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溶液基础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溶液基础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4 20: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章 溶液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A.60℃时,氯化钾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B.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
C.将等质量的氯化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由80℃降温到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为氯化钾>氯化钠
D.当温度为20~40℃时,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了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B.蒸发食盐水时,等蒸发皿中水分蒸干后停止加热
C.洗净的胶头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旋紧胶塞后,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用双手捂住试管外壁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混合物属于溶液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100g水中溶解10g食盐可得到10%的氯化钠溶液
4.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20℃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D.将甲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减小
5.如图为氢氧化钠分别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氢氧化钠微溶于水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氢氧化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40℃时,40 g NaOH能溶解于60g酒精中形成100g溶液
6.下列实验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A.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B.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C.探究MnO2对H2O2的催化作用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7.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医用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B.把30%的硝酸钾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
C.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
D.将10g硝酸钾完全溶于100g水中可配制成10%的硝酸钾溶液
8.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科技活动周拉开了帷幕。这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也是我们中学生的义务。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A.一商贩在街上出售自称可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
B.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结果导致全家中毒
C.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野兔等低矮动物走进谷底常会窒息而死
D.以水为原料来制取燃料
9.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20℃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
D.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10.某温度下某物质溶解度为25克,则该溶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A.1:2:3 B.1:4:5 C.5:3:2 D.2:3:4
11.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B.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C.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12.下列图像表示对应反应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有、无MnO2下等质量同浓度H2O2溶液的分解
B.如图表示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CaO
C.如图向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加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D.如图表示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二、科学探究题
13.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同学们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发现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燃烧了起来。

(1)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2)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同学们认为棉花要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 、 。
【提出问题】
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①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
经过讨论,同学们设计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现象】
①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③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3)D装置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
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
(4)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有一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就是从定量角度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1】下图烧杯中分别装有20g硝酸钾晶体,再分别加入50mL液体充分搅拌,静置。
(1)上图烧杯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由上面三个实验可得出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实验2】下表是可可小组同学用四只烧杯进行四次实验的记录单,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烧杯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硝酸钾质量/g 溶液质量/g
① 20 50 10 60
② 20 100 30 x
③ 20 100 36 131.6
④ 30 100 45 145
(3)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 。
(4)上面表格②中的x= 。
(5)将烧杯①所得溶液稀释到10%,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
【拓展能力】通过对上面两个实验的研究思考,可可同学对溶液有关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
(6)若使表中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
A.加入硝酸钾 B.恒温蒸发溶剂 C.升温到30℃ D.再加入10g水
(7)欲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你的操作方法是 。
15.某同学进行如图实验,充分反应后,将试管①②内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混合再充分反应后过滤,结果得到滤渣A和无色滤液B。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 。
(2)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3)设计实验探究滤渣A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A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银、铜、铁、铝四种金属中,只有铝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作出猜想】滤渣A的成分为:
猜想Ⅰ:银、铜;
猜想Ⅱ:银、铜、铁;
猜想Ⅲ:银、铜、铁、铝。
【分析思考】猜想Ⅰ一定不正确,原因是 。
【进行实验】取两份滤渣样品进行实验:
样品 加入试剂 现象
第一份样品 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浅绿色
第二份样品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b
【作出判断】如果现象b为“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则猜想 成立;
如果现象b为 ,则猜想 成立。
三、填空与简答
16.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一种)。
(2)将30℃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它们析出晶体(晶体中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 (填“甲>乙”“甲<乙”或“甲=乙”)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t2℃时,在200g水中加入100g的甲物质,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t1℃时,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如图2所示,t1℃时,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 (填字母),在试管中可观察到有固体析出。
A.氯化钾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冰水 E.生石灰
(5)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杂质时,可以采用将混合物溶于水,再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洗涤、干燥的方法来获得较纯的甲晶体(填实验操作名称)。
18.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所示。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乙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
(2)M点的含义 。
(3)将t2℃时图一中的两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有关所得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 t1℃时,甲、乙两溶液质量可能相等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甲溶液一定有晶体析出
19.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名称)。
(2)写出一个能够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名称是 。
(3)自来水消毒的过程中,发生了水与氯气(Cl2)的反应,该反应可以用下图表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以上微观示意图,你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
(4)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下表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100g水)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I.由上表可推出,NH4Cl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II.在20°C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 NH4Cl,形成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C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III.10℃时,NH4Cl饱和溶液133.3 g,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需加水 g。
