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23-203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末)历史试卷(图片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3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期末)历史试卷(图片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21:11:13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上)白山市高一教学质量监测


本卷满分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性上
2.
回答选择邀时,选出何小题答案后,用铅笔俨答题卡上村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端改动,
用椽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尤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木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
1.
甲骨文中有“受”“蜀不受年”等记载,这其的“年”是农业丰收之意。到伐时,
十蜀和西南地区的用、尧等民族,
一足参了伐纣灭商的战争。这些记载表明古蜀地区
!
4.颇繁发牛战竹
B.直接受中原王管辖
C.已经认同华复文化
D.与中原地区平有联系
2.
在春秋时代,尚存在若“尊士接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出时代,“克度”高下之分,已
经不足辨孟了就直赦了当地指出:“书闻州复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成
国时化(
A.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B.形成天下统一的格局
.
华夏文化的衙射力增啦
[).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3.
贷思想在《齐氏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节〔接),“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
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兹中也出土了彩绘砖“粑田图”:以
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民众安片乐业的状态
C.南北绘济交流的概况
D.边監农业的特耕细作
4.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救、管埋行政的会商制度,尚市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鉴会议:六部
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申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
务。这一会商制度〔)
4.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B.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T协作
.趣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D.对华相政务T新起铺助作用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5.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袋,其氏宫
乐,凡二十六治,治户皆大家.龊巨万,常为盗赃听窥”他感叹道:“兵卫慕弱,有
同儿戏。使剧臧致死者十余人·方昼人市,则守者柠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
代()
4.宜僚政治开始成熟
B,法律制度不建全
C.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D.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6.·工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
“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已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山了“知占
必先通今”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A。“相生相胜
B.重视号据
C.经世致川
D.以民为内
注意清
了.将片战争片,两方列难对中田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泄口引入蒸汽船、邮
玫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杀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里低关税的贸易政
策这〔)

A.导致清廷闲家主权大虽沦丧
B.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化
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木输出成本
D.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
8.如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煤(断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被敌。对此
在要及时更换,
图理解准确的是〔)
今有西人里际制成新式是球
“纸,能藏入平五百传之业,井
效空中,年旅钟《小时》行二十
则责任自负
五朱,各数鲜速此球为行营之
用。水陆之兵时以成:况配大地
于球中,老高击下,兄铁静、轮
札、地位、处药库。电拔房及水
陆兵并,皆不可掉、此气娘之善
,西方教育忠想片主导地位
B.国人开始制作:新式气球
(:.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启蒙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2023-2024学年度(上)高一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甲骨文中有关于古蜀地区的记载,说明当时商朝和古蜀已有经济联系,并且农业在古蜀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武王伐纣时,古蜀和西南地区的民族,一起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说明古蜀和周朝有政治联系,D项正确;材料仅提到伐纣,无法得出战乱频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夏文化的信息,且华夏认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直接管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尚存在“攘夷”的呼声,但到战国时期,夷夏之间已经不足以分辨,这说明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辐射力增强,C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并非百家争鸣,排除A项;华夏文化影响周边民族,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春耕寻手劳” “秋耕待白背劳” “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意思是耕后不劳,还不如不耕,让它白地晒着好。嘉峪关魏晋墓“耙田图”正好与贾思勰的论述吻合,反映了耕耙耱等农业先进技术可能传到嘉峪关地区,但是不能反映边疆地区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精耕细作,魏晋时期的边疆地区尚处在开发阶段,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精耕细作,不能够体现民众安居乐业的状态;《齐民要术》是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无法体现是否有南北的经济交流,排除B、C两项。故选A项。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可知,尚书省的会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门的协作,又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尚书省的会商制度,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能有效制约皇帝权力,也不能对宰相政务工作辅助,排除A、D项;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排除C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兵卫寡弱,有同儿戏”和所学可得出,北宋过度集中中央权力,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地方防卫力量虚弱,甚至无法防范盗贼,D项正确;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与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排除B项;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综当代之务”“实学”“先通今”等可以得出,三位思想家强调解决现实问题,故选C。民本思想无法看出,排除D;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与材料无关,排除A;重视考据指的是重史实依据,强调对史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材料并未强调,排除B。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一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另一方面中国的关税极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这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未体现国家主权大量丧失,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的举措,没有清政府对海关制度的管理,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气球破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介绍西方器物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对西人气球外观、功能的介绍,可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未体现教育思想,且“主导地位”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何时制作,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对气球飞行的控制灵敏度、气球的承载力等不如飞机,材料中气球上“配大炮,居高击下......皆不可恃”不太容易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A
