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16: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认“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会写“司、登、弃”3个字。
2.学习朗读文言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组词、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组词、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真有礼貌。咱们初次见面,首先老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宋,你们可以叫我?
生:宋老师。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
生:喜欢。
师:瞧,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绘本的第一页,谁来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生:有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
师:是的,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旁边好像还有一棵大柳树,大柳树后面还有一圈绿色的类似于波浪形的东西,我猜测是陶瓦,而这些小孩在院子里玩耍。
师:你真会读绘本呀,把掌声送给他。孩子们,老师告诉你,这个故事呀,发生在九百多年前的一天,这群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忽然一不小心一个孩子跌入了盛满水的瓮中。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你知道谁救了他 你说。
生:司马光。
师:这个故事你们听过没有?叫什么?
生:司马光。
师:是的,他就叫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呀,就是司马光,谁先说一说他姓什么?名什么 你来。
生:司马光,姓司马,名光。
师:这个姓氏很特别。
生:复姓。
师:哦,你还了解这么多。其实我们在一年级学的《姓氏歌》时,就接触过像这样的姓氏,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生:公孙、诸葛、欧阳、上官......
师:你了解的可真多,是不是 一个人就说了这么多。其实像这样的姓氏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把这样的姓氏称之为什么呢 刚才你说的。
生:复姓。、
师:孩子们我们首先来写一写司马光的司,大家观察一下它是什么结构?
生:半包围结构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主笔横短折画长,内部靠左横等宽,这样书写才好看。我们加上题号,谁来读一读他的名字。
生:24.司马光。
师:司马是一个复姓,谁再来读?
生:司马光。
师:我们一起读。
生:司马光。
师:我们加上题号读。
生:24司马光。
师:孩子们,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是这样的,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却是这样的,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你来说。
生:这一篇课文比较短。
师:她是从文章的长短上去发现的,这篇文章比较短,告诉你,它只有一段话,两句话,30 个字。可见文言文它怎么样 语言非常的什么呀 简短。我们继续发现,你还发现了什么 你来。
生:我还发现它和别的古诗不一样,它是开头空了两格。
师:哦,是的,每篇文章的每一段开头都会怎么样,空两格。小男孩,你来说。
生:文言文的字很少,但是现在翻译的话,它需要很多字。
师:嗯,他发现了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要翻译出很多很多,它的语言比较简短是不是 孩子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呀,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又叫小古文,是不是 不难理解,大家再发现,你还发现了什么 你来。
生:文言文的词义比较难理解。
师:难理解,下方有什么 老师给你个提示。
生:注释。
师:是的,孩子们发现没有 下面有什么一一注释,老师还告诉你,这注释的前面呀,还有序号,它和文中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小古文,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生:有。
师: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小故事,读书有要求,请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呀,小组内多读几遍,试着读好停顿。开始。
(生齐读。)
师:孩子们的心太齐了,自己再读一读文章比较难读的生字有哪些 可以同桌之间读一读。
(学生读,教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字音能不能读懂
生:能!
师:是吗,有自信。 孩子们,我们继续回到绘本,瞧,这群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孩子悄悄的爬上了哪里
生:瓮。
师:你来读。
生:瓮。
师:好,后鼻音,再读
生:瓮。
师:非常好,你来。
生:一儿登瓮。
师:好,你来读。
生:一儿登瓮。
师: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一儿登瓮。
师:我们一起读。
生:一儿登瓮。
师:嗯,孩子们,这个瓮是什么,你们知不知道?你说。
生:瓮就是水缸。
师:就是水缸,它和水缸还是有点差别的,你知道差别在哪 你说。
生: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
师:嗯,我们今天的水缸是口比较什么呀?
生:大的。
师:好,你是从哪里捕捉到这样的信息的
生:我是从注释看见的。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借注释,它可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其实文中还有哪也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 你来说。
生:有图。
师:对呀,那么还可以看插图,它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老师还告诉你,这个瓮它是用土烧制的容器,据资料记载,在古时候它可以用来装水,装米,装酒,还可以关小动物,如果放一只鳖在里面,它叫一一你说。
生:瓮中之鳖。
师:那这只鳖捉起来可容易了,那又叫什么
生:瓮中捉鳖。
师:这里还有一个带有瓮的成语我们一起读。
生:请君入瓮。
师:回到课文当中,读一读带有“瓮”的两个词语,谁来读一读 读好两个带有“瓮”的词语
生:击瓮,登瓮。
师:你来读。
生:登瓮,击瓮
师:我们一起读。
生:登瓮,击瓮
师:孩子们,登上瓮的小朋友呀,一不小心怎么了?读什么?