20.根据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KNO3的溶解度(S)= 。
(2)50℃时,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1)与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2)的大小关系是:ω1 ω2(填“>”“=”或“<”)。
(3)20℃时,将40gNaCl固体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保留到0.1%)。
(4)把K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5)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饱和硝酸钾溶液。若将适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
A 冰 B 氧化钙 C 硝酸铵 D 氢氧化钠
(6)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的实验操作为:加适量水溶解→加热浓缩得到热饱和溶液→ →过滤→洗涤→干燥→KNO3。
2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清晨,乐乐戴着口罩走出了家门,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悬浮颗粒吸入鼻腔,起到了与化学实验中 操作类似的作用。
(2)中午,乐乐用洗涤剂去除碗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 作用。
(3)午餐过后,乐乐从净水器取一些纯净水,净水器净水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
(4)下午,乐乐在进行英语人机对话操作前,用75%医用酒精湿巾擦拭键盘、耳机等。酒精(C2H5OH)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按要求填空:
(1)净水器常利用 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洗洁精有 作用,能除掉餐具上的油污。
(3)共享单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交通工具,其支架通常采用的防锈措施是 。
(4)公交车上备有的灭火毯是由不可燃的材料制作而成,一旦发生起火立即用灭火毯盖住火焰,直至火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3g,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5.5g,氯化钾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将等质量的氯化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由80℃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解度降低,有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为氯化钾<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36.6g,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0g~40.0g,因此,此温度范围内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可能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为了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易弄烂滤纸使实验失败,描述错误;
B、蒸发食盐水时,等蒸发皿中水分蒸干后停止加热,应在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发剩余的水,以避免晶体受热溅射,描述错误;
C、洗净的胶头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倒放使液体进入胶头腐蚀胶头,描述错误;
D、利用手加热空气使其膨胀,观察空气是否从导管排出,正确。
3.B
【分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详解】A、冰水混合物是水分子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A不正确;
B、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B正确;
C、温度未知,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C不正确;
D、100g水中溶解10g食盐可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故D不正确。故选B。
【点睛】
4.B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正确;
B、2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等质量的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不能确定,故B错误;
C、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仍然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将甲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增加溶解的方法可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C
【详解】A、常温下(20℃),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是110g左右,大于10g,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相同温度时,氢氧化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不相同,故物质的溶解度受溶剂的影响,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正确;
D、40℃时,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因此60g酒精最多溶解24g氢氧化钠,形成86g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B、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符合题意;
C、探究MnO2对H2O2的催化作用,是在相同条件下,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一支试管中不加入二氧化锰,比较反应的速率,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需控制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等,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A、医用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选项正确;
B、把30%的硝酸钾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选项错误;
C、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还能溶解,选项错误;
D、将10g硝酸钾完全溶于100g水中可配制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选项错误;
故选A.
8.A
【详解】A、没有一种万能的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存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煤不完全燃烧产生了大量的CO气体,造成中毒,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供给呼吸,所以那里的地表低层空气缺少氧气,故使得低矮动物窒息死亡,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水作为原料可以制取氢气,氢气就是一种燃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20℃时,A、C的溶解度相等,A、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C、50℃时,A的溶解度是50g,故把50gA放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5g,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50g:150g=1:3,不符合题意;
D、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升温后,A、B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故20℃时,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0℃时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固体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某温度下某物质溶解度为25克,则该溶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25g:100g:125g=1:4:5。
故选B。
11.D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只有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故A说法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即夏天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水中溶解的氧气少,所以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故B说法正确;
C、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故C说法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A、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但不会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A错误;
B、少量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石灰水中水的量减少,会有氢氧化钙析出,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反应停止后,温度下降,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大,但最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开始时要少,故B错误;
C、,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看出,相同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相等,等质量的镁、锌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Mg>Zn,图像正确,故C正确;
D、图像的纵坐标表示的是溶液的质量,开始时是硫酸铜溶液,质量不为0,故D错误。
故选C。
13.(1)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3)Na2O2和CO2反应放出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氢氧化钙固体
(4) 甲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所以不能生成NaOH 2Na2O2+2CO2=2Na2CO3+O2
【详解】(1)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与二氧化碳反应了,二是温度发生变化,石灰水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了;而D装置没有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显然是由于Na2O2和A装置产生的CO2反应放出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氢氧化钙固体而使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Na2O2和CO2反应,反应物中中含有Na、C、O三种元素,不含有氢元素,故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OH;Na2O2和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14.(1)甲和丙
(2)温度、溶剂的种类
(3)31.6g
(4)130
(5)40g
(6)C
