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了“初税亩”;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 )
A.根源在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3.《史记·儒林列传》中指出:“(汉)高祖任用儒生重订礼乐。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可用于说明( )
A.汉初治国思想多元的特征 B.汉承秦制特征日渐凸显
C.统治思想影响了国家兴衰 D.君主专制决定思想建树
4.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5.下面是新疆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贵”字孔雀纹锦(左图)、92号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下图)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
A.文明交流利于纺织技术的创新 B.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C.政治稳定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6.南宋史学家郑樵说:“自五季(即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产生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7.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
8.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9.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本质上说明( )
A.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B.内阁日益掌握实权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
10.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下列机构按其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伊犁将军 ②西域都护府 ③新疆省 ④安西都护府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11.1638年,清朝设立理藩院,主要管理漠南蒙古事务,清朝入关后成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举凡少数民族的封爵、会盟、宗教、刑法、土田、游牧、射猎、征发、纳贡等事项均由理藩院管理。此外,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理藩院的设立( )
A.加强了北部边疆的防御力量 B.大大强化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C.极大削弱了内阁的决策权力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13.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是山水、“四君子”等,人物画极少,鬼怪的领域就更少有人涉及。但到了清代,文人对鬼怪的兴趣却忽然增加,以鬼怪为题材、“以鬼喻人”、讽诲世事的文人画渐多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 )
A.艺术领域批判与反抗意识增强 B.士大夫崇尚自我的理念开始形成
C.唯心史学观开始渗入绘画领域 D.王阳明心学拓展了文人画的素材
14.《清会典》记述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由此可见,清朝初期处理外藩的政策特点是( )
A.满藩分治 B.因俗而治 C.藩汉两制 D.区域自治
15.1685年,清政府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政府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16.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也。”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18.在中英鸦片战争开战之初,广州军民多持观望态度,但自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1842年,广州城西北并东路学社均有团练,到1847年以后,广州城内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也组织街约团勇“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广州民众的抗争说明( )
A.清政府彻底丧失了民心 B.知识分子充当了反侵略先锋
C.民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中英两国军事力量存在差异
19.张謇主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
A.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B.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20.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对清朝统治,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B.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21.《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 )
A.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湖北独立,共和始建
C.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地方离析,加速清亡
22.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23.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赞叹:湖北革命党人已有“如此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大事不难而定也。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黄兴意在( )
A.提升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力 B.赞扬湖北革命党的斗争精神
C.强调湖北革命时势已形成 D.夺取革命运动全国性的胜利
24.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25.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
C.应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性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二、非选择题(共4题,总计50分)
26.(14分)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概括他们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时代背景。(6分)
(2)概括材料二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制集权的发展趋势。(5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经验。(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总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转向了汉人。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观点,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淅总督许应骑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事件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式。对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两者都是现成的榜样。革命派和改良派各自择取一种榜样以打倒另一种榜样……一国究竟应采用哪种模式,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由特定的时代、国情、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决定的……但在新兴资产阶级前进的历史上,采用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对封建势力的打击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民主共和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大于君主立宪。在那时的中国,不把皇帝拉下马,历史就不能前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反动政治势力猖狂反扑,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6分)
29.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请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史实,阐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20世纪50年代学者开展考古实践来探索“夏墟”的存在,结合所学二重证据法可知,文献与考古实物互补是有必要的,故选D项;先秦文献是否可靠需要考古资料相印证,排除A项;材料强调考古发掘与文献的互补,不仅仅是出土古文字材料,排除B项;考古发掘是文献史料的补充,材料强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了“初税亩”;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 )
A.根源在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贫瘠好坏分等征收农业税,初税亩是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废井田,开阡陌是指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这三项措施都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故选C项;根源于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有所扩大,并未普及,排除B项;材料涉及措施为经济改革,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属于政治改革,且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富国,排除D项。
3.《史记·儒林列传》中指出:“(汉)高祖任用儒生重订礼乐。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可用于说明( )
A.汉初治国思想多元的特征 B.汉承秦制特征日渐凸显
C.统治思想影响了国家兴衰 D.君主专制决定思想建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高祖任用儒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帝本好刑名”“孝景,不任儒者”“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并没有专用儒学或其他思想主张,有崇法的、有好黄老的,体现了汉初治国思想的多元性,故选A项;据材料“高祖任用儒生……”“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专用法家思想,汉虽承秦制但有所变化,材料反映的就是治国思想的多元化,另外其他制度也都依据汉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比如郡国并行等,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汉初治国思想的多元,并未体现应用某种治国思想时给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排除C项;“思想建树”指思想上创新、发展和成就,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汉初取得了怎样的思想建树,汉初的这些治国思想均为之前传承,并且君主专制会对思想建树产生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D项。
