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03 14: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 21 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北京城
(1)北京城:_______时,在_______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布
局严整,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2)紫禁城:北京城的中心,是_____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
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蜿蜒六千余公里,
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明成祖元大都皇帝鸭绿江嘉峪关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1.原因:
(1)明朝___________的提高,_________的繁荣,促进了科学
技术的发展。
(2)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2.代表成就:
(1)《本草纲目》:
①作者:_____医药学家_______。
②价值: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_______巨著,内容丰富,考订
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后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
学的重要文献。明朝李时珍药物学(2)《天工开物》:
①作者:明末科学家_______。
②价值:总结明代_____________生产技术,反映我国_____
_____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
力相配合等,后被译成多种外文,被誉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宋应星农业和手工业手工工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农政全书》:
①作者:明末科学家徐光启。
②价值:农业百科全书,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记一记】
☉北京城修建于明成祖时,元、明、清三朝都定都于北京。
☉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读一读】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物以万计,人类要做的事情因此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材料反映了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读图学史】作者:  A  ? 内容:  B  ? 评价:  C  ? A: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应星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线索构建】
A: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长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革新工艺技术的社会需要,涌现出一些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的科学家和科技巨著,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杰出的古代建筑】
材料一 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1)材料一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建筑?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故宫(紫禁城);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材料二中所说的明代修筑的“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东起A处,西到B处,A、B分别是什么地方?根据材料概括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提示:A:鸭绿江;B:嘉峪关。
理由: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3)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展示了中华文明,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②有利于唤醒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③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光辉的科技巨著】(4)请写出图中两位人物的代表性作品。
提示: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5)比较上述两部著作有什么相似之处。
提示:①都成书于明朝;②都是总结性著作;③后来都被译成多国文字;④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感悟历史照未来】
(6)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有何感想?
提示:①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②学习两位科学家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备选探究】
探究主题 中华民族的脊梁——长城
材料一 秦始皇,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兵志(三)》材料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饮马长城窟行》
材料三 长城沿线“六十年来,塞上物阜(丰富)民安,商贾辐辏(支集),无异于中原”。
——明万历《宣府镇志》(1)材料一表明秦、明两朝为什么修筑长城?
提示:秦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反映的现象?
提示:材料二反映的是秦始皇残酷役使人民修筑长城,体现了秦的暴政。(3)你认为材料三所描写的内容与长城有关吗?为什么?
提示:有关系。因为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长城沿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4)秦、明两朝修筑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核心点拨】
1.明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目的:明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明代前期和中期,退居蒙古故地的元朝残余势力以及后来的瓦剌时常南下扰掠;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女真又兴起,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因此,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务,成为明朝的一件大事。
作用:明长城的修筑对于明王朝新建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安全以及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2.李时珍为什么能够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提示:(1)家庭的熏陶。
(2)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医药书籍。
(3)虚心请教。
(4)注重实验研究。
(5)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3.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提示:特点:(1)传统科技成就仍位居世界前列。
(2)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3)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原因:(1)封建经济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