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练案2 析语句内涵,赏语句精彩
(时间:40分钟 分值:3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6分)
大旱天气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算得上是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
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九十亩葵花地。这是她种葵花的第二年。葵花苗刚长出十厘米高,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几乎一夜之间,九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
我妈无奈,只好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
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
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
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
没多久,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
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
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
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显得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节选自李娟《灾年》,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6分)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节选自刘成章《延安交响》,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6分)
在鄂西北南漳县,我走入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下辖的这个地方,是楚国的发源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周王室封熊绎为楚子,都城荆山丹阳,据考证地点就在今天的县城外不远。几代之后,随着部族实力加强,开始不断开疆拓土,逐步灭掉了周边的多个诸侯国,数百年间,从受封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节选自彭程《南漳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体现了哪些语言特色?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听秦腔
雷 达
我的一大爱好是听秦腔,爱到了入魔的程度。到北京二十五年了,这癖好居然有日甚一日之势。妻子是北京土著,小儿女都在北京长大,我每放播秦腔,便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小女捂着耳朵跺脚尖叫,小儿涨红了脸摔门而去——破坏了他们要听流行歌曲的兴头,那一刻他们甚至是仇视我的。然而,①我的秦腔癖有如钢筋般坚固,最终还是我征服了他们。于今,妻子和女儿不但默认了秦腔的合法,有时还跟着节拍轻轻附和,只有儿子冥顽不灵,始终对秦腔不屑一顾,或暗暗冷笑。
我积有三十多盘秦腔磁带,北京固然大,无奇不有,但我深信在拥有秦腔上,我必在“首富”之列。这些磁带来之不易,每到西安、兰州,我便广为搜求,有时索性到朋友家里巧取豪夺。在西安,王愚、张素文夫妇是我的兄长辈,为我翻录、选录秦腔废寝忘食。李星和我年纪仿佛,又同好秦腔,对他我就不客气了,进剧场、跑商店、选磁带,每回必得陪同到底。在兰州,我和作家王家达一见面,话题马上就转入秦腔。等到我要检阅一下他装磁带的柜子时,融融乐乐的气氛就突变了。他局促不安,支吾其词。毕竟是远道客来了,最后他还是慷慨解囊,送我一两盘市面已脱销的磁带。
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都八十年代了,我对秦腔的爱好何以始终不渝?而整个西北高原,虽已是影视业发达、迪斯科风靡、西部摇滚盛行,可“古调”秦腔居然还能“独弹”,还能存活,真是一大奇观。它的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健?贾平凹写过名篇《秦腔》,说是秦川的地理结构与秦腔的旋律非常相像,秦腔又与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共为秦川人五大生命要素,故而秦腔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他的说法不无道理,却杂有浓厚的“陕西沙文主义”倾向,视野未免狭窄了。其实,陕西而外,青宁甘新,哪里没有高亢激越的秦腔回旋?哪里不是大大小小的“秦剧团”星罗棋布,何独入百里秦川然?
要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必须站在整个西部的高度,不能光在西安老城墙周围打转。依我之愚见,地理结构重要,历史结构更重要,浑茫的历史感才是秦腔魂魄。说穿了,秦腔迷人,乃在“苍凉”和“悲慨”二点上。
它善悲剧,不善喜剧;善伦理戏和悲欢离合的苦情戏,不善政治戏和理性戏。看《放饭》,谁不感到命运之飘忽?观《探窑》,谁不赞乱世男女之坚贞?赏《火焰驹》,谁不恨奸佞之陷害忠良?……西部这块地方,留下几多悲欢,唱出了多少慨叹?它是人命危浅之地、苦役流放之所、慷慨悲歌之疆。它的历史和生活本身就具有“苍凉悲慨”的韵味。寻根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历史意识是现代人直观自身的表现,秦腔便是满足着这种欲求。可以说,秦腔是西部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伦理方式的艺术化、抽象化、程式化,只是人们不自知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剧种要在今天站住脚,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不行。光是一些演员唱,大家不跟着唱,那就会越唱越萎缩,现代西部青年对秦腔厌烦者日多;还有秦腔演员改唱通俗歌曲“走穴”挣外快的,争上电视剧想出名的,也不鲜见。我对秦腔的前途不免担心。②直到去年在兰州茶园听了一回秦腔,才算放下心来。
那天,家达兄约秦腔著名新秀窦凤琴给我们唱几段,却苦于无人伴奏,他便建议我们到茶园去,说那里有现成的乐队。窦凤琴名气很大,磁带销行西北各地,③一见面,竟一点架子也没有,话儿不多,只微微地笑。她是由生产队、公社、县城直到省城,一级一级唱出来的,尤其受到家乡农民的追捧。