4.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答案】A
【解析】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流传很多,说明三国时期西南地区在蜀国的治理下得到开发,故选A项;三国时期是分裂状态,中央政府没有直接管辖西南,排除B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说明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排除D项。
5.下面是新疆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贵”字孔雀纹锦(左图)、92号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下图)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
A.文明交流利于纺织技术的创新 B.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C.政治稳定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可知,在新疆出土的孔雀纹锦和联珠对鸭纹锦是出现在盛唐时期,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表明盛唐时期纺织技术吸收了波斯风格(外来技术),故选A项;材料“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所述是丝织技法,而不是绘画艺术,排除B项;材料“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强调的是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纺织技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范畴,不属于民族文化传承,排除C项;材料“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而不是中西审美,并且“趋于一致”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6.南宋史学家郑樵说:“自五季(即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产生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并结合所学可知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故选D项;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和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均属于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不属于原因,排除A、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叶以后,排除C项。
7.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
【答案】B
【解析】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故选B项;主张“格物致知”的是朱熹,而非王守仁,排除A项;主张“致良知”的是王守仁,而非程颢,排除C项;主张“格物致知”的是朱熹,陆九渊主张的是“发明本心”,排除D项。
8.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因此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成祖在位时内阁正式形成,此时宰相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9.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本质上说明( )
A.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B.内阁日益掌握实权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可知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不断加强,由于内阁和司礼监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故本质上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加强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项;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并未掌握实权,排除B项;宦官权力的膨胀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10.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下列机构按其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伊犁将军 ②西域都护府 ③新疆省 ④安西都护府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在新疆地区设立的,总领军政事务;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在西域设置的军政机构;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设立新疆行省;唐太宗时期,设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序为②④①③,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1638年,清朝设立理藩院,主要管理漠南蒙古事务,清朝入关后,成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举凡少数民族的封爵、会盟、宗教、刑法、土田、游牧、射猎、征发、纳贡等事项均由理藩院管理。此外,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理藩院的设立( )
A.加强了北部边疆的防御力量 B.大大强化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C.极大削弱了内阁的决策权力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举凡少数民族……由理藩院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故选D项;理藩院属于少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并不能加强北部边疆的防御力量,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属于清朝的对外政策,与理藩院无关,排除B项;理藩院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会削弱内阁的权力,且内阁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项。
12.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答案】B
【解析】材料“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米粮专业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一化三改以及纺织丝市镇”的信息说明地区性农商品分工较为明确,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产生,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古代政府是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的衰落,故D项错误。
13.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是山水、“四君子”等,人物画极少,鬼怪的领域就更少有人涉及。但到了清代,文人对鬼怪的兴趣却忽然增加,以鬼怪为题材、“以鬼喻人”、讽诲世事的文人画渐多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 )
A.艺术领域批判与反抗意识增强 B.士大夫崇尚自我的理念开始形成
C.唯心史学观开始渗入绘画领域 D.王阳明心学拓展了文人画的素材
【答案】A
【解析】材料“鬼怪的领域就更少有人涉及......以鬼怪为题材”反映出传统文人画到清代增加了鬼怪题材且日渐盛行,“以鬼喻人”“讽诲世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蛇鼠之辈,具有明显的批判与反抗性,故选A项;崇尚自我是指对自我个性的发展,东晋时期社会动乱,士人更加注重对自我意识的培养,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活跃的思想又增强了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个性的张扬,排除B项;唯心史观指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王阳明心学有利于文人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文人画素材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14.《清会典》记述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由此可见,清朝初期处理外藩的政策特点是( )
A.满藩分治 B.因俗而治 C.藩汉两制 D.区域自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事上之小事则行”可知,清朝处理外藩事务时,大事要向清政府上报,小事可以自己处理,表示外藩有一定的自治性,清政府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故选B项;满藩分治指的是将满人和藩人分开治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理外藩事务的特点,排除A项;藩汉两制强调两套体系,和材料所示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清朝的治理下,外藩有一定的自治性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区域自治,排除D项。
15.1685年,清政府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政府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据“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清政府是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未提及有关严格执行的内容,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自身主动所作出的开放措施,未提及外来经济的影响,排除D。
16.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首倡经世之学,故①错误;“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②错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故③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也。”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答案】C
【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使得一国从中国掠夺的权益,其他列强也能依此规定自动获得。据“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来看,其反映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C项;协定关税是指中国的进出口关税税额应当与英国协商确定,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该国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与宗教传教无关,排除D项。
18.在中英鸦片战争开战之初,广州军民多持观望态度,但自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1842年,广州城西北并东路学社均有团练,到1847年以后,广州城内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也组织街约团勇“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广州民众的抗争说明( )
A.清政府彻底丧失了民心 B.知识分子充当了反侵略先锋
