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从小在学问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应当怎样面对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孙中山的情况,边读边理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难点:理解孙中山说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时,你们是怎么做的呢?是放任不管,还是主动寻求答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懂就要问。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了解到孙中山先生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不懂之处,以及他是如何通过提问来解决问题的。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勇敢地提问,积极地寻求答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故事,看看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做到“不懂就要问”的。
二、生字学习
1. 背(bèi):背诵、背景
造句:他能够背诵整篇文章,记忆力很好。
2. 诵(sòng):朗诵、诵读
造句:她的朗诵充满了感情,让人深受感动。
3. 例(lì):例子、案例
造句: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4. 圈(quān):圆圈、圈子
造句:她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
5. 段(duàn):段落、片段
造句:这篇文章的段落划分很清晰。
6. 糊(hú):糊涂、模糊
造句:他对这个问题还是很糊涂。
7. 涂(tú):涂抹、涂料
造句:他用涂料把墙壁刷成了白色。
8. 呆(dāi):发呆、呆子
造句:他坐在那里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
9. 戒(jiè):戒律、戒指
造句:他遵守戒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
10. 挨(ái):挨打、挨骂
造句:他因为做错事而挨打了。
11. 楚(chǔ):清楚、翘楚
造句:他对这个问题很清楚。
三、作者简介
《不懂就要问》的作者是陈亮。陈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陈亮(1898 年-1977 年),原名陈汝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曾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革命宣传工作。陈亮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他倡导普及教育、民主教育和科学教育,并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敢于向老师提问,寻求正确答案的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教育了孩子们要养成不懂就问、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情景,强调了当时教育方式的机械和死记硬背。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这句话介绍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情况。私塾的教育方式是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声音像唱歌一样。这种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诵读能力,而不是对内容的理解。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私塾的教育方式。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诵读后,先生会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然而,先生并不会讲解书中的意思,而是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记忆。
这段话通过对私塾教育方式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局限性。这种机械的教育方法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教育的思考,即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知识。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孙中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次经历,强调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勇于提问的精神。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每天来到学校时的习惯动作,他会把书放在先生面前,然后流利地背诵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对他的表现表示满意,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这句话继续描述先生的教学方法。他在孙中山的书上圈出一段内容,然后念一句,让孙中山跟着念一句。当孙中山能够正确读出这段内容后,他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这句话表明孙中山虽然能够背诵书中的内容,但他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他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文字,而对于书中所表达的含义一无所知。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句话展示了孙中山的思考和勇气。他意识到单纯地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意义,于是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请求先生讲解书中所圈出的那段内容的意思。
这段话通过对孙中山学习过程的描述,突出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勇于提问的精神。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即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3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通过对同学们的反应和课堂气氛的描写,突出了孙中山提问的突然和影响力。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的提问对同学们产生的直接影响。同学们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这表明他们之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问题,或者没有勇气提出疑问。孙中山的突然提问打破了这种常态,让同学们感到惊讶和不知所措。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同学们的反应。鸦雀无声表示课堂上突然陷入了一种寂静的状态,没有人说话或发出声音。这种寂静反映了同学们对孙中山提问的意外和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反思。
这段话通过对同学们的反应和课堂气氛的描写,展示了孙中山的提问对整个学习环境产生的冲击。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学习态度和勇于质疑的重要性的思考。
【第4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通过对先生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孙中山的严厉态度。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这句话描述了先生的动作。他拿着戒尺,这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工具,用于惩罚学生。走到孙中山跟前,表示他直接面对孙中山,准备对他进行教导或惩罚。
“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这句话描述了先生的语言。他用严厉的声音问道,表达了他对孙中山的不满或质疑。他询问孙中山是否已经会背诵所学的内容,可能是因为他之前要求孙中山背诵而孙中山没有达到要求。
这段话通过对先生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孙中山的严厉态度。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思考,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平衡严格要求和关爱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展示了孙中山的自信和扎实的学习能力。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的回答和行动。他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先生说他会背了,然后紧接着就将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这表明孙中山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充满信心,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所学的内容。
这段话通过孙中山的回答和背诵行为,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扎实的学习能力。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的思考,即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努力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6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展示了先生态度的转变以及他对学生的关心。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这句话描述了先生的动作。他收起了之前用来惩罚学生的戒尺,并且摆摆手示意孙中山坐下。这个动作表明先生不再对孙中山持严厉的态度,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来与他交流。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这句话是先生对学生们说的话。他原本认为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明白书中的道理。然而,由于学生们现在表现出了想听他讲解的兴趣,他决定给他们讲解书中的道理。这显示了先生对学生们的关心和愿意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态度。
这段话通过对先生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学生态度的转变。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思考,即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调整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7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先生的讲解和学生们的学习态度。
“先生讲得很详细。”:这句话表达了先生在讲解时非常细致和全面。他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地阐述书中的道理,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
“大家听得很认真。”:这句话说明学生们在听先生讲解时非常专注和用心。他们没有分心或打闹,而是全神贯注地聆听先生的教诲。
这段话通过对先生的讲解和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的描写,强调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认真负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的思考,即学生应该保持专注和用心,而教师应该尽力确保讲解清晰、详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8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通过同学的疑问,展示了孙中山在学习过程中的勇敢和坚持。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同学对孙中山提出的问题。他好奇孙中山为什么敢于向先生提出问题,而不担心受到惩罚。这个问题反映了同学们可能普遍存在的对先生严厉态度的畏惧。
这段话通过同学的疑问,突出了孙中山在学习过程中的勇敢和坚持。他不畏先生的严厉,敢于提出问题,追求知识的真谛。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勇气和求知精神的思考,即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勇于提出问题,不畏困难和权威,以获取更深入的知识和理解。
【第9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展示了孙中山对学问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对同学问题的回应。他以轻松的笑容表达了对学问的看法,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应该主动提问。他强调了学问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探索和求知。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孙中山对追求真理的决心。他表示,为了明白道理,即使可能面临挨打或困难,也是值得的。他并不害怕受到惩罚,而是将学问和真理置于更高的位置。
这段话通过孙中山的回答,突出了他对学问的积极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的思考,即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不畏困难,为了追求真理而努力。
五、总结:
《不懂就要问》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面对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教育了孩子们要养成不懂就问、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总结这篇文章时,可以强调以下几点:
1.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敢于向老师提问,寻求正确答案的勇气和精神。
2. 不懂就问的重要性,只有勇于提出问题,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3. 教育孩子们要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面对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寻求答案。
4. 通过这个故事,激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质疑,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总之,《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懂就要问,勇敢地追求真理和知识。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