生:跌。
师:你读。
生:跌。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跌左边是什么
生:足。
师:右边是?
生:失。
师:表示?你说。
生:失足,然后一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是掉到哪里的意思。
师:是的,老师奖励你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足跌没水中。
师:老师发现这里的“没”他读的非常准确,它可是一个多音字,你怎么知道读 mo的
生:就是因为 mei 的意思是没有了,然后 mo的意思就是一个东西进入了一个东西里面。
师:进入到里面,是不是啊 那你试着给它组组词,可以说是?
生:淹没。
师:对呀,孩子们,这就叫据义定音,是不是?谁再读一读?
生:足跌没水中
师:嗯,孩子们,谁来把这个故事的第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来。
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字字准确,谁来读第二句 你来
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这里有一个字,读什么
生:迸。
师:再读一遍。
生:迸。
师:嗯,好,这是一个后鼻音,是不是 我们一起把第二句读一遍。
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读一读,并且圈一圈这个故事当中写了哪些人物?好,自己读一读,圈一圈。
(教师巡视)
师:圈好了 再圈一圈,看看同桌圈好的同学,告诉我你圈了哪些
生:群儿,一儿,光,儿。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你来
生:众。
师:孩子们看,和宋老师圈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一样吗 那接下来咱们配合着读一读,你们读人物,宋老师读其余的部分。
师生配合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咱们再交换一下,我来读人物,你们读其余的部分。
师生配合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在人的后面学会停顿,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有节奏了?嗯,刚才的读的过程当中呀,宋老师发现这句话比较难读,谁来读读看 你来。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他在连续的动作之间稍作了停顿,这样是不是更通顺了 谁再来读读看 你来,自己拿话筒。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我们一起读。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那相信大家这句话应该更没问题,我们一起读。
生:足跌/没/水中
师:嗯,谁能够带上节奏符号来读读这个故事 你来。
(生读。)
师:读的多有节奏呀,是不是 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嗯,好,孩子们,读懂了字音,还读通了句子,还能读出节奏,真了不起。那如何把这个故事能够读明白呢 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当中,同学们提到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看插图,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借注释、看插图等方法来读懂这个故事。思考面对落水的孩子,众孩和司马光各是怎么做的 好,开始。
师:什么是默读课文 在心里面默默的读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读懂了,那再读一读,是课前预习了吗 哦,好,爱预习的,真是好习惯是不是啊 好,来,再读一读,看一看面对没水的孩子,众孩和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都不需要交流的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师:嗯,读好了,都能读明白了,是不是 来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里 你来。
生:面对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小孩要么就是被吓哭了,要么就是边被吓哭边被去找大人。
师:啊,你读懂了,众皆弃去。
生:而司马光,也就是这里面的光,他拿了一块石头,把这个口小肚大的瓮给砸破了,因为他是口小肚大的,所以它的裂缝会比较大啊,小孩能出来,而且水也能流出来,所以这样子,就是最后一句“儿得活”。
师:哇,你读懂的可真多,你还读懂了“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那孩子们,这句话谁读懂了 你来。
生: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耍
师:这里的庭就是
生:院子。
师:院子,我们还可以说是?
生:庭院。
师:这里的戏就是一-
生:玩耍。
师:玩耍,还可以说是?
