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21:41:48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1.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思想对圆形方孔钱的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仅从材
料信息不能得知先秦冶炼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秦朝统一货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
强,而材料主旨是货币形制的内涵,排除B项;货币形制规范化与政治上的统一有关,但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信息“同罪不同罚”“刑不上大夫”“亲亲”“尊尊”可知,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同
罪异罚,刑分等级,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礼治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并未提及法律的
惩戒对象,排除A项: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B项:中国古代法律主要维
护的是封建等级制度,排除C项。
3.B由材料信息可知,朝廷为了笼络佛教领袖,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以加强对他们的控
制,这表明佛教日益受政府控制,是佛教官方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僧官制度的确立不能体
现佛教的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加强对佛教的控制,不能说明佛教动摇了儒
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D项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的说法夸大了僧官制度设立的作用,排除。
4.C由材料“并按照家庭财产多少及户等高下向国家缴税”“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也不能逃避
税收,而由所在州县按照其收人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可知,两税法的推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
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两税法虽然规定向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征税,但是只征收其收入的
三十分之一,所以不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两税法的推行激化了阶级和社会矛盾的说
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5.A图片反映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把各民族分成四个等级,种族间
有很严的等级差别,这显然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体现,故选A项。阻断社会各阶层流动的说
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该制度与人口布
局无关,排除D项。
6.B由材料“水以轮济”“万顷生成之惠”“诚运转而有时”可知,该工具是用于农田灌溉的简
车,它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筒车的动力是水,没有摆脱自然束缚,排除A项;
“避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筒车的使用与农业产业结构关系不大,排除D项。
7.D“改土归流”的实质是把土司制变为流官制。所谓流官制,即以统治者委派官员为主,直
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8.A由表格信息可知,这段时期内虽然清朝耕地面积、人口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但后者增幅明
显超过前者,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这意味着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故A项正确。人地
矛盾日益尖锐,并不能说明清朝国运由盛转衰和国内经济发展异常繁荣,排除B、C两项;D
项说法错误,也与史实不符。
9.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不满足于鸦片战争后的对华贸易状态,于是在1856
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选A项。B项是英国通过发动第二
次鸦片战争而取得的成果,排除;C、D两项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
10.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在受到义和团运动的顽强抵抗后得出了瓜分
【24新教材·YK·历史·参考答案一R一高一上册一GSZW】白银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5 分钟 100 分)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一九单元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在著述中多次提道: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象地。把这些思想应用于钱币制度,就是:外为圆肉(即钱体),所以像天;内为方孔(即钱的穿孔),所以像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A.先秦冶炼技术日益成熟 B.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C.传统文化影响货币形制 D.货币形制走向规范化
2.秦律在法律适用上虽然做到了“刑上大夫”,但对各种犯罪仍然规定“同罪不同罚”。汉文帝后,“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逐渐发展,到唐律形成,礼治的“亲亲”“尊尊”在律法中得到了更彻底和全面的体现。由此来看,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A.贫民成为重点惩戒的对象
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C.维护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D.同罪异罚,刑分等级
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官府设立僧官制度,即君主通过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的方式,笼络佛教领袖,促使僧团组织置于世俗权力秩序控制之下。僧官制度的设立
A.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B.体现了佛教官方化
C.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4.在两税法下,外来户也需按照现居地登记造册,并按照家庭财产多少及户等高下向国家缴税。此外,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也不能逃避税收,而由所在州县按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A.阻碍了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B.减轻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C.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激化了阶级和社会矛盾
5.右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
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
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
D.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
6.范仲淹称:“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扬清激浊,诚运转而有时,救患分灾,幸周旋于当世。”材料所述“器”的运用
A.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束缚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避免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
D.变革了农业的产业结构
7.永乐年间,明政府在贵州部分地区设置机构,拉开了贵州“改土归流”的序幕。1725年,雍正帝在贵州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其采取的措施应是
A.朝廷派官员到土司府任职辅佐土司
B.土司任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C.给予当地民众推选土司首领的权力
D.由中央政府任命流官直接管理
8.下表反映了1661—1859年清朝土地与人口变化概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时间/年 1661 1724 1753 1766 1812 1833 1859
耕地面积/万顷 549 724 780 781 791 742 772
人口/亿人 1.05 1.31 1.84 2.08 3.62 3.99 4.32
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清朝国运由盛转衰
C.国内经济异常繁荣 D.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9.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度下降,每年输出金额仅在150万英镑左右。英国下院一份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
A.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攫取对华合法走私鸦片权
C.迫使清朝接受协定关税 D.使清朝主动开放五口通商
10.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基于此,他们采取的对华政策是
A.联合侵华 B.经济侵略
C.“以华治华” D.奴化教育
11.孙中山指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这说明孙中山
A.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 B.不主张反对袁世凯
C.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D.率先发起护国运动
12.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13.有观点认为:“上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原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其中“原中央苏区”政权建立的地点在
A.浙江 B.福建 C.陕西 D.江西
14.“看来,关东军奉行的方针是在满铁沿线各地同时采取积极行动”,“这次事件,完全是军部计划好了的行动”,“我凭良心,不能说九一八之事,系由中国军队炸轨而起”。材料表明
A.日本侵占东北蓄谋已久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缺乏反侵略的准备 D.中国政府坚持抗战方针
15.1942年,川湘水陆联运被打通,乌江运输日益繁忙。长江下游撤到湖南的大量军、公物资和日用百货的进口,桐油、山货,湖南销往苏联的砖茶等物资的出口,第六战区军需粮食,四川济湘、鄂、黔的食盐,均经乌江转运。此举
A.为国民政府全面抗战提供保障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说明乌江成为全国贸易主干线
D.有利于抗日大后方的稳固
16.下表所示是 1954年宪法草案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
时间 过程
1954 年3月 提交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 8000 多人讨论,收到590 多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954年6月 交付全国人民讨论,收到超过110万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954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通过宪法草案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是政治协商会议的结果
C. 是新中国成立的纲领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 14分,第 19 题 14 分,第20题12分,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期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 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基础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日蕃学,曰汉学。”1039年,西夏又增设尚书省,以尚书令“总理庶务”,改宋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 西夏官僚制度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还保留了部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 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在抨击理学空疏之弊的同时,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实用,在学风、学术上出现一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新风尚,从而形成了一个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学派——经世实学派。人文启蒙思潮是与经世实学思潮同时兴起的。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明清之际,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重修身养性、轻自然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格局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被打开了缺口,它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开始接触和吸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扩大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就理论形态而言,明清实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是同序列的;就时代思潮而言,明清实学则指明清时期(主.要指明中叶至清中叶)的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时代课题所提出的一种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新觉醒。
——摘编自周立升《论明清实学的近代走向——以黄宗羲实学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实学思潮的总体特征及其具体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实学思潮出现的历史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 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争“真正意义”的体现。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题材变迁相关论文一览表
时间 作者 题目 主要观点
1950 年第 1期 李可染 《谈中国画的改造》 1.用现实主义改造国画,创作要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2.农村题材
1950年第1期 叶浅予 《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 打破八股题材的限制,走现实主义道路
1956年第5期 子泉 《我看了第三届国画展览》 发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
1961 年第2期 一 《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 对山水、花鸟画阶级性的全面分析
1966年第2期 华君武 《以政治统帅创作——华君武同志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华北区年画、版画展览观摩会上的发言》 领导、作者、群众相结合,政治统帅
—摘编自王跃奎《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以中国画为例,围绕“文化改造”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 (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