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件(共66张PPT)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件(共66张PPT)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22:3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
革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
实现了华夏的大一统。
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条件
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条件
(1)政治: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
r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秦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3)有利条件 ×
西至 、 羌中
前225年灭魏
奠定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攻战略,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
北起阴山至辽东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
东至海暨朝鲜
南至北向户
一、秦的统一
2、秦统一的过程
222
立起新的统一王朝。
统一六国
扩大疆域
前223年灭楚
前228年灭赵
前230年灭韩
在北方,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万里长
城。
在南方,征服百越,设置三郡,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
的控制。
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 北据河
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一、秦的统一
扩大疆域:
主要措施
军事
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政治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
思想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
统一法律,以法为教
社会 管理
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一、秦的统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命为“
制 ”,令为“诏 ”,自称曰“朕 ”。
—— 《资治通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皇帝制度
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
事曰上。……所在曰行在, 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
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
车骑。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
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皇帝制度
(1)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的专制与残暴
(3)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三公九卿制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集权于皇帝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产生的
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道)两级行政 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
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郡县制度
材料: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
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 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郡县制度
> 特点:西周——分封制,官员世袭,有封地,有独立性;
> 秦朝——郡县制,官员皇帝任免,只有俸禄无封地,有利于国家统一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异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以地域划分为基础
官员产生的 方式 世袭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世袭
与中央的 关系 在自己的封疆内有较大 的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影响 异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同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3)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学习探究: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郡守、县令均由中央任命
三公九卿制
乡、里、亭
郡县制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皇帝
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全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 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是指君主个人专断独裁,即军政大权于一身;涉及君权
与相权关系问题。
(2)中央集权: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是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
问题。
2、特点:
(1)官僚政治: 中央和地方官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是流动官员,不能世袭,与皇家没有血缘关系。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皇权独尊: 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皇位世袭;
(3)高度集中: 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集中于皇帝;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4)家国同治: 中央和地方官员都为皇家服务,家与国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一、秦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全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影响:
(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2)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3)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后世王朝所沿用。
消极影响: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易造成个人专断,导致暴政出现,进而激化阶级矛盾。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释文为: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
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东成,为里名。户人, 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 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 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
均为人名。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2)经济上:编订户籍
右图为: 里耶秦简户籍簿
一、秦的统一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
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
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诗》、《书》等书籍;有敢谈论者处死,以
古非今的灭族 。
第二年,两个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焚书坑儒的认识:
实质: 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以强制力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
目的: 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治统治。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一、秦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4)交通上: 统一车轨,修直道、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国道 ”,
始于秦朝。秦灭六国后,第二年(公元 前220年)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 全国各地的驰道。
(1)有利于军队的快速行动;
(2)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秦的统一
3、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 (5)法律上: 制定《秦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的法律,把
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史称“ 明发度, 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右图为: 云梦睡虎地秦简
(1)疆域上: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
并阴山至辽东 ”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政治上: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济文化: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民族关系: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总之,秦的统一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秦的统一
秦朝巩固 统一的措施的 积极影响?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1、暴政的表现
(1)徭役繁重
(始皇三十五年) 深受皇帝重用的术士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
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 权势至如此……”于是二人相约亡去。始皇帝闻之,乃大怒曰: “吾前收天下书 不中用者尽去之。悉 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
者……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 “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据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祸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 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 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 以吏为师。 ”“制曰:可。
