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梅岭三章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梅岭三章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20: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
第2课 梅岭三章
陈毅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赏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用典手法
3.品读诗歌,评价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
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1)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梅岭三章》是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围困时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
01
晓常识
七言律诗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同志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队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离开那里。这三首诗就写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02
知背景
03
夯基础
自主学习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丛莽( )  诸君( ) 旌旗( ) 
阎罗( ) 烽烟( ) 当纸钱( )
jié报( )  天yá( ) 国门xuán( )
取义成rén( ) 血雨xīng风( )
mǎng
zhū
jīng
yán
fēng
dàng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泉台:
旧部:
旌旗:
烽烟:
传说中的阴间。
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国门:
诸君:
取义成仁:
血雨腥风:
03
夯基础
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
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
城门。
这里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士的血腥镇压。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3.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04
识文本
04
识文本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04
识文本
2.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04
识文本
第一首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的历程,表现出至死不渝,誓与反对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回顾以往,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坚持斗争,把革命进行到底。
最后一首思绪驰向未来,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
3.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04
识文本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本章首句以问句开头,有总领全章的作用。而首句中“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
2.“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3.第三章前两句中“投身”“应有涯”有什么含义?
“投身”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
“应有涯”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1)“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
(2)“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5.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找出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
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6.赏析诗歌语言。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1)分析“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中“招”和“斩”的表达效果。
(2)“后死诸君多努力”中的“多”字表达了什么?
“多”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表现了诗人期盼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不能
“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7.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说说本课的写作特点。
第一章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余下的诗句均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清醒的思想、坚毅的斗争、冷静的神态,集中地展现了出来。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第一章的后三句是对首句的回答。
(1)设问开篇,总领全章。
(2)引经据典,意义深远。
诗中提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替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它一种全新的含义。陈毅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这首诗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
1.选择题请使用DCF。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去”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去”字写出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面对死亡,诗人不是恐惧和绝望,而是万丈豪情的澎湃和激荡。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其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2)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
此句中“应”这个副词表明诗人坚信反动镇压必定会有尽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果换成“该”字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用典作用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命题形式
解题思路
常见提问方式:
(1)诗歌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诗歌××(用典)句。
解题思路:
(1)基本思路:点明典故出处+说明典故作用+点明表达效果。
(2)结合注释明确典故出处,结合诗歌明白典故的作用和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