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模拟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模拟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4 10:4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75分钟 100分)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u 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溶液中仅含一种分子的是
A. B. C. D.
2.中国科学院研制出一种陶瓷基混合导体透氧膜,它允许电子和同时通过,可实现水连续分解制。工作时,CO、分别在透氧膜的两侧反应,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O在b侧反应 B.b侧发生还原反应
C.a侧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D.该装置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常温下,向0.1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当溶液中存在时,溶液中的主要溶质为
A. B.NaHS C.NaHS和 D.和NaOH
4.已知某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某一条件后的化学平衡图像如图(T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且,表示转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5.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四种溶液:a.、b.、c.、d.,其中大小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a=b>c=d B.c>a>b>d C.a>b>c>d D.a>b>d>c
6.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0.01的溶液的pH=2
C.0.01的溶液中:
D.0.01的溶液中:
7.25℃、101kPa下:①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反应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时,转移电子数不同
C.1mol Na(s)与足量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相同
D.25℃、101kPa下,
8.丙烷的一溴代物有两种:和,部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的反应均涉及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
B.比更稳定
C. △H<0
D.与得到一溴代物的两种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9.我国科学家以为催化剂,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实现常温电催化合成氨,其反应历程与相对能量模拟计算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合成氨反应的△H<0
B.两种电解质溶液环境下总反应→的焓变相同
C.两种电解质环境下各分步反应的焓变正、负号均相同
D.合成氨反应中有非极性键的断裂和极性键的形成
10.科学家在寻求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的办法,其中办法之一就是利用太阳能将分解成,再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右图是有关的能量循环示意图(已知:H-H键的键能为a ,O—O键的键能为b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
B.断开1mol H—O键所需要的太阳能为
C.1mol 燃烧生成液态水的能量变化为
D.水蒸气所具有的能量比液态水多kJ
11.现有下列三个图像:
图1 图2 图3
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像的是
A. B.
C. D.
12.对于反应,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 快速平衡
第二步 慢反应
第三步 快反应
其中可近似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反应的中间产物只有 B.第二步中与的碰撞仅部分有效
C.决定分解速率的步骤是第三步 D.第三步反应的活化能较高
13.中国科学院团队利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实现了高选择性乙烷电化学脱氢制取乙烯,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区为阴极区
B若电源为铅蓄电池,则a极的材料为Pb
C.M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D.若制得1mol ,则有1mol 被氧化
14.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0.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增大
B.将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增大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醋酸溶液至中性,溶液中
D.向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溶液中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15.(17分)
气态亚硝酸(或HONO)是大气中的一种污染物。
(1)亚硝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其电离方程式为 。
(2)亚硝酸进入人体可以与二甲胺[]迅速反应生成亚硝酸胺[],亚硝酸胺是一种化学致癌物。
①亚硝酸与二甲胺反应生成亚硝酸胺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
过程ⅰ和过程ⅱ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消去反应。
②上述反应机理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亚硝酸与二甲胺反应生成亚硝酸胺的△H (填“>”或“<”)0。反应难度更大的是过程 (填“ⅰ”或“ⅱ”)。
图1
(3)亚硝酸易分解产生NO,含NO的尾气必须吸收除去NO后才能排放。
①已知: ;


则反应的△H= 。
②用间接电化学法除去NO的过程如图2所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吸收池中除去NO的原理:

图2
16.(14分)
铜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
(1)用铜作阳极,钛片作阴极,电解一定浓度的NaCl和NaOH的混合溶液可得到,阳极及溶液中物质的有关转化如图1所示,阳极的电极反应为 ,每生成14.4g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图1
(2)将CuCl水解再热分解也可得到纳米,CuCl水解的反应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此温度下、(CuOH)、(CuCl)的关系为

(3)不同电压下,Cu//CuO复合电极在0.1的溶液中的光电催化还原生成甲醇的装置如图2所示,不同电压下产物甲醇的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
图2 图3
装置中Cu//CuO)复合电极是 (填“阴极”或“阳极”),光电催化还原生成甲醇的最佳电压是 。
17.(14分)
为探究能否氧化,某兴趣小组用0.1的溶液(pH≈7)和0.1的溶液(pH≈1)进行如下操作并记录现象。
已知:
①(紫色)
②遇无明显现象
③能显著减慢的紫色褪去
④在水溶液中能自发的发生反应
实验编号 Ⅰ Ⅱ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溶液呈紫色,静置后紫色迅速褪去,久置后出现淡黄色浑浊 溶液呈紫色,静置后紫色较快褪去,久置后未出现淡黄色浑浊
(1)分析实验Ⅰ:若向紫色溶液中加入酸,会使体系Ⅰ中 (填离子符号)浓度增大,导致平衡 (填“正向”或“逆向”)移动;出现淡黄色浑浊是因为与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分析实验Ⅱ:溶液紫色褪去,是因为被 (填“氧化”或“还原”)生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实验Ⅰ中出现淡黄色浑浊,而实验Ⅱ中未出现淡黄色浑浊的原因是

