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立体几何垂直归类
【题型一】 线线垂直
【典例分析】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求证:AD⊥BC.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通过平移后再解三角形即可获得证明.
【详解】证明: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H,连接EH,FH.
因为E是AB的中点,且AD=2,
所以EH∥AD,EH=1.同理FH∥BC,FH=1.
所以∠EHF(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D,BC所成的角.
因为EF=,所以EH2+FH2=EF2,
所以EF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F是斜边,
所以∠EHF=90°,即AD与BC所成的角是90°,
所以AD⊥BC.
【提分秘籍】 基本规律 线线垂直 方法1:利用平行关系,把两条要证的直线平移在一个平面内,计算勾股定理证明垂直 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证明一条线垂直于另外一条线所在的某个平面。
【变式训练】
1.如图,在三棱柱中,侧面为矩形, ,D是的中点,与交于点O,且平面
(1)证明:;
(2)若,求三棱柱的高.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解析】(1)要证明,由于矩形中,是中点,可证得,又平面,则有,于是可得平面,从而得线线垂直;
(2)三棱柱的高,根据等体积法求得.
【详解】(1)证明:由题意
且 ,
,所以,
又侧面, ,又与交于点 ,所以,平面
又因为 平面,所以.
(2)在矩形中,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 ∵,∴,∴ 设三棱柱的高为,即三棱锥的高为
又,由得,∴
2.如图,已知正方体.
(1)求与所成角的大小;
(2)若E,F分别为棱AB,AD的中点,求证:.
【答案】(1)(2)证明见解析
【分析】(1)根据正方体的性质,证出,由此得到就是与所成的角.然后在正三角形中加以计算,可得与所成角的大小;
(2)平行四边形中可得, 可证,又即可得证;
【详解】解:(1)如图,连接,由几何体是正方体,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从而与所成的角为与所成的角,
由,可知.
故与所成的角为.
(2)如图,连接,易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因为为的中位线,所以.又,
所以,所以.
【题型二】线面垂直
【典例分析】
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中,,平面,D为AC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去证明平面;
(2)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去证明平面;
【详解】(1)连接与相交于M,则M为的中点.连接MD,
又D为AC的中点,∴,
又平面,平面,∴平面.
(2)∵,∴四边形为正方形,
∴.又平面,平面
∴,又,平面,平面
∴平面,又平面,∴.
又在直三棱柱中,,,平面.
∴平面.
【提分秘籍】 基本规律 线面垂直 定义法:证明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 面面垂直性质法: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变式训练】
1.如图,在三棱柱中,平面ABC,D,E分别为AC,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点D到平面ABE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通过证明,,得证平面.
(2)由,利用体积法求点D到平面ABE的距离.
【详解】(1)证明:∵,D,E分别为AC,的中点,
∴,且,
又平面,∴平面,
又平面,∴,
又,且,平面,
∴平面.
(2)∵,,,
∴,
∴,,.
在中,,,
∴边上的高为.
∴.
设点D到平面ABE的距离为d,
根据,得,解得,
所以点D到平面ABE的距离为.
2.如图,在直三棱柱中,,,,D为棱的中点,F为棱BC的中点.
(1)求证:BE⊥平面;
(2)求三棱锥B-DEF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由题设易证,结合直棱柱可得,再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判定证,最后由线面垂直的判定证结论;
(2)由线面平行的判定证平面,再由及棱锥体积公式求体积即可.
【详解】(1)∵,,,∴,,则.
∵为直三棱柱,故侧面为矩形,∴,
综上,,故,又,∴,则.
∵平面ABC,平面ABC,
∴,又AC⊥AB,,平面,平面,
∴平面,又平面,则.
∵,平面,平面,∴平面.
(2)连接AF,,平面,平面,∴平面,
∴三棱锥B-DEF的体积.∵,∠BAC=90°,F为BC的中点,∴,,∴,∴,
∴三棱锥B-DEF的体积.
【题型三】面面垂直
【典例分析】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E,F,G分别是CD,DA,AC的中点,求证:平面BEF⊥平面BGD.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利用线面垂直即可证明得到面面垂直.
【详解】
连接,,∵AB=BC,G为AC中点,所以AC⊥BG,又由CD=DA,
同理可证AC⊥DG,又∵BG∩DG=G,BG,DG平面BGD
∴AC⊥平面BGD.
∵E,F分别为CD,DA的中点,∴EF∥AC,∴EF⊥平面BGD.