——据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1、暴政的表现 (2)残酷的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秦用商鞅,连想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
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至 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 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 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班固《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1、暴政的表现 (3)刑法严苛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2)法家思想治国, 刑法严苛,人们摇手触禁。
(3)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4)秦二世残忍昏庸: 实行严刑峻法,变本加厉,加重人民负担
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等
开拓边疆、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1、秦朝暴政的表现:
(1)徭役繁重
——贾谊《过秦论》
2、影响: 徭役繁重,百姓不堪负重;刑罚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
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最终导致秦朝的速亡。
长城谣(秦朝民谣)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水经注》卷三 河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2、暴政的影响
(陈胜)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
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史记·陈涉世家》
“御史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
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
——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之《徭律》
(谇:斥责、诘问 赀:罚款)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
失望。
——《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
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前206—前202)的楚汉战争,最
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
悉除去秦法……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记·高祖本纪》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 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材料: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
贿。 ……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是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材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的灭亡在于秦朝的暴政,而不在于制度。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上述观点虽然有理,但都不全面。
秦朝建立了一套皇帝与中央集权的体制,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体制对于各项社会工程
的修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抗击外族的侵略、保持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秦始皇和他的秦帝
国历史功绩不可抹杀。
但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秦统治者在统治不稳的情况下,建设的急功近利以及新制度推行中的刚性有余;
沉重的徭役兵役,严刑苛法;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而是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
室朝臣;压制思想把士人推到了对立面;后期统治的僵化腐朽;最终导致了秦的短命而亡。
有人认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族入侵、维持社会稳定。也有人认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加速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致秦朝短而亡。
以上两种观点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理由。
拓展研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
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知识点2:西汉与东汉——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
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
乘牛车 ”。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材料研读
1、西汉的建立: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概况: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 ”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引发了“七国之乱 ”。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
2、汉初“休养生息 ”政策与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含义:
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
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休养生息的原因:
①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人口减少,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
急。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 ”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休养生息 ”政策与文景之治:
(3)具体措施:
①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②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免自卖为奴婢为庶人; ④让士兵卸甲归田,授予田宅
(4)影响:
汉初60多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这一时期处于文帝景帝在
位期间,史称“文景之治 ”。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1)王国问题:
①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先是分封异性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
将异姓王逐渐剪除。
②为 “惩亡秦孤立之败 ”,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③汉初,由于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 ”,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④汉景帝时,采取“削藩 ”,引发了 “七国叛乱 ”,不久平息。但王国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它们依然威
胁着大一统王朝。
(1)王国问题(2)豪强势力强大(3)思想混乱(4)相权过重(5)匈奴问题
3、“休养生息 ”带来的五大“ 困境 ”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
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
——《史记》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引发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
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3、“休养生息 ”带来的五大“ 困境 ”
(1)王国问题: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3、“休养生息 ”带来的五大“ 困境 ”
(2)豪强势力强大的问题
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势力垄断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尤其东部一些封国拥有煮盐、铸
币等生财之道,社会上弃农从商者甚多,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
(3)思想文化方面
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思想流行,没有形成主流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 ”
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现实需要。
请同学们思考汉武帝时期是如何解决这些困境的?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政治上:
①“推恩令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中央
中央
二、西汉的强盛:
诸侯
诸侯
中央
诸侯
A
常 侍
丞 相
太 尉
侍 中
有事上报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执行机构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九 卿
皇 帝
二、西汉的强盛:
御史大夫
外 朝
尚书令
中 朝
决策机构
②中外朝制度:
(1)政治上:
刺史六条问事
一、豪强强占田宅超过定制,以强凌弱;
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
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 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
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付势欺人,为非作歹;
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1)政治上:
③刺史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
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西汉的强盛: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政治上:
④察举制: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⑤社会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
势力的不法行为。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青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举秀才不知书,
二、西汉的强盛:
