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十一中高一(上)期中
语 文
202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木讷(nè) 着恼(zháo) 慰藉(jiè) 包扎(zā)
B. 百舸(gě) 守拙(zhuó) 执拗(niù) 半晌(xiǎng)
C. 吐哺(fǔ) 掇取(duō) 契阔(qiè) 渌水(lù)
D. 纶巾(guān) 大弦(xuán) 休戚与共(qī) 封狼居胥(xū)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廖阔 阑干 樊笼 书生义气 B. 樯橹 扭怩 铮嵘 摧眉折腰
C. 仓惶 仟陌 譬如 霞蔚云蒸 D. 激扬 洪涛 脂膏 磕磕绊绊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问候) 虚室有余闲(空室)
B.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
C. 渌水荡漾清猿啼(绿色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D. 故国神游(赤壁古战场) 如今有谁堪摘(忍受)
4.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误落尘网中 B. 天姥连天向天横
C. 大珠小珠落玉盘 D. 卷起千堆雪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与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B.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他又是山水诗的创始人。
C.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于唐代以后出现,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
D. 在中国诗词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陆游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6.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 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 “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 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7. 将下列三段文字填入材料一中【A】【B】【C】三个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2)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 123 B. 231 C. 132 D. 312
8. 下列不具备“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的一项是( )
A.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9.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 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 “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 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10.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释】觌(dí):相见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 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B.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待以宾礼
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 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13.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B.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C.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D.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E. 请煜入宫治装
F.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G. 上觉,遽诘所以
H.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1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 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 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 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5.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二)
16.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注释:①季氏,鲁大夫季孙氏。②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
“忍”有三个义项:①容忍,忍受;②忍心,狠心;③愿意,舍得。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恰当的义项,翻译画线句子,并说明理由。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 请将横线上的诗句填写完整。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 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 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 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19. “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只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B.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 “浊酒一杯家万里”。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乡愁?
20. 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21.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 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位于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腊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 ,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22.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侃:自嘲 B. 默然:鄙视的样子
C. 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 筋骨:力量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 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 “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 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这让作者感到遗憾。
24. 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25. 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
26. 语言基础运用
①在呈现汉字书写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方面,毛笔居功至伟。②殷商时代,先民已经使用锥体毛笔作为书写工具。③现在所见最早的古笔,是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的毛笔。④出土时,毛笔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竹制笔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笔锋尖挺。⑤毛笔是有弹性的软笔,能写出各种形态的点画,呈现生动丰富的笔势,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⑥书写时,笔毫会变形——笔头弯,笔锋分叉或扭绞,又可谓“笔软而麻烦生焉”。⑦何况,习书练字也是训练使用毛笔,学会控制毛笔。⑧书家书法水平的高下,也由用笔的能力见分晓。⑨书写有“法”,法是通行的规则;书写有“道”,道通书者的意趣。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加点的“居功至伟”使用无误。
B. ⑤⑥两句中的画线语句可以互换位置。
C. ⑦句中的“何况”应该换为“因此”。
D. ⑨句中的两处画线语句不能互换位置。
(2)不改变句意,请用“取决于”改写文段中的⑧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7. 写作。
现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密码,上网课时需要密码,网上购物支付时需要密码,银行转账时需要密码……你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过与 “密码”有关的故事,它们或有趣、或尴尬、或惊险……
请以“ 密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守拙”的“拙”应读作“zhuō”;“半晌”的“晌”应读作“shǎng”。
C.“吐哺”的“哺”应读作“bǔ”;“ 契阔”的“契”应读作“qì”。
D.“ 大弦”的“弦”应读作“xián”。
故选A。
2.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书生义气”的“义”应写作“意”。
B.“扭怩”的“扭”应写作“忸”;“铮嵘”的“铮”应写作“峥”。
C.“仟陌”的“仟陌”应写作“阡”。
故选D。
3.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苦恨:极其遗憾。句意: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C.渌:清澈。句意: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
D.堪:能够,经得起。句意:如今还有谁能够去摘取赏玩?
