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17:58:12

文档简介

虎山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
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
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
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罩住的人
是相同的。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
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
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
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
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
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
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
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
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
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
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
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
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
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
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
根绳子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中有着各种路线,最
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
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屡次
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克己复礼为
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
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
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
“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
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
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
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与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
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
伦而存在。
材料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圆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这
个人平常动用的圈子是不相同的。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
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
西方团体格局的行为规范。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没有适合于整个
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2.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3分)
A.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
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差序。
2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B.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中国传
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中,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
是因为看中贾芸的能力及他背后的贾府,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
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的延续,只能让宝钗坐上花轿,而放弃林黛玉。
4.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
析。(6分)
5.孔子的儒学观点同样根植于乡土中国,材料二的《论语》三章分别能够论证费孝通先生“差序
格局”中的哪个观点?请任选一句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同 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
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
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
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
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
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
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
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
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
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
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
是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
许是对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
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
那青年的眼珠里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惶惧。我又觉得这是很
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
3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
他膝头的伤脚,一面叹息地摸着那老而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
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
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青年人那只好
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
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住了。他和蔼地用那只大手抓着我:“你
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不上大队伍,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
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
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咬着牙
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
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
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
“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
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警惕“我”,而“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误会
解开之前“我”和青年人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
D.“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为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
的臂章,他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便用“同志”称呼“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又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4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之感,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B.小说以“我”和青年人对待彼此的态度为主线展开故事,开始时未介绍双方的身份,以制
造悬念,紧扣读者的心弦。
C.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臂章被风从帽檐里吹落显
得自然、合理。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了温馨和悦的气氛,暗示了军民之间、
战友之间的深情。
8.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4分)
9.小说以“同志”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
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
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
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
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
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5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资之聪,倍.人也 倍:超过
B.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C.蜀之鄙. 鄙:鄙陋
D.吾欲之.南海 之:到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
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
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
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
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
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
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 765 年,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
诗写于漂泊途中。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近体诗,标题中的“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首联写近景,“细草”有渺小之感,“危樯”表明所乘之舟残破,诗人因此而忧虑。
C.颔联写远景,意境雄浑,“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
6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D.颈联充满愤激,“官应老病休”是反语,表现其心中不平,暗示休官并非因为老病。
15.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 ▲ ,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 ▲ , ▲ ”
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忘却自己的身份,最为沉痛。
(3)《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道路蜿蜒曲折,奇花异石令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已
到傍晚的诗句是:“ ▲ , ▲ 。”
(4)古人常以秋天的月亮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和李煜《虞美人》
中“ ▲ ”。
(5)“梦”是课内外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
抒怀等,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3 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 5 小题,10 分)
1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18.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故.垒西边 西出阳关无故.人
B.赢得仓皇北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雁过.也,正伤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云青青兮欲雨. ②闻舟中夜.弹琵琶 ③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⑥樯橹灰.飞烟.灭
⑦赢得仓皇北.顾 ⑧小.学而大.遗
A.①③⑤/②⑥⑦/④/⑧ B.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C.①③⑤/④⑧/②⑦/⑥ D.①③⑤/②⑥⑦/④⑧
2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二)课外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感冒了吃些感冒药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同时还有些发热,再服用一些退烧药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事实上,① ▲ ,否则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感冒藥中的成分。感冒药的作用并不是杀死病原体,② ▲ ,比
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针对感冒引起的多种症状,市面上的感冒药一般会加入四类成
分来加以应对:一是退烧成分,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二是抗过敏成分,可以缓解打喷嚏等类似过
敏反应的症状;三是缓解充血成分,可以减轻鼻黏膜的充血状况;四是止咳成分,缓解感冒引起的
咳嗽。
从上面的解释不难看出,③ ▲ ,这些成分与单独的退烧药中的有效成分是一样的。
如果同时吃了感冒药和退烧药,就等于把退烧药吃了两遍。这样做并不能让退烧效果更好,反而容
易因服用药物剂量过大而带来风险。因此,为了避免药物过量中毒,感冒药与退烧药不能一起服用。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梅州蜜柚,自产自销,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B.小洪感冒了,妈妈对小洪说:“这次考试,我们不去了。”
C.罗老师在语文课上说:“下面,我们来谈谈文章的行文脉络。”
D.陈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等待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智慧,等待是一份静候花开的情怀,等待是一段漫长岁月中最长情的告
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8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1.D(3分) 2.B(3分) 3.A(3分)
4.(6分)①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
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