又∵EF 平面BEF,∴平面BEF⊥平面BGD.
【提分秘籍】 基本规律 面面垂直证明: 定义法: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变式训练】
1.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ABCD,E,F分别为棱PD,AD的中点,.
(1)求证:平面平面PAD;
(2)若,求几何体PABCEF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得到四边形ABCF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由面面垂直得到线面垂直,进而得到面面垂直;
(2)作出辅助线,转化为两个三棱锥,分别求出这两个三棱锥的体积,相加即可
【详解】(1)因为F为AD的中点,所以,又,所以,
因为,所以四边形ABC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ABCD,平面平面平面ABCD,
所以平面PAD,
又平面CEF,所以平面平面PAD.
(2)连接PF,因为,F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ABCD,平面平面平面PAD,
所以平面ABCD,
因为,所以,所以在中,,又,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为,
所以四棱锥的体积.
因为E为棱PD的中点,故三棱锥的高为,
所以三棱锥的体积,
故所求几何体的体积.
2.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和分别是和的中点.求证:
(1)底面;
(2)平面平面.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即可;
(2)首先证明出四边形为矩形,从而得到,,再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平面,再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到,再次证明平面,从而,最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详解】(1)因为平面底面,,
平面底面,平面,
所以底面.
(2),,为中点,
,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所以四边形为矩形,
,.
底面,平面,.
又平面,且,
平面,平面,.
和分别是和的中点,,.
又,,平面,
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
【题型四】翻折1:线线垂直
【典例分析】
在中,,,过点A作,交线段BC于点D(如图1),沿AD将折起,使(如图2)点E,M分别为棱BC,AC的中点.
(1)求证:;
(2)求三棱锥的体积最大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利用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再利用线面垂直及平行关系证明线线垂直;
(2)通过线面垂直找到三棱锥的高,建立锥体体积函数,利用导数法求最值即可.
【详解】(1)在中,M,E分别为AC,BC的中点,则,
折叠前则折叠后,又即,且,
又平面ADB,平面ADB,所以平面ADB,
又平面ADB,所以,而,所以;
(2)设,则,
因为,,且,
又平面BDC,平面BDC,所以平面BDC,
所以AD为三棱锥的高,
在中,,所以,
所以,
则,令解得或(舍去),
令解得,令解得,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故当即当,时,取最大值,
此时.
【变式训练】
1.在中,,,过点A作,交线段BC于点D(如图1),沿AD将折起,使(如图2),点E、M分别为棱BC、AC的中点.
(1)求证:;
(2)在图2中,当三棱锥A-BCD的体积取最大值时,求三棱锥A-MDE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由,证得平面ABD,从而,又,即可得证;
(2)设,可证平面BCD,可得,利用导数法求最值,可知,又平面ACD,利用等体积法,由求得答案.
【详解】(1),,,AD、平面ABD,
平面ABD,平面ABD,
又分别为AC、BC的中点,,.
(2)图1所示的中,设,则,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折起后,,且,、平面BCD,
平面BCD,又,,
,,
令,,,
当时,,单调递增;当时,,单调递减,
时,取最大值,即三棱锥A-BCD的体积最大,
平面BCD,平面BCD,,
又,,、平面ACD,平面ACD,
因为E为线段BC的中点,所以E到平面ACD的距离,
,又,故三棱锥A-MDE的体积为.
2.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将 沿折起到 的位置,使平面平面,点满足.
(1)证明:;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根据图中的几何关系,利用面面平行证明线面垂直,再证明线线垂直;
(2)运用等体积法求解.
【详解】(1)
在直角三角形中,因为 ,所以 ,
即在四棱锥中, ,平面PDB,平面PDB,
所以平面,从而平面,
如图,在上取一点,使得,连接,
因为,所以,所以,
又 ,所以四边形是矩形,所以,平面MEF,平面MEF,平面MEF,
在中,,所以,平面MEF,平面MEF,平面MEF,
又因为 ,平面PBD,平面PBD,所以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故;
(2)连接,因为平面平面,交线为,且,所以平面,
所以三棱锥的体积,所以,
在 中,计算可得,由余弦定理得,所以,
,
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故;
综上,点M到平面PBE的距离为 .
【题型五】 翻折2:线面垂直
【典例分析】
在平行四边形中,,,,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交于点,如图①;将沿折起,使得点到达点的位置,如图②.证明:直线平面;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的条件得到折叠后,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详解】图①中,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因为,
所以,所以.