18.(13分)
乙二酸(HOOC-COOH)俗名为草酸,是一种有还原性的有机弱酸,在化学上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描述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压强不再变化 B.(g)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2)草酸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某温度下,测得0.1的溶液的pH=1.3,此时草酸的电离方程式为

②向10mL 0.1溶液中逐滴加入0.1的NaOH溶液,当溶液中时,加入的V(NaOH) (填“>”、“=”或“<”)10mL。若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此时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当pH=2.7时,溶液中 。
模拟卷答案
1.B
解析:是弱电解质,溶液中有、、三种分子,A项不符合题意;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溶液中仅含水分子,B项符合题意;溶于水,水解后溶液中有碳酸分子和水分子,C项不符合题意;为蔗糖或麦芽糖,在水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溶液中有水分子和分子,D项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由图可知,CO在b侧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b侧通过透氧膜进入a侧,水得到电子转化为氢气,A项正确,B项错误;水在a侧得到电子转化为氢气,a侧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项正确;光照下,水得到电子生成和,通过透氧膜进入b侧,CO在b侧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则该装置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项正确。
3.B
解析:常温下,向0.1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根据物料守恒,当溶液中存在时,溶液中的主要溶质为NaHS,B项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采取“定一议二”的方法。先定压强,压强一定,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就是吸热反应,正反应就是放热反应,△H<0;再定温度,温度一定,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a+b>c,△S<0。综上所述,A项正确。
5.D
解析:①的水解是微弱的;②观察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溶液、溶液中的浓度大于溶液、溶液中的浓度;③溶液中和的水解相互促进,而溶液中对的水解无影响;④溶液中不影响的水解,溶液中抑制的水解。综上所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a>b>d>c,D项正确。
6.D
解析:温度升高促进水解,浓度增大,pH增大,A项错误;亚硝酸是弱酸,部分电离,0.01的亚硝酸溶液中浓度小于0.01,所以pH>2,B项错误;的浓度大于的浓度,C项错误;由电荷守恒可知,,D项正确。
7.D
解析:是由和构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2,是由和构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也是1∶2,A项不正确;由化合价变化可知生成1mol 转移2mol电子,而生成1mol 也转移2mol电子,B项不正确;Na与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点燃时反应生成,放出的热量不相等,C项不正确;由盖斯定律知①×2-②即得到反应
,D项正确。
8.C
解析:由图像可知,和的总能量低于和HBr的总能量,所以 ,C项错误。
9.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溶液)中第4步△H<0,第7步△H>0,而在(溶液)中第4步△H>0,第7步△H<0,C项错误。
10.C
解析: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根据△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可得:,,B项错误;的燃烧热为101kPa时,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C项正确;没有指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D项错误。
11.A
解析:图1表示升高温度,生成物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则反应为吸热反应,△H>0;
由图2可知,增大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是气体的反应,说明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同时开高温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说明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是吸热反应;由图3可知,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向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根据以上分析,符合题意的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且△H>0,A项符合题意;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且△H<0,B项不符合题意;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且△H<0,D项不符合题意。
12.B
解析:反应的中间产物有NO、,A项错误;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且第二步反应为慢反应,则第二步中与的碰撞仅有效,B项正确;决定分解速率的是慢反应,C项错误;活化能较小,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则第三步反应活化能较小,D项错误。
13.D
解析:根据的移动方向可知,N区为阴极区,M区为阳极区,a极为电源的负极,铅蓄电池中负极材料为Pb,A、B两项均正确;M区为阳极区,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为,其电极反应,C项正确;若制得1mol ,则有1mol 被还原,D项错误。
14.B
解析:将溶液从20℃升温至30℃,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增大,所以减小,B项错误。
15.
(1)
(2)①加成反应
②<;ⅰ(各3分)
(3)①
②,(各3分)
16.
(1);0.2(各3分)
(2)
(3)阴极;0.7V(各3分)
17.
(1);正向;(各2分)
(2)氧化;(3分)
(3)实验Ⅰ中过量且溶液呈酸性,与发生反应,实验Ⅱ中被过量的氧化
18.
(1)AC
(2)①
②>;;(或1000)(各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