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行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行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5: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24课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同学们,这些诗歌都和什么有关?
战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2.鉴赏诗歌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评价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
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
侍读学士郭仲裦(郭劝,字中褒)之孙,源明之子,其仕履未详。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01
晓常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01
晓常识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乐府”
乐府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02
知背景
据《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
冢( ) 窦( )
雉( ) 舂( )
贻( )
zhǒng
dòu
zhì
chōng

雉:
旅:
葵:
舂:
贻: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在路上遇到。
语气词,无意义。
坟墓。
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洞。
野鸡。
野生。
葵菜。
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送,赠送。
道逢:
阿:
冢:
累累:
狗窦:
04
识文本
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情节?
泪沾巾
老得归
道逢乡
见家景
做饭羹
出东门
2.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诗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历经沧桑、孤独凄苦的老兵。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3.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最渴望的是什么?他的愿望还能实现吗?
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地希望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但他眼前所见的却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在残酷的战争中破灭。
4.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
松柏
丛冢
跳兔
飞雉
旅谷
庭院
水井
旅葵
这些意象都有一种荒凉、悲凉的特点。
5.“不知贻阿谁”一句,写出了老翁怎样的心境?
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6.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不是
7.鉴赏诗歌的手法技巧。
(1)语言描写,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2)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荒凉的景象;
(3)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通过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十五从军征
泪沾我衣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歌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