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 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 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20: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任务群主题为“走进闪光的人”,任务群下的三个子任务分别是“知闪光的品格”“品闪光的人”和“做最好的自己”。《古诗三首》一课重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受到诗中人物“闪光品格”的感染。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所作。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本诗情景交融,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的气概。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所以,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感受诗人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导入。学生听歌曲,谈论送别诗。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诗人。
预设: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了送别友人的地点(芙蓉楼)和友人的名字(辛渐)。
(2)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写到的景物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同僚之别,甚至是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3)作者王昌龄(698—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擅长七绝,人称“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学习任务一:还原诗中的画
活动: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顺,读好节奏和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谈初读后的感受,还原诗中的画。
学习任务二:探寻诗中的心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学习活动一: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1.学生读前两句,抓住关键词“寒”“孤”想象画面。
2.指名学生说体会,自然的“寒”和楚山的“孤”。
预设:“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3.学生齐读,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学习活动二: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1.学生再读古诗前两句,继续谈体会: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诗人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2.指名学生谈体会。
预设: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诗人平添了几分孤独!学生带上感受朗读。
3.学生齐读,读中感受诗人离愁和孤独。
学习活动三: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1.师引导:除此之外,诗人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呢?这个“寒”字,我们还能怎么理解?
预设:王昌龄曾在朝廷做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741),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2.学生齐读,读中感受诗人那种复杂的内心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
学习任务三:走进诗中的人
学习活动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1.学生听雨声的音效结合古诗后两句补白: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设情境,感情引读
(1)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两句话(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2)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两句话(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3)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两句话(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4)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两句叮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二:完成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师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生答: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