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基础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基础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6:10:57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公过楚以收韩:路过、经过
②善韩以备之:与……友好、交好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凭借
④是外举不辟仇也:通“避”,躲避、避开
⑤公何以异之:感到奇怪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义
⑦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⑧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
A.①②③⑦ B.②③④⑤ C.②⑥⑦⑧ D.②④⑦⑧
2.(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
B.良庖岁更刀 “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
C.动刀甚微 “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
D.得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
3.(2023高三上·项城月考)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统治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简化
D.却宾客以业诸侯 却,拒绝
4.(2023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典天官事(代理) ②论《诗》《书》,作《春秋》(编纂)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仿效,效法)
④然责数怀王(多次) ⑤强非其人(强迫) ⑥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高尚的德行)
⑦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正统) ⑧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期望)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德)
⑩而闻者彰(清楚) 官盛则近谀(说坏话)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而绝江河(横渡) 不食周粟,遂饿而死(最终) 以离谗贼(敌人)
A.①④⑤⑧⑩ B.①②⑦⑧⑨
C.③⑤⑨⑩ D.②③⑥⑦⑩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俊采星驰(指人才) 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风范)
B.披绣闼,俯雕甍(开) 逸兴遄飞(迅速)
C.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天高地迥(远)
D.等终军之弱冠(等到) 恭疏短引(序)
6. 下列各句中,对“相”的解说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为,相当于后面动词所施及的宾语。本句中的“相”可理解成“我”。)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辅佐)
⑤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丞相)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为,相当于后面动词所施及的宾语。)
⑧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为,相当于后面动词所施及的宾语。)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桴止响腾 腾:腾飞
B.勖尔植 勖:勉励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情话:知心话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披绣闼 披着
B.思垂空文以自见 使……流传
C.偭规矩而改错 错误
D.问征夫以前路 出征的人
9.(2023高三上·宁德月考) 下列字词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②正(使……正,整理)襟危(高高地)坐
③金就砺(磨砺)则利 ④苍山负雪,明烛(蜡烛)天南。
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⑥枉用相存(相互问候)
⑦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⑧举匏樽以相属(嘱托)
⑨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 ⑩栗(使……战栗)深林兮惊(使……惊)层巅
A.①⑧⑤⑦⑨ B.①⑤⑦⑨⑩ C.②④⑥⑧⑩ D.③④⑥⑧⑨
10.(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11.(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12.(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3.(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古时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 断鸿: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 会: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
舞榭歌台 榭:建在高楼上的房子
14.(2022高三上·天津月考)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复.众人之所过(弥补)
悟.言一室之内(同“晤”,面对) 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审.容膝之易安(深知) 空以身膏.草野(滋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 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C.迨.诸父异爨(等到) 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D.莫不殷.忧而道著(深)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统治)
盖.亦反其本矣(同“何”,为什么) 门衰祚.薄(福分)
15.(2022高三上·禅城月考)《项脊轩志》阅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
B.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书:读书
C.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制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16.(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岂独伶人也裁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使人发书至赵王
17.(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 困:困乏
D.纵一苇之所如 如:自如 举天下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18.(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连辟公府不就。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推举,举荐。
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掌管,管理。
19.(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出 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C.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20.(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始速祸焉(招致)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C.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交好)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21.(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22.(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夫秦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3.(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24.(2022高三上·扬州开学考)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逸兴遄飞 遄:迅速 平挹江濑 挹:舀
B.盈虚有数 数:运数 嗣而葺之 嗣:继续
C.家君作宰 宰:宰相 得二十稔 稔:年
D.舸舰弥津 津:渡口 比屋皆然 比:紧靠
25.(2022高三上·扬州开学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龙光射牛斗之墟 梓泽丘墟
B.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C.穷且益坚 穷睇眄于中天
D.棨戟遥临临帝子之长洲
26.(2022高三上·龙江开学考)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师必退师:军队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 ①唯君图之 图:考虑
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使:派
②无能为也已 已: 同“矣”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②(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27.(2022高三上·龙江开学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加之以师旅 (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 (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 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
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二、文言文阅读
(2022高三上·禅城月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容忍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运转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结交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非恶其声而然也 然:这样
C.若火之始然 然:这样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贼者也 贼:偷窃
B.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谦逊推让
C.仁之端也 端:发端
D.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
三、翻译
31.(2023高三上·南岗开学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3)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4)履至尊而制六合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6)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7)单于壮其节
(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9)永保无疆之休
(1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2.(2022高三上·莆田月考)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   
(2)王者不却众庶 却: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①“过”,指责。句意:而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⑤“异”,与……不同。句意:您用什么表现出与他们的不同
