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挑战教皇的权威深圳市石岩公学高中部 刘宇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
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主要内容:
一、感受中世纪的基督教
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灵魂的挣扎与出路
四、加尔文宗教改革----改革时代的建造者主题一 感受中世纪的基督教关于宗教 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
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
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关于宗教 世界上三大宗教指的是什么?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演变 基督教
一世纪诞生路德派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派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卡诺莎之辱”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中世纪的火刑柱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如影随形《兜售赎罪券》 图片反映了天主教在哪个领域控制权?这个领域控制权的具体表现还有什么?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以搜括钱财。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天主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赎
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归纳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的特权地位。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主题二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材料一 油画《主教的俱乐部》 材料二 《愚人船》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 思考:
从以上材料, 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感悟历史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贪婪敲诈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结论: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向而驰。 材料三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天主教会阻碍文艺复兴的推动 天主教会的控制与腐朽由来已久,为什么会在此时爆
发宗教改革?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
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
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
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
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
的奶牛”。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 天主教会的控制与腐朽由来已久,为什么会在此地
(德国)首先爆发宗教改革?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盾﹐谋杀亲属犯—4个盾﹐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 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主要原因)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思想文化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主题三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马丁?路德———灵魂的挣扎与出路 1517年的万圣节前夕,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在《论纲》中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强调“因信称义”学说,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同时,他还提出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 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一个天主教家庭里,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按照神学家宣扬的天主教信条潜心修道,用各种苦行进行修炼,以求灵魂的得救。但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大失所望,教皇和教廷大员亵渎上帝的行为罄竹难书。路德在灵魂的挣扎中日益坚定了改革宗教的决心。 灵魂得救靠什么?普通圣徒是否可以与上帝直接交
流?两者争论的核心是什么?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 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
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
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 甲: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
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
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直接对话、得救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上帝“因信称义”的实质——否定教皇的权威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
其“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加尔文,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教的创始人。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全面阐述了加尔文的改革派神学思想。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 弃民一定要遭殃。 “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要有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加尔文,这个组织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地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建造者……”加尔文----变革时代的建造者 材料一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
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拒绝。……上帝
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
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
之物。……所谓预定,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
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
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
做就是亵渎神明。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加尔文什么宗教思想?如何理解? 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
敢的人的要求”,为什么恩格斯会这么说? “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意味着什么呢?彻底否定教皇、教士的特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 “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与败,富与贫都是成为上帝‘选民’或‘弃民’ 的标志。”……加尔文的这句话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
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遭信条。所谓因行
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
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
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
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
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
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
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
在于善行;而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巳把人
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
弃民则相反。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什
么异同? 结合这三种宗教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含义?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什
么异同? “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
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肯定人获得精神自
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把之解释为“先定
论”,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
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
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结合这三种宗教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含义?马丁·路德加尔文因信称义《九十五条论纲》信仰得救先定论2、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1、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利。2、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
原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