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的形成 课件(3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的形成 课件(31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6 11: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 第五章 第二节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常见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剖面构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重点)
2.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综合思维】(重点)
3.根据材料,理解土壤功能和养护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土壤
定义: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地表。
组成:
一、观察土壤
【学】(限时10分钟)
1.阅读课本P88-P90和优化方案P106自主落实和关键能力,预习土壤概念、组成、颜色、质地、以及剖面构造。
2.阅读课本P91和优化方案P107自主落实,预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要求:1、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有圈画和标注。
2、独立思考,完成问题。
3、有疑问的问题做好标注。
4、把握好时间。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矿物质45%



5%

20%-30%
空气
20%-30%
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就是以颜色命名的,如黑土,红壤
观察土壤—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
石砾,砂粒,粉粒,黏粒
观察土壤——土壤质地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石砾
——Gravel
砂粒
——Sand
粉粒
——Silty
黏粒
——Clay
观察土壤——土壤质地
组成 通气、透水性 保水、保肥性 对农业的影响
砂土
壤土
黏土
组成 通气、透水性 保水、保肥性 对农业的影响
砂土 砂粒 强 差 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 良好 强 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黏粒 差 强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黑土
水稻土
黄土
红壤
白土
一般来说,土壤颜色越深,土壤越肥沃。
eg: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肥沃;
南方地区的红壤较贫瘠。
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黄色土
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紫色土
其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
红色土
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黑色土
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土壤
颜色
Soil color
森林土壤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
观察土壤——土壤剖面构造
观察内容:
土壤剖面结构
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耕作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剖面及特点
Natural soil profile and characteristics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因素
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时间因素
人为因素
形成因素
成土
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时间
人类
活动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1 成土母质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温度高 +降水多=
微生物活动旺盛+风化、淋溶作用强
02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03 生物
04 地貌
坡度
坡向
迎风坡 背风坡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05 时间
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
06 人类活动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养护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红花草
春季深耕
绿肥作物
广施农家肥
休耕
休耕地
制作生物炭
▋知识:土壤养护
土壤主要形成因素及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及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
气候 影响土壤层水热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湿热 冷干气候)
影响其他成土过程,如岩石风化过程、地貌发育过程、生物活跃程度,从而间接影响成土过程。
生物 提供有机质; 形成腐殖质; 富集营养元素; 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改变土壤结构
地貌 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叠加在生物、气候等因素之上的。
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不同导致土壤差异;外力等作用导致沉积物颗粒自山顶向低洼平地由粗到细。
时间 时间越长,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有利:人类对土壤的耕作和培育
不利:不合理的开垦、耕作导致土壤退化、板结等
有机层
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自然土壤剖面及特点
Natural soil profile and characteristics
自然土壤剖面及特点
Natural soil profile and characteristics
淋溶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耕耘
Ploughing
灌溉
Irrigation
施肥Fertilize
收获Harvest
改变土壤结构
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水分
温度状况
剥夺归还土壤
的部分有机质
改变土壤的
营养元素组成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1)说明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综合思维]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影响土壤的质地。
(2)说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综合思维]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议(3分钟思考,5分钟讨论),展,评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3)分别举例说明湿热气候和冷湿气候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湿热气候: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土壤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
冷湿气候:我国东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植
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
生物活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形成深
厚的腐殖质层,最终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
议(3分钟思考,5分钟讨论),展,评
课堂总结
土壤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土壤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改良土壤
【固】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地域土壤性状差异较大。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东北平原、江南丘陵和陕北高原的土壤特征。据此完成1~2题。
1.与江南丘陵相比,东北平原的土壤( )
A.土层厚度薄 B. 腐殖质累积量大
C. 降水淋溶作用强 D. 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2.与另两地相比,陕北高原的土壤最显著的优势是( )
A. 有机质含量高 B.通气透水性好
C.土壤紧实度高 D.水分条件好
B
B
【固】
下表示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占比。据此回答下面3-4小题。
3.表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壤分别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4.下列关于这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黄土高原
B.乙土壤分布区的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丙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D.甲、乙、丙三种土壤共同的改良途径是增施熟石灰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甲 30% 20% 49% 1%
乙 25% 30% 37% 8%
丙 35% 15% 47% 3%
B
C
【固】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关于土壤质地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砂土壤透气、透水性能好,因此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黏土蓄水性能好,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且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壤土因为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不仅通气、透水性能好,而且有利于保水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④土壤的质地不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可以对土壤的质地进行改造,使其适合农业生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