⑥“道”,风尚,传统。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②③④⑦⑧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 项,正确。
B项,“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
C项,“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
D项,“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治”,安定。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B.“唯”,希望。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C.“简”,选拔。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D.“却”,拒绝。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①典,掌管。句意:职掌天文之事。
④数,指责。句意:却指责楚怀王。
⑤强,强烈。句意:强烈指责诽谤他的人。
⑧望,怨恨。句意: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
⑨道,风尚。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谀,谄媚。句意: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贼,小人。句意:因为小人的谗言被国君(楚怀王)疏远。
①④⑤⑧⑨ 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5.【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等终军之弱冠”中的“等”,应译为“同于”,句意为: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6.【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⑦⑧都是“互相”的意思。⑦译文:不管是学巫术的,还是医生,乐师,还有老师等各行各业的人,都会相互拜师,而不以此为耻耻。⑧译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语境推断法:
(二)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
(三)结构分析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四)联想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五)成语推断法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六)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
(七)字音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7.【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腾:传播。句意: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8.【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披:分开。句意: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
C.错:通“措”,措施。句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D.征夫:行人。句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9.【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下列句子的正确解释如下:
②“危”,端正;句意:整好衣襟坐端正。
③“砺”,磨刀石;句意:金属在磨石上磨砺就会锋利。
④“烛”,照;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⑥“相存”,问候我;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⑧“属”,劝酒;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10.【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翻译:
A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B.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C.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D.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1.【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快:畅快.译文:让她又畅快地弹了几首曲子;
B. 歌:作歌。译文:作歌来赠给她;
C.言:字.译文;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2.【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两句里“如”都解释为“好像”;
B.第一个“歌”,名词作动词,唱;第二个“歌”,名词,歌词。两句加点词意义不相同;
C.第一个“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然”,代词,这样。两句加点词意义不相同;
D. 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两句加点词意义不相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3.【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楚天千里清秋”句意: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由于“建康”在今江苏南京市,所以“楚天”,古时泛指南方的天空。解释正确。"“遥岑远目”句意:眺望远处的山岭。“岑”,小而高的山。解释正确。"
B.“断鸿声里”句意: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断鸿”,失群的孤雁。解释错误。“把吴钩看了”句意:我看着这宝刀。“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解释正确。
C,“无人会,登临意”句意: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脊楼的心意。“会”,理解,明了。解释正确。“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句意: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风流”,英雄人物。解释错
误。"
D.“赢得仓皇北顾”句意: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掉头)北顾。“赢得”,落得。解释正确。*
“舞榭歌台”句意:演出歌舞的楼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4.【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杜,杜绝,抑制。句意: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15.【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书:写字。句意: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
16.【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
B项,都是疑问刷词,表反问。难道。
A项,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介词,在,从;
C项,代词,那/副词,表反问,难道;
D项,动词,启封,打开/动词,送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17.【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爱,吝惜。
B无误。
C困,围困,使……困扰。
D如,去、到。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18.【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知:通“智”,名词,智慧。句意: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19.【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无误。
B恨,遗憾。
C分,动词,料想、断定。
D当,判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C项,济:渡河。句意: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修筑防御工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1.【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没有”错误,无:无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2.【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例句的意思是:用来……,A项,意思是:用来……,C项和D项,意思是:……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23.【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无误;C.知:通“智”,见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4.【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无误;C宰:县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5.【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 区域/废墟 B.盛大/优美 C.穷困/穷尽 D.来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6.【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项中的“济”意为“渡河”。
B项中的“易”为“替代”。
D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27.【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①师旅:侵略的军队;译为: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国家上。
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译为:五六个成年人。
排除①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答案】28.A
29.C
30.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2)(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忍”,狠心对待。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故答案为:A。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然”: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故答案为:C。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贼”,伤害。句意:是自暴自弃的人。
故答案为:A。
31.【答案】(1)累,同“蔂”,土筐
(2)鬻,卖
(3)焉,于是
(4)六合,天地四方
(5)原,推其根本
(6)伐,自夸,炫耀
(7)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8)端,萌芽,发端
(9)休,喜庆,福禄
(10)故事,旧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1)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2)句意: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
(3)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
(4)句意:(秦始皇)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5)句意: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6)句意:每制定出一条律法,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7)句意:单于认为苏武气节豪壮。
(8)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9)句意:永远保持无尽的喜庆福禄。
(10)句意: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答案为:(1)累,同“蔂”,土筐
(2)鬻,卖
