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4 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4 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20: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撰书的一对挽联,请问,挽联中反映的是哪位词人呢?
对,这位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24课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鉴赏典故和借古讽今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
3.评价作者的爱国之志和对当朝统治者及现实的愤慨之情。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01
晓常识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01
晓常识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02
知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03
夯基础
词语解释
①京口:
②千古兴亡:
③兜鍪(móu):
④天下英雄:
今江苏镇江市。
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头盔。这里指孙权统率下的强大军队。
指三国时的刘备和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04
识文本
1.朗读词作。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作大意。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词作,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作大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04
识文本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试分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作者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自问自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问: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四句涉及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
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4.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彩,而词人胸中翻滚
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
不息的江水呢?
5.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6.探究本词的手法技巧。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
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
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词作大意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