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1 18: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最后一课 都 德 不忘母语的丁肇中 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 j 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没有用英语,而是用中文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他的这一异常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感动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丁肇中先生的这一小小的举动,为什么会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呢? 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作者简介都德的主要作品作者简介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最终法国战败,被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在占领这两个地方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更好地统治这两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学习德语,不准再学习法语。背景简介哽住踱步惩罚祈祷诧异宛转喧闹肃静懊悔钥匙郝叟胳膊gěngduóchéngqídǎowǎnchàxuāngēbosùàoyàoshihǎo sǒu
检查预习(一)看图忆文,梳理情节 结合四组图片,回顾课文与之相关的情节,并借此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上学路上整体感知(1-6)上课之前整体感知(7-10)上课之中整体感知(11-23)宣布下课整体感知(24-28)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过程(11—23)宣布下课(24—28)情节整理整体感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时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提示:可从上课气氛、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的人等角度分析)(二)浏览课文,感受最后一课之不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明白了真相的小弗郎士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2、什么原因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提示:可从外在影响和小弗郎士自身两个角度去寻找原因)探究一: 感受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合作探究探究二:感受韩麦尔先生的情怀 找出最能体现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格 式:我找出的是    ,我从中读出了      。 合作探究①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③“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⑤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过类似于阿尔萨斯人这样的遭遇吗?让我们一起走近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三省,去感受一下东北人民失去祖国的痛苦拓展延伸东三省沦亡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 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三个多月里,日军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勿忘九一八日军铁蹄下的东北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是伴随着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屠杀、血腥逮捕、疯狂采伐和野蛮奴役来进行的。14年,东北人民生活于深深的苦难之中。 血腥屠杀细菌试验掠夺资源奴化教育奴化教育 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奴役中国。奴化教育失去祖国的孩子们血腥屠杀细菌试验掠夺资源奴化教育建立伪满政权我的心声血腥屠杀细菌试验掠夺资源奴化教育建立伪满政权 同学们,看着这些当年日本企图彻底奴役中国的画面,作为新中国的青年一代,在面对这段屈辱的历史的时候,你的内心可曾涌现出一些别样的情愫?结合今天学习的《最后一课》,说一说你此刻最想说的话。我的心声血腥屠杀掠夺资源奴化教育建立伪满政权 爱国,从学好自己的母语做起!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