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极地地区 学案
【课标解读】(2022版)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专题考点解读】
考点内容 考点分频 考向预测
极地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科考; 极地环境保护。 ☆☆☆ ①多联系时事热点,以读图分析,比较的形式考查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 ②考查从材料或地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热点背景主要有北极航线、中国地40次南极科考、全球气候变暖等。
【考点01】: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主要位于 以南, 濒临 洋、 洋和 洋 主要位于 以北, 四周临 洲、 洲、北美洲
范围 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以 为主 以 为主
地形特征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征 : (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 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那么酷寒,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大很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代表动物
居民 无常住居民 因纽特人
【易错警示】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在南、北极地区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方向时呈“南顺北逆”。
二、两极地区气候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
相同点 酷寒、干燥
原因 纬度高,极地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不同点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力更大
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升温和降温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 ②地势高低不同。南极地区地势高,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地区地势低。。 ③覆冰情况不同。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而北极地区覆冰较少,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
【要点提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主要位于 南极圈 以南, 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主要位于 北极圈 以北, 四周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范围 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以陆地为主 以海洋为主
地形特征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征 酷寒、干燥、烈风 (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 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那么酷寒,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大很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居民 无常住居民 因纽特人
【考点02】科学考察的宝地
一、科考条件及项目: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地区 我国的科考站
北极 地区 站: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 地区 长城站:唯一一个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无 。 中山站: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我国纬度最 的科考站。 ④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的考察站。 ⑤罗斯海新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二、科学考察的时间
(1)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 月,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极昼现象出现,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
(2)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 月,原因是:
中国科考站 泰山站采用高架设计,这种设计与当地气候有何关系?
高架设计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附近积雪,避免飞雪堆积甚至掩埋。
【要点提示】:
黄河 无极昼极夜 纬度最高
7月至9月 11月到次年3月 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极昼现象出现,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
【考点03】极地的保护和利用
1.极地目前的环境问题
(1)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南极周围的鲸遭到乱捕滥杀,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也遭到了滥杀。
(2)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固体淡水在减少。
(3)南极臭氧层空洞。
2.保护措施
(1)南极地区:签订了《南极条约》,规定南极的利用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弃物等;禁止南极的乱捕滥杀活动。中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2)北极地区:《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加油站】北极航线
北极航道开通对北冰洋周围一些纬度比较高的国家有利。这些国家通过北极航道运输货物距离就近了很多。北极航道的开通是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气候变暖,北冰洋一些地区冰面融化,可以航行。
【中考典例】
(2023·山西晋中·统考中考真题)极地考察能力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迄今为止,我国已在南极地区陆续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作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下图示意南极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位置最高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长城站
2.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面临的恶劣气候条件是( )
A.炎热干燥 B.酷寒烈风 C.高寒缺氧 D.高温多雨
3.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做法是( )
A.随手乱扔垃圾 B.处理放射性废物 C.禁止乱捕滥杀D.大力开发旅游业
【答案】1.A 2.B 3.C
【解析】1.由图可知,在南极地区四个科考站:昆仑站、中山站、泰山站、长城站当中,昆仑站离南极点最近,说明昆仑站的纬度最高,A正确。故选A。
2.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极地,被称为“风库”,面临的恶劣气候条件是酷寒烈风,B正确; 炎热干燥、高寒缺氧、高温多雨均不属于南极气候特点,排除ACD,选B。
3.随手乱扔垃圾、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开发旅游业都会对南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禁止乱捕滥杀有利于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C正确,排除ABD,选C。
【点睛】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是全球问题,要更好地保护南极的环境,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1. 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制定更严格的政策和法律是保护南极环境的基础。2. 坚决打击非法捕捞和污染等行为:为了保护南极环境的纯净和生态平衡,需要严格打击非法捕捞和掠夺性开发等行为。3.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为了保护南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这些理念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和低污染技术等。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南极半岛监测到大量雪藻群落。下图示意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南极半岛雪藻群落主要分布在( )
A.南极圈以北的半岛东侧 B.南极圈以北的半岛西侧