所以,,
因为,所以,即.
在图②中,因为,,
,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变式训练】
1.如图(),已知边长为的菱形中,,沿对角线将其翻折,使,设此时的中点为,如图().
(1)求证:平面;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证得;根据长度关系,可利用勾股定理证得,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可证得结论;
(2)利用等体积转化,即,结合棱锥体积公式可构造方程求得结果.
【详解】(1)连接,
四边形为菱形,,又为中点,;
在菱形中,,,
,,,,
又,,;
,平面,平面.
(2)由(1)知:平面,;
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
解得:,即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2.如图(1),在边长为的正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AB,AC中点,将沿DE折起,使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如图(2),连接AB,AC.
(1)求四棱锥的体积;
(2)在图(2)中,过点E作平面EFG与平面ABD平行,分别交BC,AC于F,G.求证:平面ABC.
【答案】(1)3(2)证明见解析
【分析】(1)作DE中点O,连接AO,证明平面BCED,结合锥体体积公式求解;
(2)根据面面平行性质定理证明,,由此可证,根据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证明平面AOF,根据平面几何结论证明,由此证明平面ABC.
【详解】(1)作DE中点O,连接AO,由已知,∴.因为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所以平面 平面,又平面 平面,平面,
∴平面BCED.由已知,,梯形的高为,
所以四棱锥的高为,梯形的面积,
所以四棱锥的体积
(2)∵平面平面ABD,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同理,又,∴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F为BC中点,∴G为AC的中点,又,∴,
∵平面,平面,∴,又
∵,平面。∴平面,平面,
∴,∵点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中点,∴,
因为,GE是公共边,∴,∴,
故,又又,平面,
∴平面.
【题型六】 翻折3:面面垂直
【典例分析】
已知为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4,点为边的中点,点在边上,并且⊥,将沿折起到.
(1)证明:平面平面;
(2)在棱上取一点P,使,求.
【答案】(1)证明过程见解析(2)
【分析】(1)由折叠后位置关系不变得到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2)先根据体积关系得到四边形的面积为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作出辅助线,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从而得到比例关系.
【详解】(1)因为⊥,所以折叠后⊥,⊥,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因为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2)要想,只需四边形的面积为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连接,则,故,
故,,
故四边形的面积为,
所以边形的面积为,,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解得,.
【变式训练】
1.如图1,由正方形与正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其中,将其沿,折起使得,恰好重合于点,如图2.
(1)证明:平面平面;
(2)若点是线段上,且,求三棱锥的体积.
【答案】(1)证明过程见解析(2)
【分析】(1)根据勾股逆定理定理和线面垂直判定以及面面垂直判定即可求解;(2)根据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和几何体的体积差即可求解.
【详解】(1)
连接与相交于点,由正方形的性质知且,
又,四边形正方形与三角形是正三角形,所以,又,
,所以,所以,又因为,,且直线和直线在平面内,所以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2).
2.如图1,在直角梯形中,,点,分别是边的中点,现将沿边折起,使点到达点的位置(如图2所示),且.
(1)求证:平面平面;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连接,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证明,,可证得平面,即可证得平面平面.
(2)取的中点,连接,由勾股定理求,又,利用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详解】(1)证明:由题意,连接,因为,,
是边的中点,所以,则,
又是边的中点,则,在折起中.
又,所以,
又,平面,平面,
故平面,又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2)由(1)中取的中点,连接,
由(1)可知,平面,所以,
而,,所以,同理,
所以,
所以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又,即,所以,即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题型七】 垂直探索性型
【典例分析】
如图,在直三棱柱中,,,,为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为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
(1)证明:平面;
(2)在棱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面 若存在,求出的大小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
【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求解.
(2)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即可求解.
(1)取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连接,
又为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为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
,,,且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平面,平面,平面;
(2)由直三棱柱的性质及,可知侧面,又侧面,
由已知,又,
又,所以
【变式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中,侧棱底面,底面是直角梯形,,,且,,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平面?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
【分析】(1)取中点,由证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进而证得,即可证得平面;
(2)存在点,,先求出,再由余弦定理求得,结合勾股定理证得,又,即可证得平面.
(1)
取中点,连接,因为是的中点,则,又,
则,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又平面,平面,则平面;
(2)
存在点,使得平面,此时,证明如下:
连接,易得,又底面,底面,则,
则,,则,,又,
,由余弦定理得,,则,
,又,,平面,则平面,故存在点,使得平面,此时.
