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4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4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2 08: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写作背景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解释下列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英雄业绩)(精锐部队)(草率)(落得)(不堪,哪堪)解释下列词语(普通)(寻找)用 典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词


典孙权其人:孙权其人:孙权其人: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孙权其人: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刘裕其人:刘裕其人:刘裕其人:作者态度及目的:刘裕其人:作者态度及目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上片小结:宋文帝宋文帝宋文帝作者用典用意宋文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作者用典用意“佛狸祠”景象:“佛狸祠”景象:“佛狸祠”景象:作者用事目的:“佛狸祠”景象:作者用事目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廉颇 廉颇 廉颇 作者用意 廉颇 作者用意 用典意图:借廉颇抒发自己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主旨:思考: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