(3)焉,于是
(4)六合,天地四方
(5)原,推其根本
(6)伐,自夸,炫耀
(7)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8)端,萌芽,发端
(9)休,喜庆,福禄
(10)故事,旧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32.【答案】(1)养
(2)推辞、拒绝
(3)责备,责罚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1)牧:养。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2)却:推辞、拒绝。句意: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
(3)督过:责备,责罚。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 / 1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公过楚以收韩:路过、经过
②善韩以备之:与……友好、交好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凭借
④是外举不辟仇也:通“避”,躲避、避开
⑤公何以异之:感到奇怪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义
⑦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⑧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
A.①②③⑦ B.②③④⑤ C.②⑥⑦⑧ D.②④⑦⑧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①“过”,指责。句意:而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⑤“异”,与……不同。句意:您用什么表现出与他们的不同
⑥“道”,风尚,传统。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②③④⑦⑧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
B.良庖岁更刀 “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
C.动刀甚微 “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
D.得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 项,正确。
B项,“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
C项,“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
D项,“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2023高三上·项城月考)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统治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简化
D.却宾客以业诸侯 却,拒绝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治”,安定。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B.“唯”,希望。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C.“简”,选拔。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D.“却”,拒绝。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4.(2023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典天官事(代理) ②论《诗》《书》,作《春秋》(编纂)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仿效,效法)
④然责数怀王(多次) ⑤强非其人(强迫) ⑥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高尚的德行)
⑦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正统) ⑧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期望)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德)
⑩而闻者彰(清楚) 官盛则近谀(说坏话)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而绝江河(横渡) 不食周粟,遂饿而死(最终) 以离谗贼(敌人)
A.①④⑤⑧⑩ B.①②⑦⑧⑨
C.③⑤⑨⑩ D.②③⑥⑦⑩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①典,掌管。句意:职掌天文之事。
④数,指责。句意:却指责楚怀王。
⑤强,强烈。句意:强烈指责诽谤他的人。
⑧望,怨恨。句意: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
⑨道,风尚。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谀,谄媚。句意: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贼,小人。句意:因为小人的谗言被国君(楚怀王)疏远。
①④⑤⑧⑨ 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俊采星驰(指人才) 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风范)
B.披绣闼,俯雕甍(开) 逸兴遄飞(迅速)
C.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天高地迥(远)
D.等终军之弱冠(等到) 恭疏短引(序)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等终军之弱冠”中的“等”,应译为“同于”,句意为: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6. 下列各句中,对“相”的解说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为,相当于后面动词所施及的宾语。本句中的“相”可理解成“我”。)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辅佐)
⑤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丞相)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为,相当于后面动词所施及的宾语。)
⑧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为,相当于后面动词所施及的宾语。)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⑦⑧都是“互相”的意思。⑦译文:不管是学巫术的,还是医生,乐师,还有老师等各行各业的人,都会相互拜师,而不以此为耻耻。⑧译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语境推断法:
(二)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
(三)结构分析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四)联想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五)成语推断法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六)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
(七)字音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桴止响腾 腾:腾飞
B.勖尔植 勖:勉励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情话:知心话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腾:传播。句意: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披绣闼 披着
B.思垂空文以自见 使……流传
C.偭规矩而改错 错误
D.问征夫以前路 出征的人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披:分开。句意: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
C.错:通“措”,措施。句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D.征夫:行人。句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9.(2023高三上·宁德月考) 下列字词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②正(使……正,整理)襟危(高高地)坐
③金就砺(磨砺)则利 ④苍山负雪,明烛(蜡烛)天南。
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⑥枉用相存(相互问候)
⑦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⑧举匏樽以相属(嘱托)
⑨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 ⑩栗(使……战栗)深林兮惊(使……惊)层巅
A.①⑧⑤⑦⑨ B.①⑤⑦⑨⑩ C.②④⑥⑧⑩ D.③④⑥⑧⑨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下列句子的正确解释如下:
②“危”,端正;句意:整好衣襟坐端正。
③“砺”,磨刀石;句意:金属在磨石上磨砺就会锋利。
④“烛”,照;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⑥“相存”,问候我;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⑧“属”,劝酒;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10.(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翻译:
A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B.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C.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D.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1.(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快:畅快.译文:让她又畅快地弹了几首曲子;
B. 歌:作歌。译文:作歌来赠给她;
C.言:字.译文;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2.(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两句里“如”都解释为“好像”;
B.第一个“歌”,名词作动词,唱;第二个“歌”,名词,歌词。两句加点词意义不相同;
C.第一个“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然”,代词,这样。两句加点词意义不相同;
D. 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两句加点词意义不相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3.(2022高三上·辉南月考)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古时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 断鸿: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 会: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
舞榭歌台 榭:建在高楼上的房子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楚天千里清秋”句意: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由于“建康”在今江苏南京市,所以“楚天”,古时泛指南方的天空。解释正确。"“遥岑远目”句意:眺望远处的山岭。“岑”,小而高的山。解释正确。"
B.“断鸿声里”句意: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断鸿”,失群的孤雁。解释错误。“把吴钩看了”句意:我看着这宝刀。“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解释正确。
C,“无人会,登临意”句意: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脊楼的心意。“会”,理解,明了。解释正确。“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句意: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风流”,英雄人物。解释错
误。"
D.“赢得仓皇北顾”句意: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掉头)北顾。“赢得”,落得。解释正确。*