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每
写出一点给3分,两点6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5.(4分)①句可以论证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观点。“修已以敬”“修己以安人”都强调提升自我修养,
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即强调以“己”为中心。
②句可以论证在差序格局中有远近亲疏的等级的观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指对不同的人持以不同的态度,
即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这说明人际关系有远近亲疏的等级。
③句可以论证在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的观点。孔子在回答樊迟关于“仁”的问题时,仍
以“恭”“敬”“忠”等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阐释,这说明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任选一句分
析即可;每句4分,其中观点2分,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个人平常动用的圈子是不相同的”错。材料一第1段中说“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
定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因果倒置。材料一第4段中说是“社会结构格局
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说明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导致彼此的道德观念不
同。
C.“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行为规范”错。结合“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
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
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与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原文没有明确提到“忠”是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
行为规范。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
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体现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是“推己及人”
思想的表现。
B.“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
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强调自省的重要作用,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C.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
D.“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是“推
己及人”思想的表现。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差序”偷换观念。选项中的兴盛时各种亲戚来投靠,而势力一变,便树倒猢狲散,说明世
态炎凉,对应材料一第1段中“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
变大变小”,此项内容应该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的能力。
①由“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
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
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可见,“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
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两者的社会基础不同。
②由“这种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
不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
1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己’为中心的主义”“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
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
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可见,“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
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两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①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论语·宪问》)
②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
报答恩德。”(《论语·宪问》)
③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就是去
边远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废弃这些原则的。”(《论语·颜渊》)
6.B(3 分) 7.C(3 分)
8.(4 分)①经验丰富。他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
②机警果断。他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
③爱兵如子。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
9.(6分)①人物形象上,“同志”体现了两名战士相互扶助,共同抗日的形象;
②结构上,“同志”照应文中“我”和青年人的身份,点出人物间的关系;
③主旨上,“同志”可以突出作品主题,表达和歌颂同志之间的革命情意。
【解析】6.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项,“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错,原文并没有交代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
对话这个情节。根据原文可知,青年人对“我”警惕,态度冷淡,很不友好的原因是担心“我”会告发他和老人。故
选B。
7.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项,“插叙的手法”错。应是补叙。从叙事方式来看,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是补充说明“我”
和青年人都是抗日分子身份,为两人最终消除戒备作铺垫。故选C。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结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分析可知:
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可见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表明老
人经验丰富。
②结合“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分析可
知:老人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表明了老人机警果断。
③结合“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
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等分析可知: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
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表明了老人爱兵如子。
9.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上看,“我”与青年伤员均是脱离了大部队的抗日战士,使
用“同志”做标题可以展现抗日战士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形象。从结构上看,青年与“我”一直互相防备,在转移
过程中青年才通过臂章确认“我”为“同志”,可以点出小说人物的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主旨上看,“同志”
这个标题更好地表达和歌颂抗日志士之间的革命情谊,使用“同志”可以突出小说主题。
10. C(3分) 11. B(3分) 12. A(3分)
13.(8分)(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2)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依赖自己的聪明与敏锐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
自己。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2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C.“鄙”应解释为“边远的地方”。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昏”为“吾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之”作“学”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而”是
表承接的连词,可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
翻译为: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
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辈超过前辈”错。《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可以提
高自己,超越自我。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
句。每点各1分。
(2)“是故”,因此;“恃”,依赖;“败”,毁坏。每点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
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
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
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
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在鲁国得到传承。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
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
“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
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
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
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
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息的人,是靠
自己努力学成的。
14. B(3分)
15.(6分)第一问:表达诗人孤独和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2分)
第二问:①采用了比喻、设问和衬托(对比)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且用
广阔的天地衬托渺小的沙鸥,自问自答,突出沙鸥的孤独。②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
境况:天地广阔,诗人却只能像沙鸥一般无所归依、四处飘零。(4分,手法+分析,各1分;至少写出其中2点)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所乘之舟残破”错。“危樯独夜舟”意为“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危樯”指高高的
桅杆。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最后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思是,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深
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和功业未成的伤感之情。
诗人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
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同时,以设问和衬托作结,“一”与首联的“独”照应,同“天地”鲜明对比,突
出渺小、孤独之感。“沙鸥”这一意象运用巧妙,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
3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诗人借景抒情、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16.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4)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月春风等闲度/春江花朝秋月夜);春花秋月何时了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夜深忽梦
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7.B(2 分) 18.A(2 分) 19.A(2 分) 20.C(2 分) 21.D(2 分)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A.分别是“流传”“解释经书的著作”;B.都是“老师”;C.分别是“跟从”“由,自”;D.分别是“道理”
“风尚”;故选B。
1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故”的意思都是“过去的,旧有的,原来的”。B项,“顾”的意思分别是回头看/拜访。C项,“过”的
意思分别是经过/过分,过于。D项,“敌”的意思分别是抵挡,对抗/匹敌,相当。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雨”,名词作动词,下雨。句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②“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③“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句意:于是我吩咐摆酒,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
④“重、轻”,均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句意:商人重视利益轻视别离。
⑤“饭”,名词作动词,吃饭。句意:廉颇老了,还能多吃饭吗?
⑥“灰、烟”,均为名词作状语,像灰/烟一样。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像灰和烟一样消失了。
⑦“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只落得个仓皇败逃向北回头张望的结局。
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遗漏。
①③⑤名词作动词,②⑥⑦名词作状语,④形容词作动词,⑧形容词作名词。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
颜色更青。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唯有杜康。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
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句意: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兼词,于此/句末语气词。
B.介词,相当于“于”/句末语气词。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均为连词,表示转折。
22.C(3分)【解析】文中A项特指蜜柚产销商。B项特指小洪。D项特指同学们
23.(6分)①感冒药不能与退烧药一起服用 ②而是减轻感冒引起的症状 ③感冒药中含有退烧的成分
4
{#{QQABAYAUgggIAAIAABhCAQG4CEKQkAGCACoGQFAIMAIBA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