故选A。
4.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把“官场”比作“尘网”。
B.夸张,极言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C.比喻,把“琵琶清脆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
D.比喻,把“扑打到岸上的雪白的浪花”比作“雪”。
故选B。
5.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山水诗的创始人”错误,应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C.“《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错误,应是“古体诗”。
D.“陆游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错误,陆游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应是“柳永和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故选A。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答案】6. C 7. C 8. A 9. D
10. 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理由:(1)根据材料一,从空间角度上分析,①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②文字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2)根据材料二,从时间角度上分析,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7段“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中的“除了……还有”可知行话并不是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文段内容的能力。
A空,根据前文“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和后文“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在这种环境里,可以用声气辨人。题干(1)中的“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正是由大声的“我”的声气“报名”的。所以此处选(1)。
B空,根据前文“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和后文“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记号的作用,题干(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就是用“铜钱”代话的。所以此处选(3)。
C空,根据前文“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可知,这里强调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的重要性,题干(2)“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正体现了“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此处选(2)。
故132的顺序正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A.诗句是对自己居住地的介绍,这是对陌生人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B.从材料一第七段“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可知,诗句中的人物表达情意时并没有使用语言,而是用表情动作来表达。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是用“放白鹿”“行即骑”这些动作表明自己的意思。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D.从材料一第七段“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可知,诗句中“把酒话桑麻”是用农民之间的语言来讨论农业问题,属于行话。属于“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第4段“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可知题干把因果说反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1段“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和最后一段“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可知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
从材料一第3段“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知,费孝通认为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可知,作者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的乡土文学的语言与文字,材料一是从空间角度上分析的。
从材料二第1段“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可知,材料二是从时间角度分析的乡土文学语言与文字。
从材料二第4段“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可知,作者认为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材料二最后一句“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是作者观点的总结,作者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答案】11. C 12. D 13. B 14. D
15. 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会心的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预:提前、预先。句意: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所,结构助词,加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句意:看他选取什么。/一点都不接受。
B.以,介词,用。句意:吴越人驾小船追上送给他。/用宾客的礼仪相待。
C. 何,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我有什么功劳呢?
D. 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曹彬。句意: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皇帝哭得很悲伤。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近名”是“追求名声”之意。此句是判断句,句意: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追求虚名了。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错误。由原文“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可看出是太祖器重他,不断委他以重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处“笑”的是潘美私下看着曹彬微笑,是因为当初攻打南唐时皇帝曾许诺封他为使相,潘美预先恭喜他时,曹彬说过皇帝还不会封他为使相,因为太原刘继元尚未攻克。果然被曹彬说中,皇帝以此为缘由暂缓封相。据此得出:潘美会心的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第二处“笑”是皇帝听了他们的解释之后也大笑,是因为曹彬的确猜中了自己的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同时也有自我解嘲之意,为了补偿曹彬,之后赏赐曹彬钱财。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曹彬刚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摆在席子上,看他选取什么。曹彬左手拿盾牌戈戟,右手拿礼器,一会儿又拿起一枚官印,其他什么东西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不寻常。
(后周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人相见赠送的礼物,一件也没有接受。吴越人驾小船追上送给他,送了好几次,曹彬仍不接受。然后说:“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下来登记带回,全部上交官府。
起初,太祖赵匡胤(当时还不是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务不登门拜访,大臣们在一起宴会聚饮,也很少参与,所以太祖很器重他。建隆二年,太祖从平阳把他召回来,对他说:“我过去经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曹彬叩头道歉说:“我是后周皇室的近亲,又是朝廷重臣,恭敬地任职,还唯恐招致过错,哪里敢随便结交呢?”
(北宋太祖)开宝七年,征伐江南。在长期围城期间,曹彬常常延缓军队的进攻,希望李煜出降。城池即将攻破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军务,部下诸将都来探望。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愈的,只要诸位诚心诚意地发誓:在攻下城池那天,不随便杀害一个人,我的病自然就会好了。”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有好转。第三天,金陵被攻陷。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余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宾客的礼仪相待,请李煜回皇宫收拾行装,曹彬率数人骑马守候在宫门外。旁边的人悄悄对他说:“李煜进宫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必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当初,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打败李煜,一定封你为使相。”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曹彬说:“不可能。这次出征,依仗皇上的天威,遵循朝廷的谋略,才能成功。我有什么功劳,更何况使相是最高的品级啊。”潘美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彬答道:“太原还没有平定呢。”等到回师还朝,献上俘虏。太祖对曹彬说:“本来应该封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还没有平定,暂时还得等等。”听到这话,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照实回答。太祖也大笑,于是赏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在世何必位至使相,好官职也不过是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真宗乘车亲临府第探视病情,亲手为他调药,又赐给他白银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临吊唁,哭得很悲伤。