C.南极圈以南的半岛东侧 D.南极圈以南的半岛西侧
5.科学家到南极半岛勘查雪藻群落的最佳时间是( )
A.4-5月B.6-8月C.9~10月D.11月~次年2月
【答案】4.B 5.D
【解析】29.由图可以看出,南极半岛的雪藻群落主要分布在南极圈以北的半岛西侧,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0.要南极半岛勘查雪藻群落应该选择当地最温暖的季节,受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是南极地区最温暖的季节,最适合勘查雪藻群落,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南极洲,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极地地图上方向、地理事物的判读
(1)极地方向的判断
方向判读 判断 依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南北方向 极点 离南极点近的在南面;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 离北极点近的在北面;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
东西方向 地球自 转方向 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沿顺时针方向为东方,相反方向为西方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沿逆时针方向为东方,相反方向为西方
(2)极地地理事物的判读
判读方法
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 ①根据海陆轮廓形状判读:离南极最近、与南极半岛相对的大洲是南美洲;南极半岛的东面为大西洋,西面为太平洋;南极大陆最宽的部位所对的大洋是印度洋,印度洋的西面是非洲,东面为大洋洲。 ②根据经线判读:0°经线穿过的是大西洋和非洲,180°经线穿过的是大洋洲和太平洋
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 ①根据经线判读:0°经线西侧主要是北美洲,东侧是欧洲、亚洲。 ②利用格陵兰岛判读:格陵兰岛以西部分是北美洲,以东部分是欧洲和亚洲
【中考典例】
(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一罗斯海新站于2022年2月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环绕南极洲的各大洋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2.某科考小组在罗斯海新站可能开展的考察项目有( )
①冰川面积的变化②企鹅的生活习性
③煤炭资源的勘探④因纽特人的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A 2.A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和经度范围可知,①为太平洋海域,②为印度洋海域,③为大西洋海域,A对,BCD错。故选A。
2.因纽特人分布在北极地区,不是南极的罗斯海附近,④错;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川面积变化,企鹅是南极的特有物种,南极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①②③都是南极科考项目,A对,BCD错。故选A。
【点睛】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同时也是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大洲。 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 位于七大洲面积的第五位。
一、选择题
(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我国依托北极航道与多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读下图“北极航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大连——鹿特丹的北极航道路线( )
A.途经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B.途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经过苏伊士运河 D.经过巴拿马运河
2.今年来,极地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可能会使( )
A.极地冰川消融速度减缓 B.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增加
C.北极熊的生存范围扩大 D.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发
【答案】1.A 2.B
【解析】1.读图可知,从我国大连到鹿特丹的北极航道,沿途经过了太平洋、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A正确;没有经过印度洋,B错误;不经过苏伊士运河,C错误;没有经过巴拿马运河,D错误。故选A。
2.今年来,极地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极地冰川消融速度加快,A错误 ;由于北冰洋冰川的减少,使得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增加,B正确;冰川消融,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C错误;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发跟极地地区气候变暖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航程大大缩短,减少运输成本。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0月,我国开启了第39次南极科考的航程。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圈以外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4.昆仑站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答案】3.A 4.B
【解析】3.长城站是在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是在南极圈以内。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4.由图可知,昆仑站所处的位置海拔在4000米以上,内部地势平坦,周围较陡峭,是高原地形,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南极洲是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截至2023年4月,中国已累计完成39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中国科考队某次南极科学考察返程航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科考队员1月份在南极洲科学考察期间,经常会遇到( )
A.极夜现象 B.北极熊觅食 C.大风天气 D.暴雨天气
6.科考队此次返航( )
A.途经大洋洲 B.经过大西洋 C.向南行驶 D.经过北寒带
【答案】5.C 6.A
【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A错误;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象征动物,B错误;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因此具有酷寒、干燥、烈风的独特极地气候,C正确;南极气温很低且较为干旱,不会下暴雨,D错误。故选C。
6.结合所学知识和读图可知,科考队此次返航,途经大洋洲,A正确;经过印度洋,B错误;向北行驶,C错误;经过南寒带,D错误。故选A。
【点睛】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也十分寒冷。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南极地区降水少,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南极地区也被称为“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南极地区具有酷寒、干燥、烈风的独特极地气候。
(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3年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科考船全部返回。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在本次科学考察中,考察队可能遇到( )
A.北极熊的袭扰 B.暴雨影响工程进度
C.酷寒导致冻伤 D.潮湿导致衣服发霉
8.我国南极科考的目的是( )
A.捕获大量极地动物 B.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C.建设永久性居民点 D.大规模开发极地矿产
【答案】7.C 8.B
【解析】7.由题可知,本次科学考察去的是南极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特有动物是企鹅,北极熊则主要生活在北极地区,A错误;南极地区降水稀少,而且降水的形式以降雪为主,因此不会遇见暴雨,B错误;南极地区属于极地气候,以酷寒、干燥、烈风为气候特征,因此考察队可能遇到酷寒导致冻伤,但不会遇见潮湿导致衣服发霉,C正确、D错误。故选C。
8.结合所学知识,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去南极地区科考,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B正确;极地动物应该以保护为主,A错误;建设永久性居民点和大规模开发极地矿产不是我国南极科考的目的,C、D错误。故选B。
