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2)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2)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4 15: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黄土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课时2)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区域认知)
2.运用相关资料,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摇篮之一。(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黄土风情”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黄土堆积成因及黄土高原地貌成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03/严重的水土流失
同是高原,内蒙古高原是一望无际、平坦宽阔。
而黄土高原却是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严重的水土流失
对比实验1:植被
说明:植被条件越好,水土流失越_______。
植被条件越差,水土流失越_______。
轻微
严重
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对比实验2:土质
沙土土质疏松,比黏土水土流失 。
黏土
沙土
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严重
对比实验3: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 。
严重
对比实验4:坡度
坡度越 ,水土流失越 。
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严重
水土流失—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修路、采矿等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自然原因
气候
土壤
植被
地形
地表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地形起伏大
人为原因
历史
开发
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
修路、采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
泥石流
山体滑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二)
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治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三)
04/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
修建梯田(缓坡)
打坝淤地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
沟谷中修筑拦土坝
堆积形成肥沃田地
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蓄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打坝淤地
林草护坡
水土保持措施
林草护坡
植树种草,建设护坡林草带,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课堂小结
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巩固练习】
1.(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治理黄土高原“跑水、跑土、跑肥”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率 B.使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C.保护植被,开展植树种草 D.加固沟渠,水道裁弯取直
2.(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为相同条件下某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模拟实验图,该模拟实验中,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坡度 C.降水强度 D.土壤性质
C
A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人们将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入海时形成的景观,称之为“黄龙入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一年中出现“黄龙入海”景观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下列人类活动会对“黄龙入海”现象起到减弱作用的是( )
①黄河沿岸大量引水灌溉 ②黄河中游植树种草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 ④黄河下游加固堤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C
(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经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通辽市某学校初中学生为了解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进行了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下图为模拟实验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仔细观察模拟实验,以下结论不恰当的是( )
A.地面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B.植被覆盖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C.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D.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A
(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经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通辽市某学校初中学生为了解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进行了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下图为模拟实验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与下图中对应位置排序,从左到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备选项:( )
①修建水平梯田 ②植树造林、种草 ③打坝淤地 ④营造护田林网、发展生态农业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D
(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1952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韭园沟开展了持续七十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为治水治沙探索破解之道。下图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黄河流域范围及韭园沟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1990~2021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 )
A.呈上升趋势 B.呈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8.下列组合与图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墚峁顶——打坝淤地 B.山坡——植树种草
C.沟底——种植经济林 D.山坡——草田轮作
A
D
9.(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养育芸芸众生的同时,也曾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从大禹治水开始,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黄河的安澜,治水患、兴水利、护生态、谋发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黄河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图示意黄河流域,右图示意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

(1)黄河流域沐浴了最早的农耕文明,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分析黄河流域沐浴最早农耕文明的原因。
在古代时期,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黄河流经,提供了灌溉水源,利于早期农耕文明的形成
9.(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养育芸芸众生的同时,也曾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从大禹治水开始,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黄河的安澜,治水患、兴水利、护生态、谋发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黄河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图示意黄河流域,右图示意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

(2)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和改道频繁,成为“中国的忧患”。分析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土质稀松,黄河流经于此,携带大量泥沙冲入河道,到了下游华北平原形成“地上河”。黄河下游不断被抬升,助长了黄河改道,导致其经常摆动于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之间。
上游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中游完善水土流失的治理,下游开展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10.(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组成部分的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昔日,陕北地区每遇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现在,沙地披绿装,坡耕地变梯田,荒山变果园,土不下坡,绿水长流,陕北地区逐渐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1)陕北地区大部分位于 (地形区),其地势特点是 。
(2)结合材料,归纳昔日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自然原因。(答出2点即可)
(3)水土流失实验说明, 具有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4)陕北地区既要发展经济,让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又要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请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你的建议。(答出2点即可)
黄土高原
西北高、东南低
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
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坡度大小和降低降水强度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