【题型八】 垂直应用1:线面角
【典例分析】
已知三棱柱中,平面平面,,,,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线面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解析】(1)取的交点,连接证明即可.
(2)利用等体积法求到平面的距离,再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线面角的正弦值即可.
【详解】(1) 取的交点,连接,因为三棱柱中有,故为中点,又是的中点,故为中位线.故.
因为平面,平面,故平面.
(2)取中点,连接.因为.故,.
又,,,故.
又平面平面,且平面平面,故平面.
故.
.因为,故,
又平面,平面,故,又,
故平面,又平面,故 .
故.
设到平面的距离为,则
,故.
故直线与平面所成线面角的正弦值.
【提分秘籍】 基本规律 线面角: 计算线面角,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到线面垂直,进而确定线面角的垂足,明确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可确定线面角; (2)在构成线面角的直角三角形中,可利用等体积法求解垂线段的长度,从而不必作出线面角,则线面角满足(为斜线段长),进而可求得线面角; (3)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解,设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则线面角的正弦值为.
【变式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是菱形,,是线段上的动点.
(1)若是线段中点时,证明:平面;
(2)若直线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且三棱锥的体积为,请确定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E是线段PC上靠近点P的三等分点;理由见解析
【分析】连接交于,连接,由底面是菱形,得是中点,又 是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 平面;
(2)平面,∠PCA为直线P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由三角函数可得,再根据求出体积比,即可确定E点的位置.
(1)
连接交于,连接,
∵底面是菱形,∴是中点,又∵是的中点,
∴,且平面,平面,
∴平面.
(2)
∵PA⊥底面ABCD,∴∠PCA为直线P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
∴,∴,∴.
又∵,∴,
∵菱形中,,
∵PA⊥底面ABCD,PA 平面PAB,
∴平面PAB⊥底面ABCD,且它们的交线是AB,
在底面ABCD内,过点C作CF⊥AB,垂足为点F,则:CF⊥平面PAB,
故点C到平面PAB的距离,令点E到平面PAB的距离,
.
又同一底面积下,高的比等于斜边的比,
故是线段上靠近点的三等分点.
【题型九】垂直应用2:二面角
【典例分析】
.如图,在直角梯形中,,,,为的中点,沿将折起,使得点到点的位置,且,为的中点,是上的动点(与点,不重合).
(1)证明:平面平面;
(2)是否存在点,使得二面角的正切值为?若存在,确定点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存在,为的中点,
【分析】(1)由已知可得平面,则,则有平面,所以,而,所以平面,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
(2)假设存在点满足题意,过作于,过作于,连接,可证得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不妨设,则,则由∽,可得,再由可求出的值,从而可确定出点的位置
(1)证明:因为,所以平面,因为平面,
所以,因为,所以平面,因为平面,
所以,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平面,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2)假设存在点满足题意,如图,过作于,因为,所以∥,
由(1)知平面,所以平面,因为平面,所以,
过作于,连接,因为,所以平面,
因为平面,所以,所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不妨设,则,在中,设,
因为∽,
所以,所以,得,
所以,解得,
即此时为的中点,
综上,存在点,使得二面角的正切值为,此时为的中点,
【提分秘籍】 基本规律 计算二面角,常用方法 向量法:二面角的大小为(), 2.定义法:在棱上任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做棱的垂线,两垂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做与棱垂直的平面,交二面角两个半平面,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
如图,棱柱中,底面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底面,过的截面与上底面交于,且点在棱上,点在棱上,且,,.
(1)求证:;
(2)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求侧棱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2)2.
【解析】(1)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推出,再由平行的传递性可证得
(2)先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表示出,求出,再设,建立方程求出,进而求出.
【详解】(1)在棱柱中,面,面,
面面,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有,
又,故;
(2)证明:在底面中,,,.
, ,
又因为侧棱底面,则底面
面,
又,面
过点作于,连接,则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
则,故,
,.
设,则.
,
故,故.
【题型十】 垂直应用3:点到面的距离
【典例分析】
如图1,为等边三角形,分别为的中点,为的中点,,将沿折起到的位置,使得平面平面,
为的中点,如图2.
(1)求证:平面;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线段的中点,连接,,推出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从而,由此能证明平面;
(2)由题可知,为的中点,,则,由于平面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得出平面,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通过等体积法,求出,即可求得点到平面的距离.