【点睛】南极是南极点周围地区的统称,包含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公里,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地区以极地气候为主,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以酷寒、干燥、烈风为气候特征。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下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
A.高出南极点的垂直距离 B.高出南极半岛的垂直距离
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D.高出陆地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10.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
①纬度高②气候干燥③海拔高④风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相对于其他科考站,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 )
①钻取冰芯获得南极过去的地理信息②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
③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C 10.B 11.C
【解析】9.海拔知某一点高处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只有夏季,南极地区气温较高适合科考,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
11.由材料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可知,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②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城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城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023·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全球背景看,南极地区冰山消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生物种类增多 C.淡水资源增加 D.海洋面积扩大
13.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4.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答案】12.A 13.A 14.B
【解析】12.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说明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川融化。近百年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石燃料,以及大量森林被砍伐,导致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人为增强,所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生物各类增多对冰川消融影响小,淡水资源增加、海洋面积扩大是冰山消融带来的影响,BCD错误,故选A。
13.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最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低纬度的冰川消融量会更大,A正确,其他三站的纬度较高,消融量少,BCD错误,故选A。
14.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行低碳生活,减缓全球变暖,绿色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B正确;加大纸张消费,会使木材使用量增大,森林面积减少,A错误;使用煤炭取暖、多用塑料制品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全球变暖,C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图为2005~2022年南极海冰面积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图能够反映南极( )
A.最大海冰面积2008年最大 B.平均海冰面积2014年最大
C.最小海冰面积2017年最小 D.平均海冰面积整体波动上升
16.南极海冰融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全球海平面下降 B.南极冰盖体积变大
C.全球淡水资源储量增加 D.企鹅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
【答案】15.B 16.D
【解析】15.由图可知,根据2005~2022年南极海冰面积变化统计图,可以判断出最大海冰面积2014年最大,A错误;平均海冰面积2014年最大,B正确;最小海冰面积2022年最小,C错误;平均海冰面积整体波动下降,D错误。故选B。
16.结合所学知识,南极海冰融化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全球海平面上升、南极冰盖体积变小、全球淡水资源储量减少、企鹅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等。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3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五个科学考察站,并单独或联合设立了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
A.正值暖季,气温较高 B.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
C.正值极夜,风雪较小 D.冰雪全部融化,地面祼露,便于施工
18.设立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答案】17.A 18.B
【解析】17.1-2月为南极的暖季,正值极昼,气温较高,是南极的暖季,故A正确,故BC错误;南极终年冰雪覆盖,故D错误。故选A。
18.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故B正确;南极的矿产资源不能开采利用, 故A错误;南极地区不适宜常住人口居住,故C错误; 南极主要用于科考,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城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城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二、解答题
19.(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0月到2023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监测任务。读“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路线图”及其他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1)科考船途经A地区,该地区的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 洋。该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热带雨林植被,结合热带雨林气候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归纳其气候特征是 。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请你说出一点 。
(2)自2022年以来,我国与B地区主要国家逐步恢复了铁矿石等进出口货物的经济往来,我国与该地区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 ”(选填“南北对话”或“南南合作”)。B地区居民多使用 语交流,它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考察队员在C地区开展科学研究,感觉自然环境恶劣,列举该地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C地区可能看到的动物是 。
【答案】(1) 印度洋 全年高温多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全球气候(环境效益);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经济效益)
(2) 南北对话 英语
(3) 酷寒、干燥(降水少)、烈风 B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路线图”及其他资料为材料,涉及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热带雨林,国家合作、语言,南极气候和代表性动物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A地区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该地区的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位于亚洲和大洋洲之间,有“十字路口”之称。该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热带雨林植被,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体现在:热带雨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调节全球气候,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提供药材、木材、食品等。