(二)
16. 【答案】选择①:我认为应解释为“容忍,忍受”。翻译为:这样的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受呢?理由:季氏是鲁国大夫,八佾是天子所用礼制,季氏使用八佾属于僭礼行为;而孔子一向注重礼制在社会中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所以对这种“僭礼行为”难以“容忍”。意思对即可。
选择②:我认为应解释为“忍心,狠心”。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理由:季氏是鲁国大夫,八佾是天子所用礼制,季氏使用八佾属于僭礼行为;礼制是为了约束人的外在行为,季氏实际是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礼制,这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忍”可以理解为“容忍、忍受”。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而且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是注重社会规范和礼节的,所以他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的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也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忍”可以理解为“忍心、狠心”。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是季氏实际肆无忌惮地破坏礼制,孔子批判这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参考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答案】1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B 19. A
20. ①共同意象:白发。②抒情方式不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间接抒情,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通过自嘲早生华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萧、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自怨自艾”错,颈联诗人自伤身世,抒发了飘泊无定,老病孤愁的感情,但并非“自怨自艾”。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只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理解错误,“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并非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及抒情手法的能力。
从意象上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意思是: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意思是: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可见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白发”。
从抒情方式上看,《登高》尾联中,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艰难苦恨”“潦倒”直抒胸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词人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借用古代的人和事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21. 【答案】 ①. 乌鹊南飞 ②. 暧暧远人村
③.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④. 小弦切切如私语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⑥. 一尊还酹江月 ⑦. 气吞万里如虎 ⑧. 凄凄惨惨戚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暧、霓、幽、酹。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答案】22. B 23. B
24. 第⑧段中,①作者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仰,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怀念和敬仰鲁迅等文化先哲的问题。
25. 第一问:淡然,不在意。
第二问:文中有三处依据: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译作原稿被用来包油条时说的话;雕像太高而形成阴影挡在鲁迅墓前面时,作者对于鲁迅先生心理的猜想;鲁迅先生对自己后事的意见或在《病后杂谈》中表达的对于追悼、怀念自己一事的态度。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B.“默然望着往来的人”是写鲁迅塑像在热闹的广场中的状态,“黯然”并非鄙视的样子,此处是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B.“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各具美感”曲解文意。这些雕像身上挂着包或围巾之类的东西,哪还有美感可言。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本段是写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的,如文中写道“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影响力巨大。
从主旨上看,“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等句则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仰,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同时引发人们思考该怎样怀念和敬仰鲁迅先生。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
“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其中“略含嘲讽”和“是一场风,让它去吧”能表明鲁迅对此种“敬仰和怀念”是淡然的,不在意的。
第二问,文中有三处依据:
由“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可见,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是淡然,不在意的;
由“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可见,雕像太高而形成阴影挡在鲁迅墓前面时,作者对于鲁迅先生心理的猜想,说明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是淡然,不在意的;
由“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可见,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是淡然,不在意的。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
26. 【答案】(1)B (2)书家书法水平的高下,也取决于用笔的能力的强弱。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居功至伟”,赞美人功劳十分伟大。这里用来赞美毛笔功劳大,使用无误,判断正确。
B.⑤句中“笔软则奇怪生焉”对应“能写出各种形态的点画,呈现生动丰富的笔势”,⑥句主要讲“笔软而麻烦生焉”对应“笔头弯,笔锋分叉或扭绞”,对应正确,所以⑤⑥两句中的画线语句不可以互换位置,选项说法错误。
C.⑦句中“习书练字也是训练使用毛笔,学会控制毛笔”是对前文笔软的回应,因为笔软,所以要训练使用毛笔,学会控制毛笔,“何况”应该换为“因此”,选项说法正确。
D.⑨句中“法是通行的规则”“道通书者的意趣”前后是递进的关系,两处画线语句不能互换位置,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改写语句的能力。
本题要求用“取决于”的句式,注意前面的“高下”属于两面,后文也应该是两面,可以把“也由用笔的能力见分晓”改写为:也取决于用笔的能力的强弱。
最终可改为:书家书法水平的高下,也取决于用笔的能力的强弱。
27.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首先说明我们的生活与密码紧密相关的现实,并举了上网课、网上购物支付、银行转账等几个典型例子。而材料最后,“你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过与‘密码’有关的故事”这一个问句里,说明文章选材一方面应与自己有紧密关联,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密码”元素。而“我”与密码相关经历的情感方向,可以有趣、可以尴尬、可以惊险,甚至也可以是喜怒哀乐的任何一种情感。
试题要求以“ 密码”为题,补充题目并写一篇记叙文。在这里,所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动词,比如“忘记”“找回”等,这样行文时就应当围绕自己因为密码而产生的诸多举动而加以串联,比如可叙述自己因长时间不用而忘记自己笔记本电脑的开机密码,因为着急而产生的诸多滑稽举动,最终却偶然发现自己当初根本没设密码的滑稽经历。此外,标题中也可以补充形容词成分的内容,而对密码的性质加以界定,比如可以补充“开心”“亲情”等,将“密码”抽象化,展现自己保持开心状态,或维持与家人的情感的独特方法。
立意:
1.叙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回密码的经历。(找回密码)
2.叙述自己辛勤奋斗终获奖项的经历。(我的成功密码)
3.叙述自己与妈妈维持亲情的独特秘方。(我的情感保鲜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