“舞榭歌台”句意:演出歌舞的楼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4.(2022高三上·天津月考)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复.众人之所过(弥补)
悟.言一室之内(同“晤”,面对) 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审.容膝之易安(深知) 空以身膏.草野(滋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 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C.迨.诸父异爨(等到) 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D.莫不殷.忧而道著(深)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统治)
盖.亦反其本矣(同“何”,为什么) 门衰祚.薄(福分)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杜,杜绝,抑制。句意: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15.(2022高三上·禅城月考)《项脊轩志》阅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
B.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书:读书
C.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制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书:写字。句意: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
16.(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岂独伶人也裁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使人发书至赵王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
B项,都是疑问刷词,表反问。难道。
A项,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介词,在,从;
C项,代词,那/副词,表反问,难道;
D项,动词,启封,打开/动词,送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17.(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 困:困乏
D.纵一苇之所如 如:自如 举天下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爱,吝惜。
B无误。
C困,围困,使……困扰。
D如,去、到。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18.(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连辟公府不就。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推举,举荐。
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掌管,管理。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知:通“智”,名词,智慧。句意: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19.(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出 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C.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无误。
B恨,遗憾。
C分,动词,料想、断定。
D当,判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0.(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始速祸焉(招致)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C.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交好)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C项,济:渡河。句意: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修筑防御工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1.(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没有”错误,无:无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2.(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夫秦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例句的意思是:用来……,A项,意思是:用来……,C项和D项,意思是:……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23.(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无误;C.知:通“智”,见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4.(2022高三上·扬州开学考)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逸兴遄飞 遄:迅速 平挹江濑 挹:舀
B.盈虚有数 数:运数 嗣而葺之 嗣:继续
C.家君作宰 宰:宰相 得二十稔 稔:年
D.舸舰弥津 津:渡口 比屋皆然 比:紧靠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无误;C宰:县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5.(2022高三上·扬州开学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龙光射牛斗之墟 梓泽丘墟
B.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C.穷且益坚 穷睇眄于中天
D.棨戟遥临临帝子之长洲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 区域/废墟 B.盛大/优美 C.穷困/穷尽 D.来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6.(2022高三上·龙江开学考)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师必退师:军队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 ①唯君图之 图:考虑
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使:派
②无能为也已 已: 同“矣”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②(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项中的“济”意为“渡河”。
B项中的“易”为“替代”。
D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27.(2022高三上·龙江开学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加之以师旅 (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 (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 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
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①师旅:侵略的军队;译为: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国家上。
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译为:五六个成年人。
排除①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
(2022高三上·禅城月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容忍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运转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结交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非恶其声而然也 然:这样
C.若火之始然 然:这样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贼者也 贼:偷窃
B.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谦逊推让
C.仁之端也 端:发端
D.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
【答案】28.A
29.C
30.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2)(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忍”,狠心对待。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故答案为:A。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然”: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故答案为:C。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贼”,伤害。句意:是自暴自弃的人。
故答案为:A。
三、翻译
31.(2023高三上·南岗开学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3)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4)履至尊而制六合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6)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7)单于壮其节
(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9)永保无疆之休
(1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1)累,同“蔂”,土筐
(2)鬻,卖
(3)焉,于是
(4)六合,天地四方
(5)原,推其根本
(6)伐,自夸,炫耀
(7)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8)端,萌芽,发端
(9)休,喜庆,福禄
(10)故事,旧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1)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2)句意: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
(3)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
(4)句意:(秦始皇)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5)句意: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6)句意:每制定出一条律法,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7)句意:单于认为苏武气节豪壮。
(8)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9)句意:永远保持无尽的喜庆福禄。
(10)句意: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答案为:(1)累,同“蔂”,土筐
(2)鬻,卖
(3)焉,于是
(4)六合,天地四方
(5)原,推其根本
(6)伐,自夸,炫耀
(7)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8)端,萌芽,发端
(9)休,喜庆,福禄
(10)故事,旧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32.(2022高三上·莆田月考)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   
(2)王者不却众庶 却: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   
【答案】(1)养
(2)推辞、拒绝
(3)责备,责罚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1)牧:养。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2)却:推辞、拒绝。句意: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
(3)督过:责备,责罚。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