【详解】证明:(1)取线段的中点为,连接,,
在中,,分别为,的中点,所以,,又,分别是,的中点,
所以,,所以,,所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2)因为为的中点,,∴, 因为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因为为等边三角形,,
则,,由图得,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即:,则有,∴,
所以点F到平面的距离为.
【变式训练】
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梯形,为延长线上一点,平面是中点.
(1)证明:;
(2)若,三棱锥的体积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取的中点,连接,先证明平面,得,从而得,利用已知正切值得,由直角三角形得,从而又得线面垂直后得出线线垂直;
(2)由得出的长,再由得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详解】(1)连接,
平面平面,同理,,,
.又平面,平面.
平面.取的中点,连接为的中点,,.
,,为的中点,.
又平面,平面.
平面.
(2).
,且四边形为矩形,即,
又由(1),平面,,平面.∴.
连接,中,中.
为中点,点到平面的距离中,.
由(1)知面,在中,,
中,∴,
.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即,
解得.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证明: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利用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可得,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平面,进而即得.
【详解】证明:在四边形中,因为,,,,
由余弦定理得,,
解得,
所以,即,
因为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又因为平面,
所以.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PA=PC,E为PB的中点.求证:
(1)平面AEC;
(2)平面AEC⊥平面PBD.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 设,连接,根据中位线可得,再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2)根据可得,根据四边形为菱形,可得,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可得平面,再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1)设,连接,如图所示:
因为O,E分别为,的中点,所以,
又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2)连接,如图所示:
因为,为的中点,所以,
又因为四边形为菱形,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且,
所以平面,又因为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为中点,平面,,为中点.
(1)证明:平面;
(2)证明:平面平面.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2)利用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详解】(1)证明:连接、,在平行四边形中,为、的中点,
∵为中点,∴,
又∵平面,平面,
∴平面;
(2)证明:∵,且,
∴,即,
∵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
又∵平面,∴平面平面.
4.如图所示,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DAB=60°,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2)求证:AD⊥PB.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线面垂直的的判定定理证明即可;
(2)利用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
【详解】(1)连接,
∵在菱形ABCD中,∠DAB=60°,
∴△为等边三角形,
又 ∵G为AD的中点,
∴ B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
∴BG⊥平面PAD.
(2)如图,∵△PAD为正三角形,G为AD的中点,∴PG⊥AD.
由(1)知BG⊥AD,PG∩BG=G,∴AD⊥平面PGB,
∵PB 平面PGB,∴AD⊥PB.
5.如图,在四面体PABD中,AD⊥平面PAB,PB⊥PA
(1)求证:PB⊥平面APD;
(2)若AG⊥PD,G为垂足,求证:AG⊥BD.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由线面垂直的性质有,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证结论.
(2)由(1)及面面垂直的判定可得面面APD,再由面面垂直的性质有面,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可证结论.
【详解】(1)由AD⊥平面PAB,面,则,
又PB⊥PA,,则PB⊥平面APD;
(2)由(1)及面,则面面APD,
又面面APD,AG⊥PD,面APD,
所以面,而面,所以AG⊥BD.
培优第二阶——能力提升练
1.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
(1)求证:平面;
(2)设,,求三棱锥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的中点,结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面面垂直和线面垂直性质可得;又,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可证得结论;
(2)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根据,结合棱锥体积公式可求得结果.
【详解】(1)取的中点,连接,
,为中点,,
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平面,又平面,,
,,,
,平面,平面.
(2)由(1)知:平面,
平面,,又,,,
,为等腰三角形,,,
.
2.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中,点分别为的中点.将分别沿折起,使三点重合于点P.
(1)求证:;
(2)求三棱锥的体积;
(3)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3)
【分析】(1)先证明平面,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即可证明结论;
(2)根据棱锥的体积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3)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解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1)证明:因为在正方形中,
折叠后即有,
又平面,
所以平面,而平面,
故;
(2)由题意知,故,
故;
(3)取线段的中点G,连接,
因为,
所以有,平面,平面,
所以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由(1)得平面,平面,
故,而,,
故,
即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3.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侧面⊥底面,且,设E,F分别为,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平面;
(3)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答案】(1)详见解析;
(2)详见解析;
(3)
【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判断判定定理即可证得平面;
(2)先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证得面,进而证得平面⊥平面;
(3)先求得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进而求得该角的大小.