【解析】1912年到1919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代表的是北洋军阀势力,1919年军队人数远远超过1912年南京参议院规定的人数,体现的是北洋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A项正确;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势力扩大,不会满足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排除B项;军阀是中国近代反动势力的代表,军队人数增多不能够体现出军事强国,排除C项;民国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仍然控制影响着中国各地军阀,并未实现“自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农民力量的发动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要重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此时还没有提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党需坚持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材料主要是肯定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只是认识到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1927年3月当时党还没有做出土地革命的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对图所示信息可知该战役为百团大战,故选B;A项主题是抗美援朝;C项主题是红军长征;D项主题是淮海战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坚决拥护广大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行土地改革的行动,并规定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各项具体政策,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排除B项;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推行“双减双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正确;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的率先承认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峰,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7年电影短片《他们怎样过日子》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可见国家借助电影这种大众传媒号召大家勤俭持家,这会有助于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B项正确;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排除A项;抗美援朝于1953年结束,题干涉及时间是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题干涉及时间是195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的报道鼓励按劳分配,肯定“物质”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前夕,在分配方面对按劳分配的肯定,并未涉及所有制改革,排除A项;此时尚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未提出对外开放,排除B、D项。故选C项。
16、【答案】A项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民用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数量、税收、国内生产总值、技术、就业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这是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刺激的结果,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强调了民营企业对国内的贡献,并未论及民营企业是否走向世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是国企改革,排除D项。故选A。
二、主观题
17.【答案】(1) 特点: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持续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多元;承载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发展创新。(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茶马古道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士大夫群体的推动;饮茶习俗的普及;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8、【答案】(1)变化: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特点:国家利益为中心;承担大国责任,体现大国担当;服务于国内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每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
意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每点2分,共6分,考虑到学生答案可能会比较分散,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转变: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1分)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巩固了解放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真诚拥护,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每点2分,共6分)
(2)因素: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每点1分,共2分)
说明:(4分 结合史实说明,史实说明较少给3分,有史实错误给2分,没有结合史实或史实特别少但有说明给1分,没有事实并且说明混乱不给分)
示例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封建剥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成为党的重要任务,党在解放区实行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
示例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出发点。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符合广大群众争取更广泛的抗日力量,以早日赢得抗战胜利的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符合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改革开放前,农村生产力低下,广大农民渴望实现粮食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广大农民实现了勤劳致富。
【答案】 所选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补充制度:行省制(2分,需要明确写出所选制度和补充制度)
论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1分,需要明确写出论题,且论题清晰准确合理)
论述:(论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可给8-9分;论述史实准确,逻辑基本清晰,论证相对充分可给6-7分;论述史实基本准确,逻辑基本清晰,论证相对充分可给4-5分;论述史实基本准确,逻辑不清楚给3-4分;论述史实错误较多,逻辑不清楚给1-2分;论述混乱不给分)
先秦时期,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诸侯争霸:秦朝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地方管理制度的先河,郡县制模式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发展;元朝建立后,吸取两宋地方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为适应辽阔疆土管理的需要,在地方设立行省制,行省权大而不专,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又保障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行省制被明清两朝继承,成为封建国家后期地方管理的重要制度。
结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不断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中央不断强化对地方的统治,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考生要对信息进行归类,题干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中,涉及到了三类信息,一类是分封制、郡县制,这是有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名词;一类是军机处、尚书台,这是关于中枢机构方面的措施;第三类是察举制、 世官制,这是有关选官制度的信息。之后,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类信息,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提取出与之相关的论题。如选择第一类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行省制、中央集权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如选择第二类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枢机构的演变体现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的趋势等;如果选择第三类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然后,运用提取和补充的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阐释,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和阐释的正确性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