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15课 无言之美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15课 无言之美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5:37: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圆。
1
2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艺术品“无言之美”的内涵。
学习文章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
体会艺术品的含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本文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虽然对于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字音字形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心旷神怡(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铢两悉称( )( ) 信手拈来( )
lǒng
é
yùn

yàn



niān
zhū
qiě
liáo
chèn
多音字
( )树荫
( )封妻荫子
( )浑水摸鱼
( )浑浑噩噩

hún
hùn

yīn
yìn
( )着数
( )着凉
( )着想

zhāo
zháo
zhuó

( )尽力
( )尽管
jìn
jǐn
( )符号
( )号叫
( )挣钱
( )挣扎

zhēng
zhèng

hào
háo
( )扎实
( )挣扎
( )扎染、包扎

zhā
zhá

( )称心如意
( )称呼

chèn
chēnɡ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
闲适的情致。(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 )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
就能写出来。( )
惟妙惟肖
常用于形容由视觉、听觉等产生的美好感受。
信手拈来
闲情逸致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铢两悉称
目不忍睹
心旷神怡
可形容刻画、描写、制作等。
也说“目不忍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划分文章层次,并说出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2)
话题导入:引用孔子的事例,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研究的角度。
第二部分(3—6)
提出问题: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言能不能完全达意,言有没有必要完全达意。
第三部分(7—12)
分析问题:列举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言不能完全达意,也没有必要完全达意。
第四部分(13)
得出结论:总结上文,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新课精讲
①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
(1、2)
作者认为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通过言和意的诸多不同之处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这一论点。
对比论证
将“以言达意”比作“用虚线画实物”,说明言和意的关系,指出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近似。
类比
1.找出下列文段中的论点,并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观点句
第二部分
(3-6)
文学中的以言达意
意象和语言要尽美尽善
尽美尽善的条件: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完全传达情意
2.作者是如何论述“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这句话的?
3.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达到“尽美尽善”的条件,但文学仍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退一步讲,就算言完全能尽意,也不必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无言之美”更难能可贵。
4.根据3—6段的内容,分析“言”和“意”的关系。
通常意义:言<意
文学力求:言=意
提出问题:言≠意

固定
有迹象
散碎
有限

瞬息万变
缥缈无踪
混整
无限
不能完全表达
可以表达
5.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相关概念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的内涵?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无言之美
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

不是不用语言来表现,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
无言
在本文中不是日常生活所说的“画画”之义,而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美术
在作者看来,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退一步讲,即使文字语言没有这样的局限性,“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却也并非文学的追求。很多时候,将心中所想说的话都传达出来,会毫无余蕴,并非是一件好事。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意绪,含蓄而不直露,留下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体悟、吟味,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美感更浓厚,印象更深刻。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第7段)
第三部分
(7-12)
2.第8段,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摄影家的创作“和自然逼真”,美术家的创作不“和自然逼真”。表现在: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摄影家所摄相片包罗尽致,且体积、比例与实物两两相称,无丝毫错误;美术家画画则不然,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并对所选定的这一部分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融入自己的人格,然后表现出来,不和实物完全一致。
美术家的创作比摄影家的创作更具美感,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举《论语》、陶渊明的《时运》、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后出塞》等例子,论证了言不能尽意,言少反而意丰,“尽量表现”并不足取的观点。
举例论证
3.第9段,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4.第9段分析文学作品的八个例子可以分为哪两类?有什么共同特点?
寥寥几句,轻描淡写,欲说还休,却将自然景致、作者情感心绪传达得非常真切。
前6个例子:
写感受、
情绪、情感
后2个例子:
写景
文学
共同 特点
道理论证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的内容,论证了无声(言)胜有声(言),不必追求“尽量表现”的观点。
5.第10段,作者从音乐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举例论证
金刚怒目
菩萨低眉
第11段,从雕塑的眼睛看,含蓄不露的塑像给人的印象往往更深刻。
第12段,以雕刻《拉奥孔》为例,阐述雕刻也讲究“含而不露”的无言之美。
6.第11、12段,作者从雕塑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四个方面
7.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无言之美”的?
雕塑
文学
音乐
绘画
8.分别概括在绘画、文学、音乐、雕塑这四种艺术形式中“无言之美”的含义。
艺术形式 无言之美
图画
图画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文学
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
雕塑
含蓄不露
1.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无言”不仅仅指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指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美时,并不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是含蓄不露,留下空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无言”美在含而不露,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使其产生真切深刻的美感体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四部分
(13)
01
02
2.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分组讨论,说说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观点一:我认同。
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
“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炼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学 习 任 务 单
3.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言是否能够尽意
言是否有必要尽意
图画
②_____
音乐
雕塑
话题导入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本文是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① 顺序进行论证的。
说出来的越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
文学
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课文主旨
作者以图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结论。
写作特色
1.论据丰富,典型有力
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有外,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典型,有力地论证了“无言之美”这一中心。
2.深刻严谨,平实洗练
本文由《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引申到对美术作品中“无言”的理解,否定了“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的观点,以多个美术方面的例子为依据,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颇具独特性和深刻性。在论述过程中则十分讲究用语的严谨准确。
作为一篇学术著作,本文深入浅出,洗练明白。一方面,作者用了不少诸如“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稍有美术口胃的人”等口语化的表达;另一方面,作者在读者有可能产生理解障碍之处常常加以适当的解释,如第5段“要‘和自然逼真’……毫无余蕴”,第13段“换句话说”等,都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板书设计
导入话题: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
分析问题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塑的含蓄之美
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关注“空白”
感受无言之美
提出问题:言能否尽意?言有无必要尽意?
课后作业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赏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