续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A4纸正反双面打印,表内文字五号宋体,行距2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