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四专题四第1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选修四专题四第1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02 17: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三姐妹在20年代的合影。(左起)宋庆龄、宋霭龄、宋美龄。学生时代的宋庆龄,英文名字叫Rosamond。喜爱学习英文和文艺,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时,她参加学校的话剧排演,深得老师和亲友的赞赏。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大背景:亚洲的觉醒“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
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还记得20世纪对中国产生产生深远影响三位巨人吗?纵向看三次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求学立志 致力革命 捍卫共和 心系民生 伟大转变孙中山一生的三次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一、从“医人”到“医国”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1883年的孙中山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二、从“改良”到“革命”19世纪末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翻帝制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图为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兴中会成立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兴中会建立标志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同盟会成立(油画:沈嘉蔚作 )介绍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它与三民主义有怎样的关系?“从他开始,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打破清朝统治的稳定,为民主革命开拓了道路。” —— 江泽民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于1907年5月领导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为辛亥革命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2月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总统府同仁合照的珍贵历史照片。孙中山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该约法的部分条文。《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基本精神: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意义:用法律的形式否定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1914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919改组中华革命党;1920年重组军政府政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度名存实亡1913年3月宋教仁案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擅自与英、法、德、俄、日5国银行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债券九折出售,八四实收,期限47年;偿还已到期的各种赔偿、借款、垫款后,实际到手的仅760万英镑,而规定47年还清之本息竟达到6789万英镑;善后借款合同文本 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 二次革命袁世凯与日本签定“二十一条”袁世凯登基称帝 ※※※※※※※※※※※※※※※ 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开始。这是护国军部分将领合影(中为蔡锷)。 护国运动※※※※※※※※※※※※※※※1917 年 9 月 10 日 孙 中 山 就 任 大 元 帅 后 发 布 的 布 告。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登上在珠江的永丰舰脱险。图为1923年8月,孙中山和夫人蒙难一年后,在永丰舰(后改为中山舰)上留影。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订制的钢木结构炮舰,1913年建成。该舰长62.1米,宽8.9米,吃水深度2.4米,排水量780吨,设主、副炮8门,船员编制140人。1917年和1922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中,永丰舰发挥过重要作用。   1925年4月,广州革命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 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原因: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内容:意义: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
2)标志三大政策正式确立 1)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寻求新道路
2)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民报·发刊词》上首提三民主义191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的实践1913     --192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段祺瑞的“护法运动”失败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联俄李大钊和孙中山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宣布国民党的新政策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蒋介石 校长廖仲恺 党代表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谋求国家和平统一 带病北上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挽联:“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
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
二件未竟之功”。------蔡元培 不知有身,不只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上海《商报》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中华民国国父」;中共称他为「革命先行者」。民间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创立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论战;发动黄花岗起义;推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创建黄埔军校;1924年底北上,发表《北上宣言》,发起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
2、大力发展实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
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 ①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华
侨赠送给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精神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当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中山名言孙中山与祖国统一拓展延伸 1922年8月,孙中山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地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孙中山曾先后3次抵达尚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活动。1912年5月,他对赴台湾组织光复起义的同盟会员罗福星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要决心收复”;1925年2月11日,他在重病中仍惦记着台湾,要求“日本须放弃……与中国所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将台湾归还中国。 台湾金门岛上的标语大陆厦门街头的标语 虽然海峡两岸处于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下数十年,却
不影响孙中山在整个中国屹立不摇的地位,他是最无争议
的政治人物,受到各种政治意识型态不同的中国人的尊敬 连战访问大陆连战率团拜谒中山陵与尔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