(2)读图可知 ,B地区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发达国家,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与该地区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B地区居民多为欧洲移民的后裔,使用英语交流,它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读图可知,C地区是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干燥、烈风,气候极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是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读图,A是中国的大熊猫,B是南极地区的企鹅,C是非洲的斑马,D是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故在C地区可能看到的动物是B企鹅。
20.(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们在新闻里了解到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多项考察成果,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神秘的南极大陆、多样的科考项目、多彩的极地景观,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对本次南极科考的“考察成果综述”进行了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对其中四项成果的探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
成果一:在赴昆仑站途中,科考队员完成了冰雪剖面物理性能监测、气象站标校和大气环境样品采集等多项任务。 【找一找】在南极地区确定地理位置和辨别方向。 【我的答案】科考队从位于约 (填纬度)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 。
成果二:在昆仑站,科考队员精确测定了0.5太赫兹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该站是国际公认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极佳地点。 【比一比】与我国其他科考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 【我的结论】其有利条件之一是昆仑站的纬度较 。 成果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 【议一议】在罗斯海海域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 【我的理解】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 变化及 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成果四:南极考察每次都要向科考站运输人员和物资。本次共带去了约3000吨物资,运回155吨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科考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南极这块净土。 【想一想】生活垃圾——我们怎么办? 【我的行动】①如何减少生活垃圾: 。 ②回收利用:在垃圾投放前,对生活垃圾进行 。
【答案】 70°S 向南 高 气候 人类 光盘行动,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少购买塑料购物袋;网购商品,少要求额外装盒。 分类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为材料,涉及经纬网定位、地图的阅读、南极科学考察、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读图可知,中山站大致位于70°S;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昆仑站大致位于中山站的南方,因此科考队从位于约70°S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向南。读图可知,与我国其他科考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之一是纬度较高。根据材料可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可以光盘行动,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少购买塑料购物袋;网购商品,少要求额外装盒等;在垃圾投放前,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21.(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下图“北极地区示意”
(1)据图,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① ,② ,③ 。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1) 3 白令
(2)融化加剧 升高 沿海
(3)大风、极寒、黑夜、大雾、海冰断裂、野生动物攻击
(4)回收垃圾;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设置问题,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北极地区的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3个,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3)北极地区纬度高,终年酷寒;多大风天气;冬季黑夜时间长;易出现大雾天气;海冰覆盖范围广;可能受到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攻击,这些都是北极科学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难。
(4)为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等。
22.(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开展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图为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两地区科学考察的场景。任选其一,判断照片的拍摄地,说出两点理由。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 ,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 。(单项选择)
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①—④表示气候变化对两个地区环境的不同影响,将数字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海冰、冰盖面积变化②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变化③“亚洲水塔”水量变化④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
对青藏地区的影响有 ;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有 。
【答案】(1)照片一为南极点的科学考查场景,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海面结冰,多冰川,需要破冰船辅助前行。照片二为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查场景,图片中显示有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牦牛是青藏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2) B A
(3)海拔 纬度
(4) ②③ ①④
【分析】本题以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为材料,涉及到二者的气候与环境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详解】(1)照片一为南极点的科学考查场景,显示了正在极地科考的破冰船,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海面结冰,多冰川,需要破冰船辅助前进。照片二为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查场景,青藏地区畜牧业发达,有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5-8月,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气候因海拔高而寒冷,5-8月大部分时间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便于考查,B符合题意。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11月一次年4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南极地区的暖季,并且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查,A符合题意。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海拔高,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纬度高,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之内,常年被冰雪覆盖。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地区的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会逐渐萎缩,“亚洲水塔”水量变化逐渐减少,②③符合青藏地区。南极地区冰川会消融,海冰、冰盖面积减小,进而影响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①④符合南极地区。
学案第2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极地地区 学案