(7)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详解】(1)因为甲、丙有硝酸钾固体剩余,说明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则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甲乙对比,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水溶解硝酸钾的能力不同。甲丙溶剂种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水和酒精溶解硝酸钾的能力不同。所以可得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及溶剂的种类有关。
(3)从表数据③可知,20℃时,100g水中溶解131.6g-100g=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加入36g硝酸钾未完全溶解),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4)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30g硝酸钾可以全部溶解,所以x=100+30=130。
(5)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g=(60g+x)×10%,x=40g。
(6)表中③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无法通过加入硝酸钾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提高溶液浓度。可以提升硝酸钾的溶解度,让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可提高其溶质质量分数。
通过表格数据④可知30℃时100g水可完全溶解45g硝酸钾,则可以升温到30℃让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从而提升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选C。
(7)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硝酸钾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几乎不受温度影响,所以欲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提纯。
15. Fe+2AgNO3=Fe(NO3)2+2Ag 由蓝色变成无色 漏斗 滤渣A中一定含有铁 Ⅲ 不产生气泡,固体不溶解 Ⅱ
【详解】(1)在试管①中,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Fe(NO3)2+2Ag。试管②中铝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2)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3)分析思考:
猜想Ⅰ 一定不正确,原因是滤液是无色溶液,说明硝酸亚铁和铝完全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铁,因此滤渣A中一定含有铁;
作出判断:
根据“查阅资料”中提供的信息:银、铜、铁、铝四种金属中,只有铝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如果现象为b为“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说明滤渣中含有铝,则猜想Ⅲ成立;如果现象b为不产生气泡,固体不溶解,说明滤渣中不含有铝,则猜想Ⅱ成立。
16.(1)降低温度或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2)甲>乙
【详解】(1)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降低温度或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2)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小,故将30℃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它们析出晶体(晶体中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甲>乙。
17.(1)60
(2)33.3%
(3)丙>乙>甲
(4)BE
(5)过滤
【详解】(1)由图1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故填:60;
(2)由图1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即100g水最多能溶解甲物质的质量为60g,故在200g水中加入100g的甲物质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填:33.3%;
(3)由图1知,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故填:丙>乙>甲;
(4)由图1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t1℃时,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物质后,在试管中可观察到有固体析出,则说明加入物质后烧杯内温度升高,放出热量。
A、烧杯中加入氯化钾,氯化钾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可使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可使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D、加入冰水后,使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E、生石灰和水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符合题意。
故选BE;
(5)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杂质时,可以采用将混合物溶于水,再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来获得较纯的甲晶体;故填:过滤。
18. b 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都为65g bc
【详解】(1)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有剩余,所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固体乙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b;故填:b;
(2)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M点的含义是: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都为65g;故填: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都为65g;
(3)a、降低温度,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乙溶液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t2℃时图一中的两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两溶液质量可能相等,故正确;
c、将t2℃时图一中的两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溶剂的质量不变,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100g,故正确;
d、由于加入甲物质的质量未知,所以将t2℃时图一中的两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甲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
故选:bc。
19.(1)水分子
(2)电解水实验
(3)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合理即可)
(4) 氯化铵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饱和 1:2 33.2
【详解】(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水由水分子构成,因此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2)电解水能得到氢气和氧气,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因此电解水的实验可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一个氯分子中含有两个氯原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过程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不变。
(4)I.从表中可以看出,温度越高,氯化铵的溶解度越大;
II.在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即向100g水中加入37.2g氯化铵恰好完全溶解,因此向100g水中加入50g NH4Cl,只能溶解37.2g,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C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5.2g,原来未溶解的NH4Cl能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III.10℃时,NH4Cl的溶解度为33.3g,则饱和溶液133.3 g中含有水100g,溶质33.3g,设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需加水质量为m,则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20%×(133.3g+m)=33.3g,解得:m=33.2g。
20. 31.6g < 饱和 26.5% BD AC 降温
【详解】(1)查阅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2)查阅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略大于36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显然,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小于100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质量,由此可以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ω1<ω2。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因此将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时,会有4g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是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其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用的方法有:
①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②降低溶液温度;
③蒸发掉部分水;
其中,溶剂质量变化的情况是:①②不变,③变小。
溶质质量变化的情况是:①变大,②③不变。
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①③变大,②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说法A和C不正确,说法B正确。
根据溶液的概念可知,一种溶液中可以有一种或几种溶质,因此。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故说法D正确。故填:BD。
(5)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可用降温结晶法使它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融化和硝酸铵溶解于水都会吸热,故向图中大烧杯中加入冰或者硝酸铵后,都能降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温度。故填:AC。
(6)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除去硝酸钾中的少量氯化钠时,采用降温结晶法,操作步骤为:溶解→加热浓缩得到饱和溶液→降温→过滤→洗涤→干燥→硝酸钾固体。故填:降温。
21.(1)过滤
(2)乳化
(3)吸附
(4)34.8%
【详解】(1)口罩防止悬浮颗粒吸入鼻腔,但能让空气透过,其原理与过滤操作类似。
(2)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去除碗上的油污。
(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果,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4)酒精(C2H5OH)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2.(1)活性炭
(2)乳化
(3)刷漆
(4)隔绝空气
【详解】(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故净水器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洗洁精可以将油分散成小油滴,其有乳化的作用,能除掉餐具上的油污。
(3)共享单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交通工具,其支架通常采用的防锈措施是:刷漆。
(4)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公交车上备有的灭火毯是由不可燃的材料制作而成,一旦发生起火立即用灭火毯盖住火焰,直至火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来灭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