【详解】(1)取中点S,中点T,连接,
又E,F分别为,的中点,
则 ,
又,则,
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
又平面,平面,则平面.
(2)在△中,,,
由,可得,
由面⊥面,面面,
,面,可得面,
又面,则,
又,,面,
则面,又面,
则平面⊥平面;
(3)连接,△中,,则,
又面⊥面,面面,面,
则面,则为点P到面的距离,
又E为的中点,则点E到面的距离为,
又△中,,,,
则,,则点E到面的距离为,
又,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又,则
则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4.如图,在四棱锥中,侧面底面ABCD,且,,8,.
(1)求证:;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CD中点O,连接PO,AO,BO,证明平面POA即可得证;
(2)证明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详解】(1)取CD中点O,连接PO,AO,BO,证明
因为,所以,
又平面平面ABCD,平面PCD,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ABCD,
而平面ABCD,所以;
因为4且,所以四边形ABOD为平行四边形,
又4,所以平行四边形ABOD为菱形,
因此,
因为,平面POA,平面POA,
所以平面POA,
因为平面POA,所以;
(2)设AO与BD交与M点,连接,
由(1)知平面POA,
而且平面POA,平面POA,
所以,
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所以
所以
所以在P中,.
即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5.边长为4的菱形中,满足,点,分别是边和的中点,交于点,交于点,沿将△翻折到△的位置,使平面⊥平面,连接,,,得到如图所示的五棱锥.求证:⊥.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得,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平面,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定义可得.
【详解】由题意可得,,
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平面.
又平面,则,
又平面,平面
平面.
又平面,
培优第三阶——培优拔尖练
1.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边AB的中点,将沿直线DE翻折为,若F为线段的中点.在翻折过程中,
(1)求证:平面;
(2)若二面角,求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的中点,通过证平面平面,可得面.
(2)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先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即为,再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到平面的垂线,从而作出与面所成的角,计算可得答案.
【详解】(1)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为线段的中点,,
平面,平面,平面,
又,,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
平面,平面,可得平面,
又,,平面,
可得平面平面,平面,
则面.
(2)取中点,中点,连接,,,
由,,为边的中点,
得,所以为等边三角形,从而,,
又,为的中点所以,又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所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
过点作,过作交于,连接,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求得,,所以,,
,,,,
所以,,又,,面,
所以面,又,所以面,
平面,所以面面,
由,在中易求得,又,
所以,,
面面,面,
所以面,所以为与平面所成的角,
在中可求得,所以,
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如图,四面体ABCD的顶点都在以AB为直径的球面上,底面BCD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球心O到底面的距离为1.
(1)求球O的表面积;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
(2)
【分析】(1)由正弦定理求出底面外接圆的半径,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球的半径,然后用球的表面积公式可求出结果;
(2)取的中点,连,过作,交于,连,则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可得结果.
【详解】(1)底面外接圆的半径,
又球心O到底面的距离为1.所以球的半径,
所以球O的表面积为.
(2)因为为球的直径,所以,,
取的中点,连,则,则,
因为,,所以,
在等腰三角形中,过作,交于,连,
则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中,,,
,,,
在中,,
在中,,
在中,.
所以二面角B-AC-D的余弦值为.
【点睛】思路点睛:求二面角的常用思路:
(1)利用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在二面角的棱上选取特殊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棱的垂线,找到平面角,然后解三角形得解;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解.
3.如图①,在等腰梯形中,,现将沿翻折到的位置,且平面平面,如图②.
(1)当时,求;
(2)当三棱锥的体积为时,求的值.
【答案】(1)
(2)
【分析】(1)取的中点,连接可得为等边三角形,再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结合余弦定理可得;
(2)过作,根据条件结合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再根据等面积法可得点到的距离,进而结合锥体体积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1)取的中点,连接,
当时,,
又,故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故,
又,所以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故,
在中,因为,
所以,故.
(2),
在图①中,过作,
所以.
因为
且,
所以点到的距离.
又,
故,
整理得,解得或(舍去),所以的值为.
4.如图,四棱锥中,平面,,.过点作直线的平行线交于为线段上一点.
(1)求证:平面平面;
(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证明出AB⊥平面PAD,由CFAB,得到CF⊥平面PAD,故而得证;
(2)作出辅助线,找到∠BED为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二面角的大小即可.