【课标解读】(2022版)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专题考点解读】
考点内容 考点分频 考向预测
极地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科考; 极地环境保护。 ☆☆☆ ①多联系时事热点,以读图分析,比较的形式考查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 ②考查从材料或地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热点背景主要有北极航线、中国地40次南极科考、全球气候变暖等。
【考点01】: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主要位于 以南, 濒临 洋、 洋和 洋 主要位于 以北, 四周临 洲、 洲、北美洲
范围 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以 为主 以 为主
地形特征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征 : (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 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那么酷寒,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大很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代表动物
居民 无常住居民 人
【易错警示】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在南、北极地区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方向时呈“南顺北逆”。
二、两极地区气候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
相同点 酷寒、干燥
原因 纬度高,极地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不同点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力更大
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升温和降温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 ②地势高低不同。南极地区地势高,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地区地势低。。 ③覆冰情况不同。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而北极地区覆冰较少,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
【考点02】科学考察的宝地
一、科考条件及项目: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地区 我国的科考站
北极 地区 站: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 地区 长城站:唯一一个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无 。 中山站: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我国纬度最 的科考站。 ④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的考察站。 ⑤罗斯海新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二、科学考察的时间
(1)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 月,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极昼现象出现,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
(2)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 月,原因是:
中国科考站 泰山站采用高架设计,这种设计与当地气候有何关系?
【考点03】极地的保护和利用
1.极地目前的环境问题
(1)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南极周围的鲸遭到乱捕滥杀,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也遭到了滥杀。
(2)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固体淡水在减少。
(3)南极臭氧层空洞。
2.保护措施
(1)南极地区:签订了《南极条约》,规定南极的利用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弃物等;禁止南极的乱捕滥杀活动。中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2)北极地区:《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加油站】北极航线
北极航道开通对北冰洋周围一些纬度比较高的国家有利。这些国家通过北极航道运输货物距离就近了很多。北极航道的开通是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气候变暖,北冰洋一些地区冰面融化,可以航行。
【中考典例】
(2023·山西晋中·统考中考真题)极地考察能力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迄今为止,我国已在南极地区陆续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作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下图示意南极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位置最高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长城站
2.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面临的恶劣气候条件是( )
A.炎热干燥 B.酷寒烈风 C.高寒缺氧 D.高温多雨
3.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做法是( )
A.随手乱扔垃圾 B.处理放射性废物 C.禁止乱捕滥杀D.大力开发旅游业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南极半岛监测到大量雪藻群落。下图示意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南极半岛雪藻群落主要分布在( )
A.南极圈以北的半岛东侧 B.南极圈以北的半岛西侧
C.南极圈以南的半岛东侧 D.南极圈以南的半岛西侧
5.科学家到南极半岛勘查雪藻群落的最佳时间是( )
A.4-5月B.6-8月C.9~10月D.11月~次年2月
极地地图上方向、地理事物的判读
(1)极地方向的判断
方向判读 判断 依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南北方向 极点 离南极点近的在南面;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 离北极点近的在北面;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
东西方向 地球自 转方向 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沿顺时针方向为东方,相反方向为西方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沿逆时针方向为东方,相反方向为西方
(2)极地地理事物的判读
判读方法
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 ①根据海陆轮廓形状判读:离南极最近、与南极半岛相对的大洲是南美洲;南极半岛的东面为大西洋,西面为太平洋;南极大陆最宽的部位所对的大洋是印度洋,印度洋的西面是非洲,东面为大洋洲。 ②根据经线判读:0°经线穿过的是大西洋和非洲,180°经线穿过的是大洋洲和太平洋
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 ①根据经线判读:0°经线西侧主要是北美洲,东侧是欧洲、亚洲。 ②利用格陵兰岛判读:格陵兰岛以西部分是北美洲,以东部分是欧洲和亚洲
【中考典例】
(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一罗斯海新站于2022年2月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环绕南极洲的各大洋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2.某科考小组在罗斯海新站可能开展的考察项目有( )
①冰川面积的变化②企鹅的生活习性
③煤炭资源的勘探④因纽特人的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一、选择题
(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我国依托北极航道与多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读下图“北极航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大连——鹿特丹的北极航道路线( )
A.途经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B.途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经过苏伊士运河 D.经过巴拿马运河
2.今年来,极地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可能会使( )
A.极地冰川消融速度减缓 B.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增加