生:游玩。
师:游玩,是不是啊?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还可以试着给它组组词,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什么呀,好方法。孩子们,一个戏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群小孩正在欢快的在庭院里玩着喜欢的游戏。
师:那孩子们喜欢玩哪些游戏呢
生:捉迷藏。
师:那就是藏于庭。还会玩什么游戏 你说。
生:扑蝴蝶。
师:哦,那就是扑于庭。还在玩什么?还有谁说?后面那个女孩子。
生:还可以玩捉迷藏,或者是跳绳。
师:哎呀,捉于庭,跳于庭。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一个戏字就让人们看到如此丰富的画面,可见文言文它语言虽然简单,但是它的意义却非常的丰满,谁能够读出这样的画面?你来。
生:群儿戏于庭。
师:如果能在戏字上再重读一些,会更有画面感,你再试试看。
生:群儿戏于庭。
师:读好,如果在戏上再读的慢一点会更好。你再来。
生:群儿戏于庭。
师:还有谁想读?你来。
生:群儿戏于庭。
师: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心情很快乐,很开心
师:请你开心的读一读。
生:群儿戏于庭。
师:如果脸上表情再加上去会更好。
生:群儿戏于庭。
师:我们边想象边读,读。
生:群儿戏于庭。
师:正当孩子们玩的特别开心的时候,一个孩子一不小心怎么样 嗯,跌入了盛满水的瓮中。谁继续读 你来。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嗯,来这里的登瓮指的就是——爬到瓮上。那爬山就是什么
生:登山。
师:嗯,那爬楼呢
生:登楼。
师:那中国古代还有个人登楼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那诗叫什么 你说。
生:《登鹤雀楼》。
师:是的,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读?你来。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这瓮可高了,你再读。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哪个字让你感受到更加的危险 你来说。
生:登瓮。
师:登上了这么高的瓮。好,接下来还有哪个字让你感受到更加的危险 你来。
生:跌。
师:这跌下去可不得了,哪个字比跌还要危险呀
生:没。
师:一个没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小孩子跌进水里,正在喊救命。
师:喊救命,还会怎么办 还会在干什么 你说哇哇大哭。水随时都要漫过他的头。
生:这个小孩可能学过游泳,就在水里扑腾扑腾。
师:他还会学会了游泳。足跌没水中,都没在水中了
生:为自己的生命争得最后一点希望。
师:我知道了,在不停的挣扎着是不是 那得多着急呀,谁能够着急的读一读
生:足跌没水中。
师:谁还能更着急的读一读
生:足跌没水中。
师:谁能够连起来读一读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这瓮这么高这么深,这个孩子此时此刻会有什么呀 你说。
生:会有危险。
师:会有危险,我们一起读。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老师的心都悬到嗓子眼了,是不是。孩子们,我们来看,这里的瓮,让一个孩子在水瓮里面那么的危险,那谁能够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读一读 要读出心情的变化。
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我看到这个小女孩脸上的表情由开心转为了着急。这就是故事的什么呀,起因。那面对落水的孩子,众孩和司马光各是怎么做的
生:那些小孩都丢下那个落水的小孩跑了,可是司马光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
师:孩子,我想问你,这里的“皆”指的就是?
生:都。全。
师:这就是文中的注释,那这里的“弃”,大家看一下它的主笔是什么?主笔是什么?写这个字它的主笔是什么?你说,就这样说,它的主笔是哪一笔呀
(生回答)
师:大家看一下它的主笔是哪一笔 你说。
生:横。
师:中间的横,长横,是的,孩子们想看一看这个字的最初模样吗 瞧,它表示的是一个小婴孩,因为养不活,把它放到了簸箕筐里,双手捧着把它送出去。大家猜一猜它最初的意思指的是什么 你说。
生:丢弃。
师:嗯,丢弃,还可以说
生:抛弃。
师:你看,我们了解汉字的本源,对理解汉字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孩子们,慢慢演变成了隶书的“弃”,然后到了楷体的“弃”。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大家看一下众孩是弃去。在写这个“弃”的时候呀,上面部分要写的怎么样,写的怎么样 要小一点,下面部分要写的大一点。好,点居中,横稍短,撇折点,中间这横是主笔,我们要写的稍长一些,好,众孩是弃去,而光是怎么做的 你来读。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这里的光指的就是
生:司马光。
师:那在这中间可以加点什么 你来。
生:司马光心里想,那个小孩太危险了,我得赶紧去救他。
师:哎呀,此处应该有掌声,送给他。他抓住了司马光的什么,心理,是不是 那还有谁想说 那同桌你来。
生:司马光害怕他沉下去没有气儿了。
师:好,害怕沉下去,那他到底怎么做
生:他得拿着石头,然后把瓮给它击破击破。
师:他得去寻找?
生:石头。
师:他会怎么做
生:拿石头去击瓮。
师:孩子们来看,持石击瓮,会怎么做 来,我们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师:会怎么拿石头 你说。
生:两只手拿着。
师:为什么
生:因为石头很重。
师:很重,我们要双手抱着。双手抱着,然后呢 拼命的砸下。来,做个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好,使劲!使劲!再使劲!好,来,读。
生:击瓮。
师:力度还不够,再读。
生:击瓮。
师:我们一起读。
生:击瓮。
师:听,什么破啦
生:瓮。
师:那这里的“之”指的就是什么 这有难度。
生:水瓮。
师:这里的“之”代的就是?