【详解】(1)因为平面,AB平面ABCD,所以PA⊥AB,
因为,所以⊥AD,
因为PAAD=A,平面PAD,所以AB⊥平面PAD,
因为CFAB,所以CF⊥平面PAD,
因为CF平面CFG,所以平面CFG⊥平面PAD;
(2)连结,过点B作BE⊥PC于点E,连接DE,
如图,
平面,AD,AC平面ABCD,
所以PA⊥AD,PA⊥AC,
因为,,
由勾股定理得:,则∠ADB=30°,
同理可得,∠CDB=30°,
故∠ADC=60°,所以三角形ACD为等边三角形,,
故,,,
在△BCP中,由余弦定理得:,
则,,
在△CDP中,由余弦定理得:,
在△CDE中,,
因为,所以DE⊥PC,
所以∠BED为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余弦定理得:.
5.如图,在几何体ABCDE中,面,,,.
(1)求证:平面平面DAE;
(2)AB=1,,,求CE与平面DAE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根据线线平行证得,再结合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与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
(2)首先确定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平面角为,再应用棱锥体积公式求、,即可得解.
【详解】(1)如图,取的中点M、N,
连接、、,则知,且,
又,且,
所以,且,
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M为的中点,∴,
∵平面,平面,∴.
又,平面,平面,∴平面
从而可得平面,由于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命题得证.
.
(2)由(1)知,平面DAE于,则为CE与平面DAE所成角.
且在中,,由且,得,
又已知平面,平面,∴,
∵平面ABCD,∴平面ABCD,
设,则,那么有,
则,解得,即有.
从而易得,在中,;
又在中,,则知;
∴,即CE与平面DA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立体几何垂直归类
【题型一】 线线垂直
【典例分析】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求证:AD⊥BC.
【提分秘籍】基本规律线线垂直方法1:利用平行关系,把两条要证的直线平移在一个平面内,计算勾股定理证明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证明一条线垂直于另外一条线所在的某个平面。
【变式训练】
1.如图,在三棱柱中,侧面为矩形, ,D是的中点,与交于点O,且平面
(1)证明:;
(2)若,求三棱柱的高.
2.如图,已知正方体.
(1)求与所成角的大小;
(2)若E,F分别为棱AB,AD的中点,求证:.
【题型二】线面垂直
【典例分析】
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中,,平面,D为AC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
【提分秘籍】基本规律线面垂直定义法:证明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面面垂直性质法: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变式训练】
1.如图,在三棱柱中,平面ABC,D,E分别为AC,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点D到平面ABE的距离.
2.如图,在直三棱柱中,,,,D为棱的中点,F为棱BC的中点.
(1)求证:BE⊥平面;
(2)求三棱锥B-DEF的体积.
【题型三】面面垂直
【典例分析】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E,F,G分别是CD,DA,AC的中点,求证:平面BEF⊥平面BGD.
【提分秘籍】基本规律面面垂直证明:定义法: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变式训练】
1.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ABCD,E,F分别为棱PD,AD的中点,.
(1)求证:平面平面PAD;
(2)若,求几何体PABCEF的体积.
2.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和分别是和的中点.求证:
(1)底面;
(2)平面平面.
【题型四】翻折1:线线垂直
【典例分析】
在中,,,过点A作,交线段BC于点D(如图1),沿AD将折起,使(如图2)点E,M分别为棱BC,AC的中点.
(1)求证:;
(2)求三棱锥的体积最大值.
【变式训练】
1.在中,,,过点A作,交线段BC于点D(如图1),沿AD将折起,使(如图2),点E、M分别为棱BC、AC的中点.
(1)求证:;
(2)在图2中,当三棱锥A-BCD的体积取最大值时,求三棱锥A-MDE的体积.
2.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将 沿折起到 的位置,使平面平面,点满足.
(1)证明:;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题型五】 翻折2:线面垂直
【典例分析】
在平行四边形中,,,,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交于点,如图①;将沿折起,使得点到达点的位置,如图②.证明:直线平面;
【变式训练】
1.如图(),已知边长为的菱形中,,沿对角线将其翻折,使,设此时的中点为,如图().
(1)求证:平面;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2.如图(1),在边长为的正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AB,AC中点,将沿DE折起,使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如图(2),连接AB,AC.
(1)求四棱锥的体积;
(2)在图(2)中,过点E作平面EFG与平面ABD平行,分别交BC,AC于F,G.求证:平面ABC.