C.北极熊的生存范围扩大 D.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发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0月,我国开启了第39次南极科考的航程。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圈以外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4.昆仑站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截至2023年4月,中国已累计完成39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中国科考队某次南极科学考察返程航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科考队员1月份在南极洲科学考察期间,经常会遇到( )
A.极夜现象 B.北极熊觅食 C.大风天气 D.暴雨天气
6.科考队此次返航( )
A.途经大洋洲 B.经过大西洋 C.向南行驶 D.经过北寒带
(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3年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科考船全部返回。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在本次科学考察中,考察队可能遇到( )
A.北极熊的袭扰 B.暴雨影响工程进度
C.酷寒导致冻伤 D.潮湿导致衣服发霉
8.我国南极科考的目的是( )
A.捕获大量极地动物 B.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C.建设永久性居民点 D.大规模开发极地矿产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下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
A.高出南极点的垂直距离 B.高出南极半岛的垂直距离
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D.高出陆地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10.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
①纬度高②气候干燥③海拔高④风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相对于其他科考站,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 )
①钻取冰芯获得南极过去的地理信息②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
③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23·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全球背景看,南极地区冰山消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生物种类增多 C.淡水资源增加 D.海洋面积扩大
13.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4.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图为2005~2022年南极海冰面积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图能够反映南极( )
A.最大海冰面积2008年最大 B.平均海冰面积2014年最大
C.最小海冰面积2017年最小 D.平均海冰面积整体波动上升
16.南极海冰融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全球海平面下降 B.南极冰盖体积变大
C.全球淡水资源储量增加 D.企鹅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3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五个科学考察站,并单独或联合设立了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
A.正值暖季,气温较高 B.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
C.正值极夜,风雪较小 D.冰雪全部融化,地面祼露,便于施工
18.设立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二、解答题
19.(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0月到2023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监测任务。读“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路线图”及其他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1)科考船途经A地区,该地区的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 洋。该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热带雨林植被,结合热带雨林气候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归纳其气候特征是 。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请你说出一点 。
(2)自2022年以来,我国与B地区主要国家逐步恢复了铁矿石等进出口货物的经济往来,我国与该地区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 ”(选填“南北对话”或“南南合作”)。B地区居民多使用 语交流,它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考察队员在C地区开展科学研究,感觉自然环境恶劣,列举该地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C地区可能看到的动物是 。
20.(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们在新闻里了解到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多项考察成果,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神秘的南极大陆、多样的科考项目、多彩的极地景观,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对本次南极科考的“考察成果综述”进行了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对其中四项成果的探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
成果一:在赴昆仑站途中,科考队员完成了冰雪剖面物理性能监测、气象站标校和大气环境样品采集等多项任务。 【找一找】在南极地区确定地理位置和辨别方向。 【我的答案】科考队从位于约 (填纬度)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 。
成果二:在昆仑站,科考队员精确测定了0.5太赫兹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该站是国际公认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极佳地点。 【比一比】与我国其他科考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 【我的结论】其有利条件之一是昆仑站的纬度较 。 成果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 【议一议】在罗斯海海域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 【我的理解】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 变化及 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成果四:南极考察每次都要向科考站运输人员和物资。本次共带去了约3000吨物资,运回155吨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科考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南极这块净土。 【想一想】生活垃圾——我们怎么办? 【我的行动】①如何减少生活垃圾: 。 ②回收利用:在垃圾投放前,对生活垃圾进行 。
21.(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下图“北极地区示意”
(1)据图,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① ,② ,③ 。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22.(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开展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图为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两地区科学考察的场景。任选其一,判断照片的拍摄地,说出两点理由。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 ,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 。(单项选择)
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①—④表示气候变化对两个地区环境的不同影响,将数字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海冰、冰盖面积变化②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变化③“亚洲水塔”水量变化④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
对青藏地区的影响有 ;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有 。
学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