C.民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中英两国军事力量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广州军民多持观望态度,但自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可知民众由冷漠的观望到积极主动参与反帝斗争,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由材料“学社均有团练”、“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也组织街约团勇”可知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抗击英军的斗争,但无法体现出先锋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中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19.张謇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
A. 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B.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说洋务企业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影响。这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信息,故A错误;培养近代科技人才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D错误。
20.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对清朝统治,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B.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借助宗教理论来开展斗争活动,这说明他们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反洋教”、“灭洋”,不能体现中外文化兼收并蓄,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宗教层面的借用,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未追求民主,排除D项。
21.《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 )
A.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湖北独立,共和始建
C.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地方离析,加速清亡
【答案】D
【解析】“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大势乃不可问矣”说明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出现革命活动,加速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故选D项;武昌起义属于国内矛盾,而非外来侵略,排除A项;B项仅能说明材料中湖北的变化,无法概括各省督抚的态度,排除B项;“各省督抚”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高层,并非普通民众,排除C项。
22.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独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排除D项。
23.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赞叹:湖北革命党人已有“如此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大事不难而定也。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黄兴意在( )
A.提升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力 B.赞扬湖北革命党的斗争精神
C.强调湖北革命时势已形成 D.夺取革命运动全国性的胜利
【答案】D
【解析】由“以武昌为中枢,……同时响应以牵制”、“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可得,黄兴的意图是以武昌为中心,然后一鼓作气,在湖南、湖北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在宁夏、安徽、陕西、四川等地进一步扩大战果,则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是大有希望的,故选D项;黄兴的意图是不要只酝酿不行动,要顺势而为,扩大革命的范围,而不仅仅是提升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黄兴赞扬了湖北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但这不是其意图,赞扬的目的是争取革命的更大胜利,排除B项;黄兴的赞叹是在湖北革命形势已经形成的背景下发出的,所以其意图就不是强调湖北革命形势了,而是希望进一步革命去夺取更大的胜利,排除C项。
24.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北洋军阀统治16年间,内阁更换46次,阁揆更是达到29人之多,这说明内阁变动频繁,政局不稳,结合所学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可知,内阁变动实质上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两种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说明其矛盾冲突比较大,故选B项;题目主旨是内阁更迭频繁,属于中央政权内部的变动,而中央政府权力下移指的是地方权力扩大,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本质上属于专制独裁统治,内阁的变动不是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排除C项;北洋军阀确实受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但这与内阁更迭频繁并无关联,排除D项。
25.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
C.应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性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答案】C
【解析】由“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可得,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要有思想启蒙的功能,由“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可知,这是强调新文化运动要引导民众去进行与救亡相关的事务,所以其意图是要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功能,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确实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由“公共心”、“军事产业、政治等”可知,陈独秀强调的不是人的个性发展要求,而更关注集体主义和国家民族前途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述内容还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所以就谈不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排除D项。
非选择题(共4道题,总计50分)
26.(14分)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时代背景。(6分)
(2)概括材料二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制集权的发展趋势。(5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经验。(3分)
【答案】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②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③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3分)
背景:社会激烈动荡;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出现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3分,若答出重农抑商也给分)
原因:起草敕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3分)
趋势:专制集权不断加强。(2分)
经验: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总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转向了汉人。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观点,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淅总督许应骑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事件的影响。(6分)
【答案】
(1)变化:政府的权力逐渐从满人转向汉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6分,每点2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地区免受战争的冲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不利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式。对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两者都是现成的榜样。革命派和改良派各自择取一种榜样以打倒另一种榜样……一国究竟应采用哪种模式,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由特定的时代、国情、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决定的……但在新兴资产阶级前进的历史上,采用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对封建势力的打击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民主共和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大于君主立宪。在那时的中国,不把皇帝拉下马,历史就不能前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反动政治势力猖狂反扑,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
(1)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复辟帝制;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先进知识分子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请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史实,阐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10分)
观点: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循序渐进的历程。(2分)
阐述:中国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发展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新式海军,以巩固清政府统治,开启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近代化运动由此开始;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徒有虚名,北洋政府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基于对辛亥革命的痛苦反思,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6分)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思考和探索复兴中华的路径,是一个由浅入深,艰难曲折但前途光明的历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