【题型六】 翻折3:面面垂直
【典例分析】
已知为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4,点为边的中点,点在边上,并且⊥,将沿折起到.
(1)证明:平面平面;
(2)在棱上取一点P,使,求.
【变式训练】
1.如图1,由正方形与正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其中,将其沿,折起使得,恰好重合于点,如图2.
(1)证明:平面平面;
(2)若点是线段上,且,求三棱锥的体积.
2.如图1,在直角梯形中,,点,分别是边的中点,现将沿边折起,使点到达点的位置(如图2所示),且.
(1)求证:平面平面;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题型七】 垂直探索性型
【典例分析】
如图,在直三棱柱中,,,,为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为棱上靠近的三等分点.
(1)证明:平面;
(2)在棱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面 若存在,求出的大小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变式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中,侧棱底面,底面是直角梯形,,,且,,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平面?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八】 垂直应用1:线面角
【典例分析】
已知三棱柱中,平面平面,,,,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线面角的正弦值.
【提分秘籍】基本规律线面角:计算线面角,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到线面垂直,进而确定线面角的垂足,明确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可确定线面角;(2)在构成线面角的直角三角形中,可利用等体积法求解垂线段的长度,从而不必作出线面角,则线面角满足(为斜线段长),进而可求得线面角;(3)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解,设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则线面角的正弦值为.
【变式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是菱形,,是线段上的动点.
(1)若是线段中点时,证明:平面;
(2)若直线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且三棱锥的体积为,请确定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题型九】垂直应用2:二面角
【典例分析】
.如图,在直角梯形中,,,,为的中点,沿将折起,使得点到点的位置,且,为的中点,是上的动点(与点,不重合).
(1)证明:平面平面;
(2)是否存在点,使得二面角的正切值为?若存在,确定点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提分秘籍】基本规律计算二面角,常用方法向量法:二面角的大小为(),2.定义法:在棱上任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做棱的垂线,两垂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3.垂面法:做与棱垂直的平面,交二面角两个半平面,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
如图,棱柱中,底面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底面,过的截面与上底面交于,且点在棱上,点在棱上,且,,.
(1)求证:;
(2)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求侧棱的长.
【题型十】 垂直应用3:点到面的距离
【典例分析】
如图1,为等边三角形,分别为的中点,为的中点,,将沿折起到的位置,使得平面平面,
为的中点,如图2.
(1)求证:平面;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变式训练】
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梯形,为延长线上一点,平面是中点.
(1)证明:;
(2)若,三棱锥的体积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证明: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PA=PC,E为PB的中点.求证:
(1)平面AEC;
(2)平面AEC⊥平面PBD.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为中点,平面,,为中点.
(1)证明:平面;
(2)证明:平面平面.
4.如图所示,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DAB=60°,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2)求证:AD⊥PB.
5.如图,在四面体PABD中,AD⊥平面PAB,PB⊥PA
(1)求证:PB⊥平面APD;
(2)若AG⊥PD,G为垂足,求证:AG⊥BD.
培优第二阶——能力提升练
1.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
(1)求证:平面;
(2)设,,求三棱锥的体积.
2.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中,点分别为的中点.将分别沿折起,使三点重合于点P.
(1)求证:;
(2)求三棱锥的体积;
(3)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3.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侧面⊥底面,且,设E,F分别为,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平面;
(3)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4.如图,在四棱锥中,侧面底面ABCD,且,,8,.
(1)求证:;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5.边长为4的菱形中,满足,点,分别是边和的中点,交于点,交于点,沿将△翻折到△的位置,使平面⊥平面,连接,,,得到如图所示的五棱锥.求证:⊥.
培优第三阶——培优拔尖练
1.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边AB的中点,将沿直线DE翻折为,若F为线段的中点.在翻折过程中,
(1)求证:平面;
(2)若二面角,求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如图,四面体ABCD的顶点都在以AB为直径的球面上,底面BCD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球心O到底面的距离为1.
(1)求球O的表面积;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3.如图①,在等腰梯形中,,现将沿翻折到的位置,且平面平面,如图②.
(1)当时,求;
(2)当三棱锥的体积为时,求的值.
4.如图,四棱锥中,平面,,.过点作直线的平行线交于为线段上一点.
(1)求证:平面平面;
(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5.如图,在几何体ABCDE中,面,,,.
(1)求证:平面平面DAE;
(2)AB=1,,,求CE与平面DAE所成角的正弦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