生:瓮。
师:是的,这个“之”可厉害了,它跑到别处指代的东西就不一样,看宋老师手里这支笔。好我把它弃之,这个“之”的就是
生:“之”指的是笔。
师:那这张纸我把它弃之又觉得可惜了,那这个“之”到的又是什么
生:指的是纸。
师:你看“之”作用可真大,我们以后啊,还会经常遇到呢。接下来咱们配合着读一读,女孩读众孩的表现,我们男孩来读司马光的表现,开始。
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力度还不够,男孩子再读。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嗯,孩子们,这就是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怎么样 你来。
生:儿得活。
师:孩子活了,是不是 怎么活了
生:水进,儿得活。
师:老师问你,这里的“迸”指的就是
生:涌出。
师:涌出,那宋老师问你,为什么不用流呢
生:因为它是突然被砸开的,水流量非常的大,流的话就那么的流速很慢,没有办法表现出这个水流量很大。
师:是呀,你看他分析的多好,刚才还记得咱们如何去瓮的吗 用力,对不对 那力气那么大那水应该是什么
师:水应该是很多很多的流出来,前文说?
生:足跌没水中。
师:说明水怎么样
生:很多很深啊。
师:在击破的那一瞬间怎么样
生:水流出来了。
师:什么 流出来了。
生:水流出来了
师:涌出来了。
师:对了,谁得救了
生:掉进瓮里的那个小孩
师:你心情怎么样 开心吗
生:开心。
师:来读一读。
生:儿得活。
师:连起来读。
生:水迸,儿得活。
师:没听出太开心,你来。
生:水迸,儿得活。
师:你紧张的心放下来了没有 来,谁来读一读 你来。
生:水迸,儿得活。
师:哎呀,来,你们心中的石头落了下来没有 我们一起读。
生:水迸,儿得活
师:再读。儿得活!儿得活!
师:孩子们,我们来看,因为司马光的“持”才有落水孩子的“活”,我们首先要写好这个持。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好,观察一下什么结构
生:左右。
师:左右,好,左窄右宽,右边的“寺’多横,我们要写的等距才好看。司马光当时只有七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 你说。
生:司马光小时候七岁的时候特别聪明。
师:聪明,你还觉得他怎么样
生:我觉得司马光能在别的小孩都要哭的去找家长的时候,他还能镇定自若的拿起一块石头去砸缸,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师:是的,他还能够镇定自若的,是不是啊 好你来说。
生:司马光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师:哎呀,他想到了两个词语,我们把这两个词语送给他,好不好?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孩子们,那这时的“持”,持的还仅仅是一块石头吗 你觉得还应该是什么呀 你说。
生:老师,我觉得还有司马光的机智。
师:是的,持的是一份机智,你说,就这样说不需要拿话筒。
生:持的是一个孩子的生命。
生:持的是那个孩子最后获救的希望哎呀,持的是希望。
师:孩子们,司马光七岁就如此的聪慧过人,以至于后来还成为了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啊,就是出其中。谁能够配乐读一读 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对司马光的理解,好不好 齐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
师:读出了他的那份理解,是不是?我们就说这个故事,它是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宋史》它是我国最长的一部史书,你们想看吗 来《宋史》,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呀,就是选自其中。我们学的是课本上的,它的古文是这样的,你会读吗 你还能读出节奏吗
(齐读。)
师:宋老师把它送入到古书当中,你还会读吗
(生背。)
师:你看,咱们班孩子真了不起,既然读着读着就已经会背了。瞧,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司马光这个故事完整的绘本,谁来讲讲 第一幅你来,第二幅你来,第三幅你来,第四幅是谁呢?给你,我们依次开始。第一幅。
生:一群小孩快乐的在庭院里追逐嬉戏。
师:他们会玩?
生:他们会玩捉迷藏,捉蝴蝶。
师:玩的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就在他们玩的开心的时候,谁是第二幅
生:一个小孩登上了瓮,跌到了瓮里面的水。老师,我想纠正一下您之前的一个错误。其实这个《宋史》的司马光官案有证据表明这个并不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当时的老百姓想让这个司马光做宰相,所以编出来了一个故事,而缸里面的小孩就是百姓,所以说也就是他是这个意思,司马光砸缸也就相当于是救了老百姓。
师:嗯,你看你懂得真多,把掌声送给他,宋老师还要向你学习,课后我再去读一读好不好 嗯,第三幅你来。
生:司马光用力的拿着石头,用他的机智把瓮砸开了。
师:砸开了,最后一幅图,你来。
生:水流了出来,那个掉进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哎呀,把掌声送给他们。好,你看,刚才孩子们结合画面讲讲这个故事,回去以后还可以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孩子们,救出的这个孩子他叫上官尚,他后来为了感恩司马光的恩情,取了他的光,所以改名为上官尚光,上官尚光后来还给司马光建造了一座感恩亭,让我们想到一一读。
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师:我们一起读。
生: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师:其实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中华美德文言故事译注》。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