张 汤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
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1)私人铸币,破坏经济秩序;
(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经济上:
二、西汉的强盛: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
铢钱。
a盐铁官营: 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实行盐铁专营、专卖;
③ 推行均输平准: 由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 颁布算缗告缗令: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西汉的强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汉书 董仲舒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3)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
思想。
二、西汉的强盛:
董仲舒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3)思想上:
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 ”的原因:
(1)汉武帝时期, “无为而治 ”的思想,已不适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采取一种新的
治国思想,以维护加强君权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要内容:
(1)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
(3)社会道德: “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
(4)缓和阶级矛盾: “施行仁政 ”,限田、薄敛、省赋役
二、西汉的强盛:
战国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南下袭扰中原。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
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
广大地区。
西汉初,匈奴依然威胁北方地区民众和北方边境的安宁。自高祖刘邦平城白登山之围事件后,由于
实力不逮,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 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4)军事上:巩固边疆,开疆拓土
二、西汉的强盛: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4)军事上:巩固边疆,开疆拓土
北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最终控制了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 的大片地区;并设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派张骞出使西域, 加强交流: 为配合对匈奴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开通,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汉宣帝时期即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二、西汉的强盛:
石 榴
天 马
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
丝绸、漆器、金属工具、
中国传向西方
中国输出品是以 手工业品和技术 为主
西方输出品是以 动植物品种和宗 教文化为主
二、西汉的强盛:
说明:中原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对较高
铁器
汗血马、 乐器、 歌舞、 佛教等
葡萄 核桃 苜蓿
丝绸
四大发明等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 标
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
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西汉的强盛:
措施
作用、影响
政治上 “推恩令 ”、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 史制度等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上 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均输平 准、算缗告缗等
打击了富商豪强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思想、 文化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 学教育
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
流意识形态。
军事上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
有利于北方边境地区的安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
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归纳: 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西汉的强盛:
(1)西汉灭亡与新朝建立:
(2)王莽改制与新朝灭亡
①王莽改制: 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
列改革措施,但其改革措施不切实际,是社会矛盾更加 激化。
②新朝灭亡: 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
三、东汉的兴亡:
1、西汉灭亡与王莽政权
三、东汉的兴亡: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
东汉。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 “文叔少时谨信,与
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是! ”帝闻之,大笑曰: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
道行之。 ” ——《后汉书·光武帝纪》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
王莽。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随后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治国思想: “退功臣而进文吏 ”,以“柔道 ”治天下。
光武帝刘秀
三、东汉的兴亡: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3)统治措施:
政治上: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节省了开支。
经济上: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作用: 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抑制了豪强势力。
思想上: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作用: 继承了西汉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继续得到发展。
三、东汉的兴亡:
3、东汉的衰亡(原因)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农民起义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东汉的兴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问题探究: 什么原因导致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的局面长期存在?
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
制。 光武帝加强了皇权,在中央“三公 ”
只有名分却无实权,皇权缺少制约。当继
位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是,宰相不能发挥作
用,大权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
豪强地主的发展迅速:
(1)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
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 ”集团,即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
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
(2)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
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
不用缴纳租赋,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三、东汉的兴亡:
59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
特点或历史地位: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
名著。
(2)《汉书》:
东汉中期班固撰写
地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嵳,
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岩陁甗崎,摧崣崛崎。振溪通谷,
蹇产沟渎,谽呀豁閕。阜陵别岛,崴磈葨廆,丘虚堀礨,
隐辚郁垒,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
亭皋千里,靡不被筑。揜以绿蕙,被以江蓠,糅以蘪芜,
杂以留夷。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
蘘荷,葴持若荪,鲜支黄砾,蒋苎青薠,布濩闳泽,延曼
太原。离靡广衍,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
发越,肸蚃布写,晻薆咇茀。
——司马相如《上林赋》
2、文学
(1)汉赋:
汉赋: 一种介于韵文散文之间的文体,铺
陈排比,辞藻华丽。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班固
《两都赋》 ……
四、两汉的文化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
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四、两汉的文化
2、文学
(2)乐府诗:
(3)五言诗:
四、两汉的文化
3、科技:
(1)医学:
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被后世誉为“医圣 ”
四、两汉的文化
3、科技:
(2)数学: 《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在中国数学史
乃至世界数学史都占有重要地位。
(3)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剑和其他
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汉和帝封
他为“龙亭侯 ”,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
意义: 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蔡 伦
材料一 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
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
材料三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
四、两汉的文化
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帛 书


①西汉初期的《周髀算经》
②东汉张衡“候风地动仪 ”
③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 ”
⑤西汉氾胜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
四、两汉的文化
(4)其他科技成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