一进茶园,我和小窦都被眼前的散漫场面吓住了。小窦红着脸,摇头悄声连说:“不唱!不唱!”那场面也确实让胆小的人唱不出口。兰州的茶园历史悠久,风味独具,这我是知道的。但见,半露天的席棚下,密密麻麻全是围桌而坐的茶客。④整个茶园人声鼎沸,打麻将的,玩扑克的,看书的,下棋的,好不热闹。在茶园中间,民间秦腔班子吹拉弹唱正在兴酣处。一位七十多岁的尕老汉,正在仰天长啸,唱《辕门斩子》呢。打板的,拉板胡的,弹三弦的,全戴着茶镜,微眯双眼,下巴跟着节奏一伸一缩的,沉醉其中。更可怪的,一位女服务员,在戏唱到需要女角时,放下铁壶,款款走上前去,接唱一段,然后平静如常,又提着壶续水去了。秦腔的流传,与这种民间形式关系密切,仅兰州就有几十家茶园。因属业余,更多保留了秦腔的野味、野趣。
在王兄和我的大力怂恿下,窦凤琴有点坐不住了,却又畏惧这阵势。最终小窦还是被王兄硬拽到台前,与乐队小声协商了一下,决定唱《斩秦英》。只听小窦一声高腔出唇,拉板胡的老先生立刻暗暗点头首肯,待唱到“骂一声,小奴才,不死的冤家”,全场忽然静得骇人,下棋的、打牌的也全翘首环望,总觉得今天的唱家有些异样。小窦那高、亮、甜、脆,具有透明感的声音在旋舞,那气势昂扬、一波三折的腔调在回荡,那融汇了歌曲发声方法的甜美和流畅在尽情扩张。一曲终了,全场忽如地震,如沸锅,“美气!”“好!好!”的粗嗓门满场乱吼。这时,一向不善当众讲话的王兄忽然一脸激动,介绍说:“刚才唱戏的女同志,就是咱省的窦凤琴。”“什么?窦凤琴!到这来了,啧啧。”于是,躺椅乱响,人群骚动,全挤到我们桌前。茶园的个体户乐坏了,捧来大把花生瓜子糖堆满桌面。
要问:秦腔会绝灭吗?我说不会。秦腔会大兴旺吗?颇难。秦腔能打出潼关去吗?答曰:更难。(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即点明了“我”对秦腔的酷爱,然后从“我”对妻子及女儿的影响和竭力收集秦腔磁带等方面加以体现。
B.“我”和王家达交谈甚欢,“我”提出要看他的秦腔磁带时,他就神情、言语有变,这体现了王家达对秦腔的热爱。
C.贾平凹从地理结构角度解释秦腔的生存之谜并不完全准确,只有从历史结构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
D.茶园里的女服务员也能“放下铁壶,款款走上前去,接唱一段”,这说明秦腔深受当地人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①用“钢筋般坚固”比喻“我的秦腔癖”,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秦腔始终不渝的热爱。
B.句②中,“放下心来”既照应前文的“担心”,又写出了“我”相信秦腔不会绝灭的信心。
C.句③中,“竟”表示出乎意料,和前文“名气很大”形成反差,强化了窦凤琴之平凡普通。
D.句④以“人”为重点写出了热闹的情景,以此体现场景的散漫,为窦凤琴演唱秦腔提供环境。
6.文章把窦凤琴在茶园演唱秦腔一事描写得魅力十足,感染力极强,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末尾写“秦腔会大兴旺吗?颇难”,作者认为秦腔难以大兴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练案2 析语句内涵,赏语句精彩
1.①运用拟人手法,写第四茬种子不知道先前的危险,无所畏惧地蓬勃生长。②第四茬种子命运好,出芽时有很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已没有了灾害。③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却是“我妈”种下的第四茬,是她的希望,是她用坚持换来的回报。
解析 “一无所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第四茬种子以人的情态。结合语境可知,第四茬种子不知道先前的危险,所以才会“分外蓬勃”。“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所以这蓬勃生长的第四茬种子是母亲的希望,更是母亲用坚持换来的回报。
2.①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冲上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②画线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③画线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3.①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②运用比喻修辞,用人生比喻楚国历史,生动形象,表意准确。③语言风格典雅凝练,用词书面化、文言化,给人典雅凝练之感。
解析 ①由原文“几代之后”“数百年间”“从受封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出荆山,越汉水”可见,画线部分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②由原文“如果以人生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可见,画线部分运用比喻修辞,用人生比喻楚国历史,生动形象,表意准确。③由原文“出荆山,越汉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荆棘围而城之”“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可见,画线部分语言风格典雅凝练,用词书面化、文言化,给人典雅凝练之感。
4.C [“只有从历史结构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错。根据文意,要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应该把地理结构、历史结构、群众基础结合起来,多角度分析。]
5.C [“强化了窦凤琴之平凡普通”错,应是强化了窦凤琴之平易近人。]
6.(1)通过侧面烘托来营造。文章描写了听众及茶园个体户的强烈反响,以此侧面烘托窦凤琴演唱秦腔的魅力。(2)通过正面描写来营造。窦凤琴那“高、亮、甜、脆,具有透明感”的声音本来是听觉形象,文章用“旋舞”这一视觉形象来形容,运用通感,生动地写出了窦凤琴演唱秦腔的魅力。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描写”,从此角度分析即可。
7.(1)影视、迪斯科、西部摇滚等新艺术形式的兴起给秦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现代青年如“我”的小儿、厌烦秦腔的西部青年等对秦腔不认同,会动摇秦腔的群众基础。(3)一些秦腔演员不安于演唱秦腔,“走穴”争利,争上电视剧求名。
解析 (1)由“而整个西北高原,虽已是影视业发达、迪斯科风靡、西部摇滚盛行,可‘古调’秦腔居然还能‘独弹’,还能存活,真是一大奇观”可知,影视、迪斯科、西部摇滚等新艺术形式的兴起给秦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由“妻子是北京土著,小儿女都在北京长大,我每放播秦腔,便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小女捂着耳朵跺脚尖叫,小儿涨红了脸摔门而去——破坏了他们要听流行歌曲的兴头,那一刻他们甚至是仇视我的”“只有儿子冥顽不灵,始终对秦腔不屑一顾,或暗暗冷笑”“现代西部青年对秦腔厌烦者日多”可知,现代青年如“我”的小儿、厌烦秦腔的西部青年等对秦腔不认同,会动摇秦腔的群众基础。
(3)由“还有秦腔演员改唱通俗歌曲‘走穴’挣外快的,争上电视剧想出名的,也不鲜见”可知,一些秦腔演员不安于演唱秦腔,“走穴”争利,争上电视剧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