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有关月的诗句 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⒊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走近苏东坡水调歌头——苏轼制作人:韩冲 前人评价“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清代评论家 背 景: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
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
诸城)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苏
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
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苏轼,字 ,号 ,四川眉山人。是 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 、弟弟
并称为“三苏”。是“ ”之一。 苏 轼东坡居士子瞻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忆一忆文体知识:1、词:词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 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牌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 几时/ 有?把酒/ 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 /是 /何年。我欲/ 乘风 /归去,又恐 /琼楼 /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 在 /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 阴晴 /圆缺,此事 /古 /难全。但愿 /人 /长久,千里/共 /婵娟。
给标出的字注音:宫阙( )琼楼( )
绮户( ) 婵娟( )
不胜寒( )丙辰( ) quèqióngqǐchán juānshēng bǐng chén 水 调 歌 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中秋之夜,我高兴地喝酒到了天明,喝得大醉,于是做了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的怀念。
小序1.从小序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2.“兼”字什么意思?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抒发了什么情感?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赏析文本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与缘由“兼”是同时,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哪比得上。把酒:端起酒杯。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不胜:经不住。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翻译:
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我)端着酒杯问上天。不知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借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月中的宫殿楼宇太高,承受不了那里的清寒。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上阕(上片): 1、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整体感知上片大意——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
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愿?——月宫里形单影只,冷冷清清,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又确定了“入世”的立场。这显现了苏轼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不该。何事:为什么。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千里:相隔千里的人。翻译:
(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眠的人。(月儿)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明亮的月光。 下阕(下片):(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感受下片大意(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面是“埋怨月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月圆人不圆”的遗憾。此句本是作者自我排遣内心的遗憾,但蕴涵了人生哲理,即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作者在排遣了自己内心的遗憾之后,情怀进一步旷达,感情也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作者乐观而旷达的情怀。感受下片大意
上阕:是写景想象,表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矛盾。最后又表现了作者原为国家效力的积极心态。
下阕: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豪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及天下人的祝愿:但愿人们都能健康常在,即使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对天下所有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小 结 :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作者政治处境的失意与矛盾;下阕对月怀人,阐发人有 ,月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