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08: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梳理结构,分析白莽、柔石的形象。
2.
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4.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鲁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
赏析重要词句,理解题目及文中典故的内涵。
3.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鲁迅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写作背景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关于“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①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②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③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④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梳理脉络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白柔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1.研读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
任务一:分析白莽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勤奋好学
爱憎分明
率直坦诚
1.研读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
任务一:分析白莽
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 “又一次的被了捕” 的那一次了。
积极乐观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那时还恐怕因为书极便宜,店员不肯经手,开口时非常惴惴。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
任务一:分析白莽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山陀尔,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裴多菲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驰骋于战场,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任务一:分析白莽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任务一:分析白莽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任务一:分析白莽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别了,哥哥(节选) 白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
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
想做个Promcthcus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愤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引用白莽亲自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借裴多菲歌颂和赞扬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记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任务一:分析白莽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白莽
性格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勇于斗争
任务一:分析白莽
白莽形象总结
白莽
任务二:分析柔石
1.梳理柔石相关情节,分析柔石是一个怎样的青年?为何说他“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迂:言行思想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切合实际,不知变通。
硬气:为人刚强有骨气,为坚持道义而宁死不屈。
任务二:分析柔石
柔石相关文段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 ——不至于此罢 ……”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 ……”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天真单纯
任务二:分析柔石
柔石相关文段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
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勇于承担、刚毅坚强
单纯善良、缺乏经验
任务二:分析柔石
柔石相关文段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 他简洁的答道: 只要学起来!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
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
执着坚定、至死不渝
勇敢无畏、从容不迫、对朋友讲义气、宁折不屈
拘泥保守
任务二:分析柔石
补充知识:方孝孺
至是(成祖)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明史·方孝孺传》节选
思考: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
方孝孺:
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
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单纯善良、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手法,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
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解读文本·分析人物
迂——善良与纯真、勤勉与憨厚、执着与坚定
“迂”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这些发生在柔石身上的事,看似是不知变通的憨笨,实则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随和单纯、淳朴正直,鲁迅这是善意的、亲昵的批判,饱含着的是对柔石率真善良的赞扬。
硬气——勇于承担、刚毅坚强、勇敢无畏、宁折不屈
任务二:分析柔石
总结柔石性格特征
刘和珍等学生和柔石等五烈士一样,都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是以生命为中国执着奋斗的人。 他们充满天真与热情,同时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正直、善良的心灵。但最终都遭到了无情的杀戮。
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很特殊,他们从年龄上看,是鲁迅的晚辈;从身份上看,是鲁迅培养和扶植的学生和朋友。
回答问题
4.白莽、柔石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回答问题
5.读第四部分,思考: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歌释义: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 (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6、读第五部分,一首小诗——体悟情感
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各方势力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勇于用笔进行战斗。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战斗精神。
以景结情,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沉重。
7.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孩子去牺牲的画面。实际上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两个幼子都死在了战场。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有三个:“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7.该诗中的一些内容,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印证解释。
“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
首联
“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
颔联
“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颈联
“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尾联
鲁 迅
向 秀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8、读第五部分,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这三个典故都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了一个宗旨:用朱棣杀害方孝孺,秦桧杀害岳飞,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
9.分析文中三处典故,思考作者的深意?
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
《说岳全传》: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赶尽杀绝的狠厉
《思旧赋》: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
10、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和残酷;
“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征途。
两个“正长”,说明反动统治还在延续,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这里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血的教训使“我”看到了黑暗统治如同黑夜,看到了革命之路还很漫长、斗争还很艰巨。
但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11.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结合文中几次提到“忘却”与“记念”的片段进行分析。
“忘却”: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二者合起来,其含意为:对烈土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奋力前进,继续战斗。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异同:
1、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2、都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3、都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拓展延伸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1)语言风格不同:
《记》文: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
《为》文:感情深挚沉痛,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2)“忘却”的含义:
《记》文:“忘却”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却刘和珍等革命烈士的事迹,牢记他们英勇献身的精神;
《为》文:“忘却”是暂时搁置悲痛,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课堂结语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总结主旨
总结主旨
忘却,是为搁置痛苦;
战斗,实为最好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