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0:3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读准声母、韵母,准确拼读音节,学习独立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交流识字方法。可以通过加一加、换一换、组词等方法来识记生字。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明确汉字的笔顺、笔画,书写时强调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左右穿插。
(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默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入情入境。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边读边悟,通过反复地诵读,想象画面,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内容。听故事能复述大意,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二年级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大体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就应该视作达成教学目标,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单元是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展开,所选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及大自然的奥秘。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谊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毕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四时”在这里泛指其他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相映成趣。“接天”既写出莲叶一碧万顷,有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别样”强调了红的明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自然有四季,诗词也有四季。畅游在诗词的海洋里,我们感受到春天里“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的清新,夏天里“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的繁茂,秋天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闲适,冬天里“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清冷。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的校园诗词大会,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热身赛
在正式开始比赛之前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小的热身赛,请看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诗句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思维敏捷,一下子就猜对了!蜻蜓落在刚刚露出的荷叶上,就是杨万里在《小池》中写到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初夏荷塘里的自然风光。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来到盛夏时节的荷塘,去欣赏美丽的荷塘景色吧。这节课我们来挑战的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先一起来读一读诗的题目吧!要想挑战成功,就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过五关斩六将。我们看看需要通过哪五个关卡才行呢?(指名读)
第一关:知诗人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关知诗人,请听老师来介绍(师读资料)听完老师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同学们可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看来小小的第一关是难不倒大家的!
第二关:解诗题
然后我们来到第二关解诗题,让我们看看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之前学过一首诗《春晓》,春晓就是指春天的早上,所以你能猜到晓得意思吗?(早晨)晓告诉我们时间是早晨,那地点在哪里了呢?你发现了吗?(净慈寺)在干什么呢?(送别林子方)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朋友林子方)真好,把每一个字都解释出来了。题目比较长,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有停顿。跟老师来读一读。净慈寺在哪里呢?请听老师来介绍。在了解净慈寺的过程中,第二关也被我们成功拿下!
第三关:读诗文
接着,我们顺利地来到第三关读诗文,让我们一边读一边看看西湖周围的景色如何呢?请大家自主读诗文,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读)老师有两个小秘诀可以帮助大家读好古诗。首先,在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像这种七言诗我们一般在第二和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然后,我们还要把每一句诗最后一个字读清楚,字正腔圆,这样就更加有韵味。我们用上这两个方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然后指名读)
相信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已经和生字宝宝们成为好朋友了,现在我们来玩个荷叶荷花对对碰的游戏。请你来看一看荷叶上的生字宝宝应该和哪片花瓣连在一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等)刚才大家说的方法都是我们平时识字的好方法!
相信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已经和生字宝宝们成为好朋友了,现在我们来玩个荷叶荷花对对碰的游戏。请你来看一看荷叶上的生字宝宝应该和哪片花瓣连在一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等)刚才大家说的方法都是我们平时识字的好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来仔细观察,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自由发言)莲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下面的连提示我们字的读音是lian,上面的草字头告诉我们莲是一种植物。莲也可以称为荷,它可全身都是宝呢!瞧,这圆圆绿绿的就是莲叶,盛开的红色花朵就是莲花,花谢以后结出的果实就是莲蓬,下面还想着美味可口的莲藕呢!那莲字怎么写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笔顺。伸出手指一起来写!教师范写,写莲的时候要注意,莲字分上下,草字头在上。下面先写车,再写走之旁。平纳要舒展,车字稳中坐。好,那现在请同学们调整好自己的坐姿和执笔姿势,把莲字工工整整的在练习纸上写三遍。现在让我们把生字朋友们送回到诗句中,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哇,第三关我们收获颇丰啊!不仅读好了诗文还和生字宝宝们成为了好朋友呢!
第四关:明诗意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四关明诗意,一起探讨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吧!你知道这首诗写了西湖的什么景物吗?(莲叶、荷花)板书。请你找一找描写莲叶荷花的诗句,用横线画下来。读完这两句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自由回答)这莲叶的绿和荷花的红交织成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带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吧!同学们,西湖的莲叶不是一片两片,而是一池,不是小池塘的莲叶,而是西湖的满湖莲叶。这么绿的莲叶一大片蔓延开去,往前看是莲叶,往更远的地方看还是莲叶,一直到与天相连的尽头,依然是碧绿的莲叶,这可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看着满池的荷花,你想怎么夸夸它呢?(自由回答)这满池的荷花,有的颜色浅红,含苞待放。有的颜色粉红,娇艳欲滴。有的颜色深红,亭亭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风味。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无穷碧的莲叶和别样红的荷花是多么与众不同啊!通过朗读把美景记在每个人的心中!(齐读)
杭州西湖闻名天下,每个季节的景色都各具特点,美不胜收。春天的西湖白云片片,波光粼粼,柳条随风舞,鲜花笑脸迎。秋天的西湖层林尽染,湖水又清又静。大雪过后的西湖是银装素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但是只有在六月的盛夏时节,西湖才有这与众不同的莲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齐读)板书。毕竟是到底的意思,四时指其他季节。学到这里啊,相信同学们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了,你能来连一连吗?连的是又快又准!看来第四关也轻松通过。
第五关:悟诗情
最后,我们来到第五关悟诗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杨万里面对着碧绿的莲叶和鲜红的荷花会有什么感受呢?(自由回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带着这种感受,根据黑板上的提示,一起来背一背吧!(齐背)大家的读书声中同样也流露出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光读还不够,还要加上音乐听一听,唱一唱。(观看视频)
回忆通关的过程,我们首先知诗人,了解了诗人杨万里的资料,然后解诗题,知道了题目里面藏着的信息,接着又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明确了诗句的意思,体会到了其中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五步法。你们学会了吗?
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的这首诗,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同桌两个人合作着自学这首诗。注意阅读气泡里面的提示,还要仔细的观察图片。不仅学到了古诗里的知识,还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荷花因为其优美的姿态,高洁的品质,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孟浩然的笔下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沁人心脾,在周敦颐的笔下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在王昌龄的笔下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人荷相映成趣,更加动人,杨万里的笔下是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藏着小心思的娇羞,在李商隐的笔下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另一番风味。同学们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走进大自然,发现自然景色的奇妙与美好。
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给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配画,然后用五步法自学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测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填空。
(1)“晓出”的“晓”指的是()
(2)“别样”的意思是()
(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送朋友()时写的一首诗,送朋友的时间是(),地点()。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是哪两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晓出”的“晓”指的是(早晨)。
(2)“别样”的意思是(特别)。
(3)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一首诗,送朋友的时间是(早晨),地点(西湖)。
2.A。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本课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于六月的一天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时所写。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并借助图片辅助理解诗句意思。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2.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是:
1.上课时,给学生展示莲叶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字,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象,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2.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面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抓住诗眼,挖掘诗意。图文结合,再现景物美;指导朗读,体会意境美。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